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20)
卷四 (20)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;假令發熱,此屬厯節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,反發熱者,久久其身必甲錯;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。若身重,汗出已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卽胸中痛,又從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狀,劇者不能食,身疼重,煩躁,小便不利,此為黃汗,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
【按】此承黃汗詳申其證也。但文義未屬,必是錯簡,不釋。
桂枝加黃耆湯方
桂枝 芍藥(各二兩) 甘草(二兩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 黃耆(二兩)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須臾,飲熱稀粥一升餘,以助藥力,温覆取微汗,若不汗更服。
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則熱,遲脈則潛,熱潛相搏,名曰沉。跗陽脈浮而數,浮脈卽熱,數脈卽止,熱止相搏,名曰伏。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沉則絡脈虛,伏則小便難,虛難相搏,水走皮膚,卽為水矣。
【按】此條文義不屬,不釋。
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卽惡寒,水不沾流,走於腸間。
【按】此條必有脫簡,不釋。
問曰:病者苦水,面目、身體、四肢皆腫,小便不利。脈之,不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氣上衝咽,狀如炙肉,當微欬喘。審如師言,其脈何類?師曰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為水,緊則為寒;沉緊相搏,結在關元,始時當微,年盛不覺,陽衰之後,榮衛相干,陽損陰盛,結寒微動,腎氣上衝,咽喉塞噎,脇下急痛。醫以為流飲,而大下之。氣擊不去,其病不除;後重吐之,胃家虛煩,咽燥欲飲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。又與葶藶丸下水,當時如小瘥,食飲過度,腫復如前,胸脇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揚溢,則浮欬喘逆。當先攻擊衝氣,令止,乃治欬,欬止其喘自瘥,先治新病,病當在後。
【按】此條文義不屬,不釋。
白話文:
黃汗病症,患者兩腿冰冷;即使發熱,也是關節疼痛。飯後出汗,且經常傍晚臥床盜汗,這是勞累傷氣所致。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,久而久之身體必然會出現麻木不仁;如果發熱不止,必然會生出惡瘡。如果覺得身體沉重,出汗後就覺得輕快,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胸痛,胸痛同時伴隨腰部以上出汗,腰部以下不出汗,腰髖關節疼痛,感覺好像皮膚裡有東西,嚴重者不能進食,渾身疼痛沉重,煩躁不安,小便不利,這就是黃汗病,可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。
桂枝加黃耆湯組成:桂枝、芍藥各二兩,甘草二兩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二枚,黃耆二兩。 用法:以上六味藥,加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片刻後,再喝一升多點熱稀粥,以增強藥效,溫暖覆蓋取微汗,若不出汗則再服用。
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代表熱,遲脈代表潛藏,熱和潛藏互相搏結,稱為沉。跗陽脈浮而數,浮脈代表熱,數脈代表停滯,熱和停滯互相搏結,稱為伏。沉伏互相搏結,稱為水。沉則絡脈虛弱,伏則小便困難,虛弱和困難互相搏結,水氣就流注皮膚,這就是水腫了。
寸口脈弦而緊,弦脈代表衛氣不行,就會惡寒,水氣不能順利流動,停留在腸道之間。
患者水腫,面目、身體、四肢都腫脹,小便不利。診脈時,卻不顯現水腫的脈象,反而表現為胸痛,氣體上衝咽喉,感覺像炙烤的肉,伴隨輕微咳嗽氣喘。根據老師的診斷,這種脈象是什麼類型呢?老師說:寸口脈沉而緊,沉則為水,緊則為寒;沉緊互相搏結,阻塞在關元穴,初期症狀輕微,壯年時可能感覺不到,等到年老陽氣衰弱之後,榮衛之氣互相影響,陽氣受損陰氣盛,寒邪略微活動,腎氣上衝,咽喉堵塞,脅肋下疼痛。醫生誤認為是水液停滯,就大量使用瀉下藥。但氣機衝擊不去,病情就不能痊癒;後來又用催吐的方法,導致胃氣虛弱煩躁,咽喉乾燥想喝水,小便不利,水穀不化,面目手足浮腫。又用葶藶丸瀉水,當時症狀略微好轉,但飲食過度,腫脹又如先前一樣,胸脅疼痛劇烈,像奔豚病一樣,水氣上溢,就會出現浮腫咳嗽氣喘。應該先治療衝氣,讓它停止,然後再治療咳嗽,咳嗽停止了,氣喘自然就會痊癒,應先治新病,舊病則會隨之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