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白朮附子湯方

白朮(二兩) 附子(炮,去皮,一枚半) 甘草(炙,一兩) 生薑(切,一兩半) 大棗(擘,六枚)

上五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温三服,一服覺身痹,半日許再服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勿怪,卽是朮附并走皮中,逐水氣未得除故耳!

風濕相摶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【註】風濕相摶,身體煩疼重著,不能轉側者,濕勝風也。今掣痛不可屈伸,風勝濕也。掣痛不可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、短氣、惡風不欲去衣,皆風邪壅盛也。小便不利,濕內蓄也。身微腫者,濕外摶也。以甘草附子湯微汗之,祛風為主,除濕次之也。此上二條,皆詳風濕之義,以明風濕之治也。

甘草附子湯方

甘草(炙,二兩) 附子(炮,去皮,二枚) 白朮(二兩) 桂枝(去皮,四兩)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,則解能食。汗出復煩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為妙。

【方解】甘草附子湯,卽桂枝附子湯去薑、棗加白朮也。去薑、棗者,畏過散也。加白朮者,燥中濕也。日三服,初服一升,不得汗,則仍服一升,若得微汗則解,解則能食,解已徹也,可止再服,若汗出而復煩者,是解未徹,仍當服也,但不可服一升,恐已經汗出而過汗也,服五合可也。如不解,再服六七合為妙。似此服法,總是示人不可盡劑之意,學者宜詳求之。

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【註】中暑熱病,亦由太陽而入,故曰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,頗似太陽温熱之病,但温熱無惡寒,以熱從裏生,故雖汗出而不惡寒也。中暍暑邪,由表而入,故汗出惡寒也。究之於脈,温熱之浮,浮而實,中暍之浮,浮而虛,以暑熱傷氣也。究之於渴,温熱之渴,初病不過欲飲,中暍之渴,初病卽大引飲也。温熱則傳經,變病不一;中暍則不傳,不愈卽死也。雖同為太陽經中之病,而虛實施治,自有不同。用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,蓋以益氣為主,清暑熱次之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熱傷氣,氣泄則汗出,氣虛則惡寒,熱蒸肌腠則身熱,熱傷津液則作渴,此惡寒身熱,與傷寒相類。然所異者,傷寒初起無汗不渴,中暍初起卽汗出而渴也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

知母(六兩) 石膏(碎,一斤) 甘草(二兩) 粳米(六合) 人參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太陽中暍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,身卽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,則惡寒甚;加温鍼,則發熱甚;數下之,則淋甚。

白話文:

上劑,用六升水煎煮,取二升藥汁,過濾渣滓,分三次溫服。

白朮附子湯

白朮(二兩)、附子(炮製,去皮,一枚半)、甘草(炙甘草,一兩)、生薑(切片,一兩半)、大棗(去核,六枚)

上劑,用三升水煎煮,取一升藥汁,過濾渣滓,分三次溫服。第一次服用後若感覺身體麻痹,約半日後再服用第二次,三次服完,即使患者感覺像被蒙上了一層東西也不必驚慌,那是因為白朮和附子正在驅散體內的水氣尚未完全排出造成的。

風濕互相交織,骨節疼痛煩躁,牽引疼痛無法屈伸,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,出汗氣短,小便不利,怕風不想脫衣,或身體輕微浮腫的,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
【註解】風濕互相交織,身體煩悶疼痛沉重,無法翻身,這是濕邪盛過風邪。現在牽引疼痛無法屈伸,這是風邪盛過濕邪。牽引疼痛無法屈伸,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,出汗、氣短、怕風不想脫衣,都是風邪壅盛。小便不利,是濕邪內蓄。身體輕微浮腫,是濕邪外聚。用甘草附子湯微微發汗,以祛風為主,除濕為輔。以上兩條,都詳細說明了風濕的症狀,以闡明風濕的治療方法。

甘草附子湯

甘草(炙甘草,二兩)、附子(炮製,去皮,二枚)、白朮(二兩)、桂枝(去皮,四兩)

上劑,用六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汁,過濾渣滓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能微微出汗,就能恢復食慾。出汗後又煩躁的,服用五合。如果擔心一升藥汁太多,服用六七合即可。

【方劑解釋】甘草附子湯,就是桂枝附子湯去掉了生薑、大棗,增加了白朮。去掉生薑、大棗,是擔心藥力過於散發;增加白朮,是為了乾燥體內的濕氣。每日三次,第一次服用一升,如果不出汗,就繼續服用一升;如果微微出汗就好了,就能恢復食慾,這表示藥效已經完全發揮,可以停止繼續服用。如果出汗後又煩躁,表示藥效尚未完全發揮,還需要繼續服用,但不能再服用一升了,擔心已經出汗又繼續服用會汗出過多,服用五合即可。如果還是不好,再服用六七合為宜。這樣的服藥方法,主要是告訴患者不要完全照劑量服用,學習者應該仔細研究。

太陽經內熱盛,這就是中暑。出汗惡寒,身體發熱口渴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【註解】中暑熱病,也是從太陽經侵入的,所以說太陽經內熱盛,這就是中暑。出汗惡寒,身體發熱口渴,很像太陽經溫熱病,但是溫熱病沒有惡寒,因為熱從內生,所以即使出汗也不惡寒。中暑是暑邪從體表侵入,所以出汗惡寒。從脈象來看,溫熱病的脈象是浮而實,中暑的脈象是浮而虛,因為暑熱傷了元氣。從口渴來看,溫熱病的口渴,初期只是想喝水,中暑的口渴,初期就非常想喝大量的水。溫熱病會傳變到其他經脈,病症變化多端;中暑則不會傳變,如果不治癒就會死亡。雖然都是太陽經的疾病,但是虛實不同的治療方法,自然不一樣。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,主要是益氣為主,清暑熱為輔。

【集註】李彣說:熱傷了元氣,元氣泄露就會出汗,元氣虛弱就會惡寒,熱蒸騰肌膚就會身體發熱,熱傷了津液就會口渴,這種惡寒、發熱的症狀,與傷寒很相似。但是不同的是,傷寒初期沒有汗出和口渴,中暑初期就有汗出和口渴。

白虎加人參湯

知母(六兩)、石膏(研碎,一斤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、人參(三兩)

上劑,用一斗水,煮米熟透,藥汁熬好後過濾渣滓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太陽經中暑,發熱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弦細虛弱遲緩,小便量少,皮膚乾燥起雞皮疙瘩,手腳冰冷,稍微勞累,身體就發熱,嘴巴張開,前排牙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則惡寒加重;如果用溫針灸,則發熱加重;如果多次針灸,則小便量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