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六
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,痹非中風。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跗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;緊則為寒,食卽為滿。尺脈浮為傷腎,跗陽脈緊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穀卽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穀疸。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卽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勞疸,腹如水狀,不治。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。
【註】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,痹非中鳳,前已詳言之矣。今跗陽緊數而尺脈浮,四肢苦煩,身面色黃,乃疸病也。黃,土色也,土病則見之。土屬脾胃,脾為陰土主濕,胃為陽土主熱,故凡病疸,皆為濕瘀熱鬱也,行於外則必四肢苦煩、身面發黃也。蓋其人素有濕熱,外被風寒相搏,內為女勞所傷,及食穀飲酒,或與濕瘀,或與熱鬱,皆能為是病也。若胃脈數,是熱勝於濕,則從胃陽熱化,熱則消穀,故能食而謂之陽黃。若胃脈緊,是濕勝於熱,則從脾陰寒化,寒則不食,故食卽滿而謂之陰黃也。陽黃則為熱疸、酒疸,陰黃則為女勞疸、穀疸也。若尺脈不沉而浮,則為傷腎,腎傷病疸,亦為女勞疸也。胃脈不緩而緊,則為傷脾,脾傷病疸,亦為穀疸也。穀疸則食穀卽滿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清氣阻於上行,故頭眩也,濁氣流於膀胱,故小便不通也。女勞疸則額上黑,腎病色也;微汗出,濕不瘀也;五心熱,薄暮發,腎陰熱也;膀胱急,小便利,下焦虛也。腹滿如水狀,脾腎兩敗,故謂不治也。若心中懊憹,熱不能食,時欲吐,小腹滿,小便不利,雖見目青面黑,必是酒疸病也。
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皆發黃。
【註】脈沉,主裏也;渴欲飲水,熱瘀也;小便不利,濕鬱也;熱瘀濕鬱於裏,故發黃也。首條謂脈浮緩、緊數皆令發黃,是得之於外因也;此條脈沉亦令發黃,是得之於內因也,故治黃有汗、下二法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脈沉而渴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,則濕熱內蓄,無從分消,故發黃也。
疸而渴者,其疸難治;疸而不渴者,其疸可治。發於陰部,其人必嘔;發於陽部,其人振寒而發熱也。
【註】未成疸前,小便不利而渴者,是欲作疸病也。已成疸後而渴者,是熱深不已,故難治也;不渴者是熱淺將除,故可治也。疸發於陰者,人必嘔逆。嘔逆者,陰裏為之也。發於陽者,人必振寒發熱。寒熱者,陽表為之也。此以渴不渴,別疸之難治、可治;以嘔逆、寒熱,辨黃之在表、在裏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黃家以濕熱相搏,有口燥、鼻燥而未至於渴,渴則津液內消,邪氣獨勝;不渴則津液未竭,正氣未衰,治之所以分難易也。陰主裏,濕勝於裏則嘔;陽主表,熱勝於表則振寒發熱也。此條辨疸證之渴與不渴,有輕重表裏之分也。
白話文:
寸口脈象浮而且緩慢,浮是風邪的表現,緩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麻木或痺痛,這種痺痛並非中風。四肢煩躁不安,脾臟部位的顏色一定會呈現黃色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在運行。腳背上的跗陽脈脈象緊而且快,快是熱的表現,熱會加速消化導致消穀;緊是寒的表現,吃了東西就感到腹脹。尺脈浮是腎臟受損的表現,跗陽脈緊是脾臟受損的表現。風邪和寒邪互相搏擊,吃了東西就感到頭暈,穀物的氣沒有消化,胃中覺得穢濁不清,濁氣往下流動,小便不暢通,下身受到寒邪侵襲,熱氣流向膀胱,全身都呈現黃色,這種情況叫做穀疸。額頭出現黑色,微微出汗,手腳心發熱,傍晚的時候這種情況會更加明顯,膀胱急迫,小便卻順暢,這種情況叫做女勞疸,腹部像裝了水一樣腫脹,這種情況無法治癒。心中煩悶發熱,沒有食慾,時常想吐,這種情況叫做酒疸。
寸口脈象浮而且緩慢,浮是風邪的表現,緩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麻木或痺痛,這種痺痛並非中風,之前已經詳細說明過了。現在腳背上的跗陽脈脈象緊而且快,尺脈浮,四肢煩躁不安,身體和臉部呈現黃色,這是黃疸的表現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土的臟腑出現問題就會有這種表現。土對應脾胃,脾是陰土,主管濕氣,胃是陽土,主管熱氣,所以凡是黃疸,都是因為濕氣、瘀血和熱鬱結所導致,這些問題表現在外就會四肢煩躁不安,身體和臉部發黃。這種人通常體內就有濕熱,又受到外來的風寒侵襲,或因為勞累過度,或因為飲食穀物或飲酒,加重了濕氣和瘀血,或是熱鬱結,都會導致這種疾病。如果胃脈脈象快,是熱盛於濕,就偏向胃的陽熱轉化,熱會加速消化導致消穀,所以能吃東西,稱為陽黃。如果胃脈脈象緊,是濕盛於熱,就偏向脾的陰寒轉化,寒則不想吃東西,所以吃了東西就感到腹脹,稱為陰黃。陽黃就是熱疸和酒疸,陰黃就是女勞疸和穀疸。如果尺脈不沉而是浮,就是腎臟受損的表現,腎臟受損導致的黃疸,也是女勞疸。胃脈不緩而是緊,就是脾臟受損的表現,脾臟受損導致的黃疸,也是穀疸。穀疸的特點是吃了東西就感到腹脹,穀物的氣沒有消化,胃中覺得穢濁不清,清氣受到阻礙而無法往上升,所以會頭暈,濁氣流到膀胱,所以小便不通暢。女勞疸的特點是額頭呈現黑色,這是腎臟出現問題的表現;微微出汗,是因為濕氣沒有瘀積;手心腳心發熱,傍晚的時候會更加明顯,這是腎陰虛熱的表現;膀胱急迫,小便卻順暢,這是下焦虛弱的表現。腹部腫脹像裝了水一樣,是脾腎兩虛,所以說這種情況無法治癒。如果心中煩悶不安,發熱而沒有食慾,時常想吐,小腹脹滿,小便不暢通,即使臉色發青發黑,也一定是酒疸。
脈象沉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暢通,這些情況都會出現黃疸。
脈象沉,是體內有病的表現;口渴想喝水,是體內有熱瘀的表現;小便不暢通,是體內有濕鬱的表現;體內有熱瘀和濕鬱,所以會出現黃疸。第一條說脈象浮緩、緊數都會導致黃疸,是外在原因導致的;這一條說脈象沉也會導致黃疸,是內在原因導致的,所以治療黃疸有發汗和瀉下兩種方法。
李彣說:脈象沉而口渴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暢通,這是濕熱積聚在體內,無法排出,所以會出現黃疸。
患黃疸又口渴的,黃疸難治;患黃疸而不口渴的,黃疸可以治癒。黃疸如果從陰部發出,這個人一定會嘔吐;黃疸如果從陽部發出,這個人會發冷顫抖並發熱。
還沒有形成黃疸之前,小便不暢通又口渴的,是即將要得黃疸病;已經形成黃疸之後又口渴的,是體內的熱邪太深而無法消退,所以難治;不口渴的,是熱邪比較淺即將要消退,所以可治。黃疸發於陰部的,這個人一定會嘔吐,嘔吐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所導致。黃疸發於陽部的,這個人會發冷顫抖並發熱,發冷發熱是因為體表陽氣過盛所導致。這裡是用口渴不口渴來區分黃疸的難治和可治,用嘔吐和發冷發熱來區分黃疸在體表還是體內。
程林說:患黃疸是因為濕熱互相搏擊,有口乾、鼻乾但還沒到口渴的程度,口渴就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消耗,邪氣獨自旺盛;不口渴則表示津液還沒有枯竭,正氣還沒有衰弱,治療的時候要根據情況來區分難易。陰主內,體內濕氣過盛就會嘔吐;陽主表,體表熱邪過盛就會發冷發熱。這裡說明了黃疸的口渴與不口渴,有輕重表裡的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