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7)
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
程林曰:沉者就下之性,滑者流衍之象,故沉滑者,中有水也。面腫曰風,風鬱於經則熱,故面跗腫大有熱,名曰風水。《內經》曰:諸有水者微腫,先見於目下也,水者陰也,目下亦陰也,腹者至陰之所居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頸脈人迎脈也,水邪干土,則頸脈動,水之本在腎,水之標在肺,故時時欬也。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此屬水脹,如按水囊者,必隨手而起。今風水搏於手足,胕屬肌肉之間,按而散之,猝不能聚,故陷下而不起也。

風水脈浮,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腹痛加芍藥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風水,詳申其證,以明其治也。風水之病,外風內水也。脈浮惡風者風也,身重腫者水也。汗出表虛,故用防己黃耆湯,固表以散風水也。若腹痛,加芍藥、甘草以調中也。

防己黃耆湯方(見濕病中)

太陽病脈浮而緊,法當骨節疼痛,反不疼,身體反重而酸,其人不渴,汗出卽愈,此為風水。惡寒者,此為極虛,發汗得之。渴而不惡寒者,此為皮水。身腫而冷,狀如周痹,胸中塞不能食,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為黃汗。痛在骨節,欬而喘,不渴者,此為脾脹,其狀如腫,發汗卽愈。然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數者,皆不可發汗。

【按】脾脹之「脾」字,當是「肺」字,是傳寫之譌。發汗卽愈之下,當有前條「越婢加朮湯主之」七字。

【註】此又詳申風水、皮水、黃汗、肺脹四證之治法也。太陽病,謂頭痛發熱惡風也。脈浮而緊,似傷寒也,傷寒法當骨節疼痛,反不疼,身體反重而酸,面目浮腫,其人不渴,非傷寒也,乃風水也,發汗汗出卽愈也。若愈後而惡寒者,此為過於發汗,極虛得之,當補表陽,自可愈也,有是證渴而不惡寒,似傳裏也,但跗浮腫,其腹如鼓,乃皮水也。有是證胸中窒反聚痛,不能食,暮躁不得臥,似裏實也;但身腫而冷,麻木如痹,此為欲作黃汗也。痛在骨節,似傷寒也,但其狀如水腫,欬喘不渴,此為肺脹也。以上四證,皆初病皮毛,狀類傷寒,故均以越婢加朮湯主之,發汗卽愈也。若渴而下利,小便數者,則津液已奪,故不可發汗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脾脹恐是「肺」字之誤。《靈樞經》云:肺是動則病,肺脹滿膨膨而喘欬也。

魏荔彤曰:其狀如腫者,按其手足,未至陷而不起,故曰如腫,似腫而實非腫也。

尤怡曰:太陽有寒則脈緊,骨疼有濕則脈濡,身重有風則脈浮、體酸,此明辨也。今得傷寒脈,而骨節不疼,身體反重而酸,卽非傷寒,乃風水外勝也。風水在表而非裏,故不渴,風固當汗,水在表者,亦宜汗,故曰:汗出卽愈。然必氣盛而實者,汗之乃愈,不然則其表益虛,風水雖解,而惡寒轉增矣,故曰:惡寒者,此為極虛發汗得之。若其渴而不惡寒者,則非病風而獨病水,不在皮外,而在皮中,視風水為較深矣,其證身腫而冷,狀如周痹。周痹者,寒濕痹其陽也,皮水為水氣淫於膚也。胸中窒不能食者,寒襲於外,而氣窒於中也。反聚痛,暮躁不得眠者,熱為寒鬱,而寒甚於暮也,寒濕外淫,必流關節,故曰:此為黃汗,痛在骨節。其欬而喘不渴者,水寒傷肺,氣攻於表,有如腫病,而實同皮水,故曰:發汗則愈。然而諸病若渴而下利,小便數者,則不可謂水氣當汗概發之也。仲景叮嚀之意。豈非慮人之津液先亡也哉!或問:風水外證骨節疼,此云骨節反不痛,身體反重而酸;皮水不渴,此云渴何也?曰:風與水合而成病,其流注關節者,則為骨節疼痛;其浸淫肌體者,則骨節不疼,而身體酸腫,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。皮水不渴者,非言皮水本不渴也,謂腹如鼓而不渴者,病方外盛而未入裏,猶可發其汗也,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,所以別於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。

白話文:

程林說:脈象沉者,是水氣下沉的性質;脈象滑者,是水氣流動蔓延的現象。所以脈象沉滑的,體內就有水氣。臉腫是風邪引起的,風邪鬱結於經脈就會產生熱,所以臉和腳腫脹且伴有發熱,稱為風水病。《內經》說:凡是有水腫的人,初期會先在眼瞼下出現腫脹。水屬陰,眼瞼下也屬陰,腹部是陰氣聚集的地方,所以水腫在腹部的人,一定會先在眼瞼下出現腫脹。頸部脈搏是人迎脈,水邪侵犯脾土,就會導致頸脈搏動。水的根本在腎,水的表現則在肺,所以會經常咳嗽。用手按壓腹部,手離開後腹部馬上恢復原狀,這是水腫的症狀,像按壓水袋一樣,手離開後會馬上回彈。現在風水病侵犯手足和肌肉之間,按壓後能散開,但很快又聚攏,所以按壓後凹陷的地方不能恢復原狀。

風水病脈象浮,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,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腹部疼痛加芍藥。

這一段承接上文風水病的論述,詳細闡述其病症和治療方法。風水病是外風內水的病症。脈象浮且怕風是風邪,身體沉重腫脹是水邪。出汗說明表虛,所以用防己黃耆湯,固表散風水。若腹部疼痛,加芍藥、甘草以調節中焦。

太陽病脈象浮而緊,按理應該骨節疼痛,卻不痛,反而身體沉重酸痛,病人不渴,出汗後就痊癒,這是風水病。如果惡寒,這是氣虛的表現,發汗治療即可。如果渴但不惡寒,這是皮水病。身體腫脹且發冷,症狀像痹症,胸悶不能進食,反而腹部脹痛,晚上煩躁睡不着,這是黃汗病。疼痛在骨節,咳嗽喘息但不渴,這是肺脹病,症狀像腫脹,發汗後即可痊癒。但是以上這些病症,如果病人口渴、大便溏瀉、小便頻繁,都不能發汗治療。

「脾脹」中的「脾」字,應是「肺」字,是抄寫錯誤。「發汗即愈」之後,應該加上「越婢加朮湯主之」七個字。

這一段又詳細闡述風水、皮水、黃汗、肺脹四種病症的治療方法。太陽病是指頭痛發熱怕風。脈象浮而緊,像傷寒病,傷寒病應該骨節疼痛,但卻不痛,反而身體沉重酸痛,面目浮腫,病人不渴,這不是傷寒,而是風水病,發汗後即痊癒。如果痊癒後惡寒,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氣虛,應該補益表陽,自然會痊癒。如果有渴但不惡寒的症狀,像是病邪傳入裏證,但腳踝浮腫,腹部像鼓一樣,這是皮水病。如果有胸悶、腹部脹痛不能進食,晚上煩躁睡不着,像是裏實證;但身體腫脹且發冷,麻木像痹症,這是將要變成黃汗病。疼痛在骨節,像傷寒病,但症狀像水腫,咳嗽喘息但不渴,這是肺脹病。以上四種病症,都是初期病在皮毛,症狀類似傷寒,所以都用越婢加朮湯治療,發汗後即痊癒。如果口渴、大便溏瀉、小便頻繁,則津液已經損失,所以不能發汗。

趙良說:「脾脹」可能是「肺」字的錯誤。《靈樞經》說:肺氣活動則生病,肺脹滿膨脹且咳嗽喘息。

魏荔彤說:症狀像腫脹,按壓手足,沒有凹陷不能恢復原狀,所以說像腫脹,看似腫脹但實際上並不是腫脹。

尤怡說:太陽病有寒邪則脈象緊,骨頭疼痛有濕邪則脈象濡,身體沉重有風邪則脈象浮、身體酸痛,這是明確的區分。現在有傷寒的脈象,但骨節不痛,身體反而沉重酸痛,就不是傷寒,而是風邪外盛。風水病在表證而非裏證,所以不渴,風邪應該發汗治療,水邪在表證也應該發汗,所以說汗出即愈。但是必須是氣盛而實證,發汗後才能痊癒,否則表證更加虛弱,風水雖然消退,但惡寒反而加重,所以說惡寒,這是氣虛發汗引起的。如果渴但不惡寒,則不是單純的風邪而是水邪,不在皮膚表面,而在皮膚內部,風水病較為深在。其症狀是身體腫脹且發冷,症狀像痹症。痹症是寒濕痹阻陽氣,皮水是水氣浸淫於皮膚。胸悶不能進食,是寒邪侵襲於外,氣機鬱滯於內。腹部脹痛,晚上煩躁睡不着,是熱邪被寒邪鬱結,而寒邪在晚上加重,寒濕外淫,必然侵犯關節,所以這是黃汗病,疼痛在骨節。咳嗽喘息但不渴,是水寒傷肺,氣邪犯表,像腫脹病,實際上與皮水病相同,所以說發汗即愈。但是這些病症,如果口渴、大便溏瀉、小便頻繁,就不能一概用發汗治療。這是張仲景的告誡,難道不是擔心病人的津液先被耗竭嗎!有人問:風水病的外證是骨節疼痛,這裏說骨節反而不痛,身體反而沉重酸痛;皮水病不渴,這裏又說渴是什麼原因呢?回答是:風邪和水邪結合而發病,其流注關節的,則為骨節疼痛;其浸淫肌體的,則骨節不痛,而身體酸痛腫脹,是因為受傷的部位不同造成的。皮水病不渴,不是說皮水病本來就不渴,是指腹部像鼓一樣但不渴的,病邪尚在表證而未入裏證,還可以發汗治療,這就是所謂渴而不惡寒,以此區別於風水病的不渴而惡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