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六
尤怡曰:疸而渴,則熱方熾,而濕且日增,故難治;不渴則熱已減,而濕亦自消,故可治。陰部者,裏之藏府,關於氣,故嘔;陽部者,表之軀殼,屬於形,故振寒而發熱。此陰陽內外淺深微甚之辨也。
腹滿,舌痿黃,躁不得睡,屬黃家。
【按】舌痿黃之「舌」字,當是「身」字,必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身痿而黃,腹滿而躁不得睡者,屬黃家之病,在裏,當下之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腹滿裏證也,乃有腹滿而加身痿黃,躁不得眠,瘀熱外行,此發黃之漸也。故曰:屬黃家。
諸黃家病,但利其小便。假令脈浮者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【註】諸黃家病,謂一切黃家病也。黃病無表裏證,熱盛而渴者,當清之,濕盛小便不利者,但當利其小便。假令脈浮則為在表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耆湯。於此推之,可知脈沉在裏,當以下解之也。
【集註】高世栻曰:利小便,及黃家一定之法,故曰諸病黃家,但利小便。然亦自有宜汗者,故又曰:假令脈浮為在表,當以汗解之。汗解之法,宜桂枝加黃耆湯,用桂枝湯以解肌,肌解則汗自出,加黃耆以助表,表和則營衛亦通矣。
桂枝加黃耆湯方(見水氣病中)
師曰:病黃疸,發熱、煩喘、胸滿、口燥者,以病發時,火劫其汗,兩熱相得,然黃家所得,從濕得之,一身盡發熱而黃,肚熱,熱在裏,當下之。
【註】此詳申黃疸誤用火汗之為病也。病疸者,濕熱也。今濕淫於內,則胸滿煩喘;熱淫於內,則發熱口燥。若病發時,復以火劫其汗,則為兩熱相合。蓋黃家所得,由濕得之,則一身必盡熱,而身面卽發黃也。今因火劫誤汗而發黃,雖有表熱,則不當汗也,但捫其肚熱,其熱在裏,當下之以去其熱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濕淫於內,則煩喘胸滿;熱淫於內,則發熱口燥;復以火迫劫其汗,反致兩熱相搏。殊不知黃家之病,必得之濕熱瘀於脾土,故一身盡發熱而黃,正以明火劫之誤也。若肚有熱,則熱在腹,可下之以去其濕熱。
黃病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裏實,當下之,宜大黃硝石湯。
【註】此承上條,互詳其證,以明其治也。腹滿、小便不利而赤,是熱在裏,其人自汗出,此為表和裏實也,宜大黃硝石湯下之。
大黃硝石湯方
大黃 黃柏 硝石(各四兩) 梔子(十五枚)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硝更煮,取一升,頓服。
【集解】李彣曰:腹滿、小便不利而赤,裏病也。自汗出,表和也。裏病者,濕熱內甚,用梔子清上焦濕熱,大黃瀉中焦濕熱,黃柏清下焦濕熱,硝石則於苦寒瀉熱之中,而有燥烈發散之意,使藥力無所不至,而濕熱悉消散矣。
黃疸病,茵陳五苓散主之(一本云:茵陳湯及五苓散並主之。)
白話文:
黃疸病的脈象、症狀及治療方法
黃疸伴隨口渴,表示體內熱盛,且濕邪日增,病情難治;若不口渴,則熱邪已減,濕邪也會自行消退,故較易治療。下腹部症狀,與內臟腑氣相關,因此會嘔吐;上腹部症狀,則與肌膚表層相關,所以會發冷、發熱。這是陰陽內外、淺深輕重的辨證。
腹部脹滿、舌體(或身體)萎縮發黃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屬於黃疸的範疇。
腹部脹滿、身體萎縮發黃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是黃疸病的內在症狀,應當使用瀉下法治療。
腹部脹滿是內在症狀,腹部脹滿伴隨身體萎縮發黃、煩躁不安、無法入睡,瘀熱外洩,這是黃疸發病的過程。因此,屬於黃疸的範疇。
所有黃疸病,都應利其小便。如果脈象浮,則應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宜用桂枝加黃耆湯。
所有黃疸病,是指所有黃疸相關的疾病。黃疸病沒有表裡證的區分,熱盛口渴者,應清熱;濕盛小便不利者,則應利尿。如果脈象浮,表示病邪在表,應使用發汗法治療,宜用桂枝加黃耆湯。以此推論,脈象沉者,病邪在裡,則應使用瀉下法治療。
利尿是小便不利和黃疸的標準治療方法,所以所有黃疸病都應利尿。但也有適合發汗的病例,所以又說:如果脈象浮,表示病邪在表,應該用發汗法治療。發汗的方法,宜用桂枝加黃耆湯,用桂枝湯解肌,肌膚舒緩則汗液自然排出;加黃耆以助表氣,表氣和順則營衛之氣也通暢了。
桂枝加黃耆湯方劑(詳見水氣病章節)
黃疸病人出現發熱、煩躁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口乾等症狀,是因為疾病發作時,使用了錯誤的發汗療法,導致兩種熱邪相合。但黃疸的成因是濕邪,全身發熱發黃,腹部灼熱,熱邪在內,應使用瀉下法治療。
詳細說明了黃疸誤用發汗療法導致病情加重的病理。黃疸是濕熱病症。濕邪內侵,則胸悶呼吸急促;熱邪內侵,則發熱口乾。如果疾病發作時,又用發汗療法,則兩種熱邪相互交合。因為黃疸是由濕邪引起,所以全身都會發熱,並且面部會發黃。現在因為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療法而發黃,雖然有表熱,但不應該再用發汗法,只要摸到腹部灼熱,熱邪在裡,就應該使用瀉下法去除熱邪。
濕邪內侵,則煩躁呼吸急促、胸悶;熱邪內侵,則發熱口乾;又用強烈的發汗療法,反而導致兩種熱邪互相搏鬥。殊不知,黃疸病一定是濕熱瘀滯於脾土所致,所以全身發熱發黃,正是說明了發汗療法是錯誤的。如果腹部灼熱,則熱邪在腹部,可以使用瀉下法去除濕熱。
黃疸病腹部脹滿、小便不利且顏色赤紅、自汗出,這是表證平和但裡證實證的情況,應使用瀉下法治療,宜用大黃硝石湯。
此段承接上段,進一步闡述證狀和治療方法。腹部脹滿、小便不利且顏色赤紅,是裡熱,患者自汗出,這是表證平和但裡證實證的情況,宜用大黃硝石湯瀉下。
大黃硝石湯方劑:
大黃、黃柏、硝石(各四兩)、梔子(十五枚)
以上四味藥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去渣,加入硝石再煎,至一升,一次服下。
腹部脹滿、小便不利且顏色赤紅,是裡證。自汗出,是表證平和。裡證是濕熱內盛,用梔子清解上焦濕熱,大黃瀉下中焦濕熱,黃柏清解下焦濕熱,硝石則在苦寒瀉熱的基礎上,又具有燥熱發散的作用,使藥力無處不到,濕熱即可完全消散。
黃疸病,可用茵陳五苓散治療(也有記載說:茵陳湯及五苓散均可治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