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8)
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
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惡風加附子。

【註】此又承上條風水,互詳其證而變其治也。風水之邪,全在表而不在裏,故惡風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也。初本無汗,身無大熱,續自汗出而不惡風寒,表不虛也,故用越婢湯以發之。若惡風甚者,表陽虛也,前方加附子一枚,以補其在表之陽也。

越婢湯方

麻黃(六兩) 石膏(半斤) 生薑(三兩) 甘草(二兩) 大棗(十五枚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惡風者,加附子一枚,炮。風水,加朮四兩。

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,防己茯苓湯主之。

【註】此承皮水互詳其證,以明其治也。皮水之病,是水氣相搏,在皮膚之中,故四肢聶聶瞤動也,以防己茯苓湯補衛通榮,祛散皮水也。
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此邪在皮膚而腫也。風入於衛,陽氣虛滯,則四肢腫。經謂結陽者腫四肢,卽皮水也。皮毛受風氣虛而腫,所謂水氣在皮膚中,邪正相搏,風虛內鼓,故四肢聶聶而動,是因表虛也,蓋三焦之氣,同入膀胱,而行決瀆,今水不行,則當使小便利而病得除。故防己、茯苓除濕而利水,以黃耆補衛而實表,表實則邪不能容,甘草安土而制水邪,桂枝以和榮衛,又行陽化氣而實四末,俾風從外出,水從內泄矣。

防己茯苓湯方

防己(三兩) 黃耆(三兩) 桂枝(三兩) 茯苓(六兩) 甘草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

裏水,越婢加朮湯主之,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

【按】裏水之「裏」字,當是「皮」字,豈有裏水而用麻黃之理?閱者自知,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皮水表虛有汗者,防己茯苓湯固所宜也。若表實無汗有熱者,則當用越婢加朮湯。無熱者,則當用甘草麻黃湯發其汗,使水外從皮去也。

越婢加朮湯方

於越婢湯中加朮四兩。

甘草麻黃湯方

甘草(二兩) 麻黃(四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甘草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重覆汗出,不汗再服,慎風寒。

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

【按】「厥而」二字,當是衍文。

【註】水在皮膚,浸淫日久,必然腐潰而出水也,當以蒲灰散敷之,以燥水也。

蒲灰散方(見消渴中)

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,屬少陰。浮者為風,無水,虛脹者為氣水,發其汗卽已。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,浮者,宜杏子湯。

【按】為氣水之「氣」字,當是「風」字,若是「氣」字,則無發汗之理,且通篇並無氣水之病。

【註】水之為病,其脈沉小,屬少陰水也,今脈不沉小而浮,浮者為風,非少陰水也。若無水虛脹者,為風水也,風水發其汗卽已。風水脈沉者,宜麻黃附子湯汗之;脈浮者,宜杏子湯汗之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並治

風水症狀為惡風、全身腫脹,脈象浮弱不渴,接著自汗,沒有明顯發熱,用越婢湯治療。如果惡風症狀嚴重,則在越婢湯中加附子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風水病的論述,根據不同的症狀調整治療方法。風水邪氣停留在肌表而非內裏,所以症狀表現為惡風、全身腫脹、脈象浮弱不渴。起初沒有汗出,也沒有明顯發熱,後來自汗卻不惡寒,說明肌表並不虛弱,因此用越婢湯發汗。如果惡風症狀嚴重,說明表陽虛弱,所以在方劑中加附子,以補益表陽。

越婢湯方:麻黃六兩、石膏半斤、生薑三兩、甘草二兩、大棗十五枚。以上五味藥,用六升水,先煎麻黃,去上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惡風嚴重,加附子一枚(炮製)。如果是風水病,加蒼朮四兩。

皮水病症狀為四肢腫脹,水氣停留在皮膚中,四肢有麻木感,用防己茯苓湯治療。

這是承接皮水病的論述,根據不同的症狀調整治療方法。皮水病是水氣在皮膚中相互搏結,所以四肢有麻木感。防己茯苓湯可以補益衛氣,通暢血脈,祛散皮水。

沈明宗說:此病邪氣在皮膚導致腫脹。風邪侵入衛氣,陽氣虛弱停滯,則四肢腫脹。經書說陽氣鬱結則四肢腫脹,就是皮水病。皮毛受風,陽氣虛弱而腫脹,這就是水氣停留在皮膚中,邪正相爭,風邪與虛弱之氣互相搏結,所以四肢麻木而動,這是因為表虛造成的。三焦之氣共同進入膀胱,行於水道,現在水道不通,應該讓小便通暢,疾病才能痊癒。所以防己、茯苓除濕利水,黃耆補益衛氣,使肌表充實,肌表充實則邪氣不能久留,甘草調和脾胃,制約水邪,桂枝調和營衛,行氣化水,使四肢溫暖,讓風邪從體表排出,水邪從內部排出。

防己茯苓湯方:防己三兩、黃耆三兩、桂枝三兩、茯苓六兩、甘草三兩。以上五味藥,用六升水,煎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
裏水病,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。

「裏水」中的「裏」字,應是「皮」字的誤寫,怎麼會有裏水而用麻黃的道理呢?讀者自明,這是抄寫時的錯誤。

皮水病,如果肌表虛弱,有汗出,則使用防己茯苓湯。如果肌表實證,無汗而發熱,則使用越婢加朮湯。如果無熱,則使用甘草麻黃湯發汗,使水邪從皮膚排出。

越婢加朮湯方:在越婢湯中加蒼朮四兩。

甘草麻黃湯方:甘草二兩、麻黃四兩。以上二味藥,用五升水,先煎麻黃,去上浮沫,再加入甘草,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待汗出,若不汗則再服,需注意防寒。

手足厥冷伴皮水病,用蒲灰散治療。

「厥而」二字,應是多餘的字。

水氣停留在皮膚中,浸淫日久,必然腐爛潰瘍而流出水液,應使用蒲灰散外敷,以乾燥水濕。

蒲灰散方(詳見消渴篇)

水病,脈象沉細,屬於少陰經病證。脈象浮弱的是風水病,沒有水腫而虛脹的是風水病,發汗即可。脈象沉細者,宜用麻黃附子湯;脈象浮弱者,宜用杏蘇散。

「為氣水之「氣」字,應是「風」字,如果是「氣」字,則無發汗的道理,而且全文並無氣水之病的描述。

水病,脈象沉細,屬於少陰經水病。現在脈象不沉細而浮弱,浮弱者為風水病,而非少陰水病。如果沒有水腫而虛脹,是風水病,發汗即可。風水病脈象沉細者,宜用麻黃附子湯發汗;脈象浮弱者,宜用杏蘇散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