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3)
卷五 (3)
1.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六
【按】黃疸病之下,當有「小便不利者」五字,茵陳五苓散方有著落,必傳寫之遺。
【註】黃疸病,脈沉腹滿在裏者,以大黃硝石湯下之;脈浮無汗在表者,以桂枝加黃耆湯汗之;小便不利者,不在表裏,故以茵陳五苓散主之。
茵陳五苓散方
茵陳蒿末(十分) 五苓散(五分,方見痰飲中)
上二味和,先食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【集解】尤怡曰:此正治濕熱成疸者之法,茵陳散熱鬱,五苓利濕瘀也。
黃疸病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噦。噦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
【註】黃疸病小便當赤,今不赤而白,且欲自利,雖腹滿而喘,是濕盛無熱,陰黃證也。切不可除熱,若除熱以涼藥下之,則胃必寒而作噦。噦者主之以小半夏湯,以止噦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小便色不變欲自利,裏無實可知,腹滿而喘,脾氣虛而肺氣不利耳!用苦寒藥攻裏除熱,則胃寒而虛氣上逆,故噦,宜小半夏湯散逆止噦。
高世栻曰:小便色不變,非赤也;欲自利,非下利也。若腹滿而喘,雖似裏實,不可投寒劑以除熱,如大黃硝石湯,不可用也。若投寒劑而除熱,則必噦。噦,呃逆也。半夏生薑辛温散寒,故噦者,當以小半夏湯主之也。
小半夏湯方(見痰飲中)
黃疸之病,當以十八日為期,治之十日以上瘥,反劇為難治。
【註】疸病屬脾,脾主土,土無定位,寄旺於四季之末,各十八日。期之十八日者,土旺之日也,故治十日以上當瘥,而不逾十八日之外也。若逾十八日不瘥而反劇者,則土衰矣。故曰:難治。
【集註】高世栻曰:十八日,乃脾土寄旺於四季之期,十日,土之成數也,黃疸之病在於脾土,故當以十八日為期。然治之宜先,故治之十日以上卽當瘥。至十日以上不瘥,而疸病反劇者,是謂難治,謂土氣虛敗不可治也。
穀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卽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,為穀疸,茵陳蒿湯主之。
【註】此詳申穀疸之為病也。未成穀疸之時,其人多病寒熱。寒熱作時,則不能食;寒熱止時,則或能食,雖能食,然食後卽頭暈目眩,心煩不安。此為濕瘀熱鬱而內蒸,將作穀疸之徵也。久久身面必發黃,為穀疸矣。宜茵陳蒿湯利下,使從大、小二便而出之。
茵陳蒿湯方
茵陳蒿(六兩) 梔子(十四枚) 大黃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陽明病,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,頭眩,小便必難,此欲作穀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【註】穀疸屬胃熱,脈當數,今脈遲,脾藏寒也。寒不化穀,所以雖飢欲食,食難用飽,飽則煩悶,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。清者阻於上升,故頭眩;濁者阻於下降,故小便難也。此皆欲作穀疸之徵。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鬱黷而生,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,下之雖腹滿暫減,頃復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寒故也。此發明欲作穀疸,屬脾陰寒化而不可下者也。
白話文:
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六
原文中提到,治療黃疸時,如果患者小便不利,應使用茵陳五苓散。
黃疸病的治療,脈象沉而腹部飽滿屬於內證,應使用大黃硝石湯攻下;脈象浮而無汗屬於表證,應使用桂枝加黃耆湯發汗;若小便不利,則不屬於表裡證,應以茵陳五苓散為主。
茵陳五苓散的組成:茵陳蒿末十分,五苓散五分(方劑見痰飲篇)。將兩種藥材混合,飯前服用一匙,每日三次。
尤怡認為,此方正是治療濕熱型黃疸的方法,茵陳能散熱解鬱,五苓能利濕消腫。
若黃疸患者小便顏色沒有改變,想自行排便,腹部飽滿且呼吸急促,卻不能去除體內熱邪,去除熱邪後則會出現呃逆,這時應該用小半夏湯治療。
黃疸患者的小便應該呈現紅色,但如果小便顏色不變且發白,又想自行排便,即使腹部飽滿且呼吸急促,這表示濕邪過盛而無熱邪,屬於陰黃證。切忌去除熱邪,若用寒涼藥物攻下,則胃部會受寒而產生呃逆。呃逆可用小半夏湯治療,以止呃逆。
李彣認為,小便顏色不變且想自行排便,可知內部並無實證;腹部飽滿且呼吸急促,是因為脾氣虛弱,肺氣不利。如果使用苦寒藥物攻下以去除熱邪,則胃部會受寒,虛氣上逆而導致呃逆,故應使用小半夏湯散解逆氣止呃逆。
高世栻認為,小便顏色不變是指非紅色;想自行排便是指非下痢。即使腹部飽滿且呼吸急促,看似裡實,也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去除熱邪,例如大黃硝石湯不可使用。若使用寒涼藥物去除熱邪,則必會產生呃逆。呃逆就是呃逆,半夏生薑辛溫散寒,所以呃逆者,應該使用小半夏湯治療。
小半夏湯的組成(見痰飲篇)。
黃疸病的療程約為十八天,治療十天以上就能痊癒,若超過十天仍未痊癒反而加重,則難以治療。
黃疸屬脾,脾主土,土氣無固定位置,旺盛於四季末,各十八天。將療程定為十八天,是因為土氣旺盛的日子,所以治療十天以上就應該痊癒,不會超過十八天。如果超過十八天未痊癒反而加重,則土氣衰弱,所以稱為難治。
高世栻認為,十八天是脾土之氣旺盛於四季的時期,十天是土氣的成數,黃疸病在於脾土,所以療程應為十八天。然而治療宜早,所以治療十天以上就應該痊癒。若十天以上不痊癒,黃疸反而加重,則稱為難治,表示土氣虛弱衰敗,難以治療。
穀疸的症狀為寒熱交替,不進食,進食則頭暈,心胸不安,久而久之發黃,稱為穀疸,應使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這段詳細說明了穀疸的病症。在穀疸未形成之前,患者多會出現寒熱交替。寒熱發作時,不能進食;寒熱停止時,則可能進食,即使能進食,但進食後會頭暈目眩,心煩不安。這是濕邪瘀滯,熱邪鬱結,內部蒸騰,將要形成穀疸的徵兆。久而久之,身體和臉部就會發黃,形成穀疸,應使用茵陳蒿湯利水通便,使濕熱從大小便排出。
茵陳蒿湯的組成:茵陳蒿六兩,梔子十四枚,大黃二兩。將三味藥材用水一斗,先煮茵陳,煎至減六升,再加入另外兩種藥材,煎至三升,過濾藥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小便應暢通,尿液如皂角汁,顏色鮮紅,一夜後腹部減輕,黃疸從小便排出。
陽明病,脈象遲緩,進食不易飽腹,飽腹則煩躁,頭暈,小便必定困難,這是將要形成穀疸的徵兆。即使使用攻下法,腹部飽滿仍然如故,原因是脈象遲緩。
穀疸屬胃熱,脈象應該數,但現在脈象遲緩,表示脾臟有寒邪。寒邪不能化穀,所以即使飢餓想進食,卻不易飽腹,飽腹則煩悶,胃中填塞,正常的運化功能失常。清氣受阻於上升,所以頭暈;濁氣受阻於下降,所以小便困難。這些都是將要形成穀疸的徵兆。其病機本源於太陰寒濕鬱結而生,若誤以為是陽明熱濕型黃疸而使用攻下法,即使腹部飽滿暫時減輕,很快又會恢復原狀,原因是脈象遲緩,屬於寒邪。這段說明了將要形成穀疸,屬於脾陰寒化,不可使用攻下法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