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
【註】此承上文互詳證脈,不可妄行汗、下也,中暍本有汗,若發熱無汗,身重疼痛者,雖證似傷寒,然見弦細芤遲虛脈,則非傷寒也。且有小便己,洒洒然惡寒毛聳之狀,皆太陽膀胱表氣,為暑所傷而畏也;手足逆冷者,暑傷氣,氣不能達四肢則寒也;小有勞,身卽發熱,口開,前板齒燥者,勞則動熱,暑熱益烈,傷陰液也。此皆中暍危證。若以發熱無汗,惡寒身痛,誤為傷寒之表,妄行發汗,則表氣愈虛,惡寒更甚也。若以手足逆冷,誤為陽虛,妄加温鍼,則暑邪愈盛,發熱更熾也。若以壯熱齒乾,誤為胃火,而數下之,則水源竭濇,尿淋窘甚也。凡此之證,皆中暍,妄行汗,下、温鍼致變,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,或人參湯調辰砂六一散亦可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《內經》云:先夏至為病温,後夏至為病暑。又曰: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以其太陽受病與傷寒相似,亦令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也。經曰:寒傷形,暑傷氣。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,所以弦細芤遲也。小便已毛聳者,陽氣內陷,不能衛外,手足亦逆冷也。勞動則擾乎陽,故熱甚,則口開,口開則前板齒燥也。發汗虛其陽,則惡寒甚。温鍼動火邪,則發熱甚。下之亡津液,則淋甚也。
太陽中暍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,一物瓜蒂湯主之。
【註】太陽中暍之證,身熱而倦者,暑也;身熱疼重者,濕也;脈微弱者,暑傷氣也。以此證脈揆之,乃因夏月中暑之人,暴貪風涼,過飲冷水,水氣雖輸行於皮中,不得汗瀉所致也。此時卽以香薷飲、大順散汗之,可立愈矣。若稍緩,水氣既不得外瀉,勢必內攻於中而作喘腫脹矣。喘則以葶藶大棗湯,腫脹則以瓜蒂一物湯下之可也。
【集註】周揚俊曰:無形之熱傷其肺金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;有形之水傷其肺金,則用瓜蒂湯,各有所主也。
李彣曰:中暍邪在表,故身熱。傷冷水,故身疼。中暑傷氣,氣虛故脈微弱也。瓜蒂治身面四肢浮腫,散皮膚中水氣,苦以泄之也。
一物瓜蒂湯方
瓜蒂(二十個)
上銼,以水一升,煮取五合,去滓,頓服。
白話文:
此篇論述中暑(中暍)的脈證與治療。中暑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脈象不同,不可混淆用藥。中暑患者本身會出汗,但若發熱無汗、身重疼痛,且脈象弦細芤遲虛弱,則非傷寒。其他症狀例如小便後仍感惡寒毛髮豎起,手足冰冷,輕微勞動就發熱、口乾舌燥等,都是中暑危症。誤用發汗、溫針或瀉下等方法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治療中暑,應以白虎加人參湯或人參湯調辰砂六一散為主。
另有論述指出,《內經》記載夏至前後的病症,暑熱皆屬傷寒之類,但暑傷氣,寒傷形,因此脈象會呈現虛弱。中暑若伴隨身熱疼痛,脈象微弱,可能是因夏季飲用冷水,水氣滯留在體內所致,可用一物瓜蒂湯治療。
若中暑患者身熱倦怠,是暑熱;身熱疼痛,是濕邪;脈微弱,是暑傷氣。此類患者可能是因貪涼飲冷,水氣不能排出而致病。可用香薷飲、大順散等發汗方劑治療,若延誤治療,水氣內攻,則會出現喘息腫脹,需用葶藶大棗湯或瓜蒂湯治療。
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無形暑熱傷肺,瓜蒂湯適用於有形水邪傷肺。中暑邪氣在表,故身熱;飲用冷水,故身痛;暑傷氣,故脈微弱。瓜蒂湯能治療四肢浮腫,散去皮膚水氣。
最後列出「一物瓜蒂湯」的配方:用二十個瓜蒂加水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