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
尤怡曰:微則為氣者,為氣不足也。寒氣不足,該寸口、跗陽為言寒,而氣血復不足也。寒氣不足,則手足無氣而逆冷,榮衛無源而不利,由是藏府之中,真氣不充,而客寒獨勝,則腹滿腸鳴相逐,氣轉膀胱而下輸也。榮衛俱勞者,榮衛俱乏竭也。陽氣温於表,故不通則身冷;陰氣榮於裏,故不通卽骨疼。不通者,虛極而不能行,與有餘而壅者不同。陽前通則惡寒,陰前通則痹不仁者,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,則陰失陽而惡寒;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,則陽獨滯而痹不仁也。蓋陰與陽常相須也,不可失,失則氣機不續而邪乃著,不失則上下交通而邪不容,故曰:陰陽相得,其氣乃行,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。失氣遺尿,謂分虛實而散也。曰氣分者,謂寒氣乘陽之虛,而病於氣也。

氣分,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,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
【按】「氣分,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」之十六字,當是衍文,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。「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」十五字,當在上條氣分之下,義始相屬,正是氣分之治法,必是錯簡在此。

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

桂枝(三兩) 生薑(三兩) 甘草(二兩) 大棗(十二枚) 麻黃 細辛(各一兩) 附子(炮,一枚)

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卽愈。

師曰:病有風水,有皮水,有正水,有石水,有黃汗。風水其脈自浮,外證骨節疼痛,惡風;皮水其脈亦浮,外證跗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,其腹如鼓,不渴,當發其汗;正水其脈沉遲,外證自喘;石水其脈自沉,外證腹滿不喘;黃汗其脈沉遲,身發熱,胸滿,四肢頭面腫,久不愈,必致癰膿。

【註】風水得之內有水氣,外感風邪。風則從上腫,故面浮腫,骨節疼痛惡風,風在經表也。皮水得之內有水氣,皮受濕邪。濕則從下腫,故跗浮腫,其腹如鼓,按之沒指,水在皮裏也。非風邪,故不惡風,因水濕故不渴也。其邪俱在外,故均脈浮,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。正水,水之在上病也,石水,水之在下病也;故在上則胸滿自喘,在下則腹滿不喘也。其邪俱在內,故均脈沉遲,皆當從下從温解也。黃汗者,汗出柏汁色也。其脈沉遲,藏內有寒飲;身發熱者,經外有伏熱。寒飲故胸滿,四肢頭面浮腫;伏熱若久不愈,故必致癰膿也。由此推之,可知黃汗是內飲外熱,蒸鬱於中,從土化而成也。以黃汗而列水病之門者,亦因水之為病而腫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,正水與石水相類屬裏。但風水惡風,皮水不惡風,正水自喘,石水不自喘為異耳!

白話文:

尤怡說:輕微的病症表現為氣虛,也就是氣不足。寒氣不足,會在寸口脈和跗陽脈上表現出寒象,同時也伴隨著氣血不足。寒氣不足,則手腳沒有氣力且冰冷,榮衛運行失常,因此臟腑之中真氣不足,而外邪寒氣獨盛,就會出現腹脹腸鳴交替出現的現象,氣機運行至膀胱向下輸送。榮衛都勞損了,指的是榮衛都極度虛弱耗竭。陽氣溫煦於體表,所以不通則身體寒冷;陰氣滋養於內裏,所以不通則骨頭疼痛。所謂不通,是指氣血虛弱到無法運行,這和氣血有餘而壅塞不通是不同的。陽氣先通則惡寒,陰氣先通則出現痺痛麻木,這是因為陽氣先運行而陰氣沒有同時運行,則陰氣失卻陽氣的溫煦而惡寒;陰氣先運行而陽氣沒有同時運行,則陽氣獨自滯留而出現痺痛麻木。總而言之,陰陽二氣互相依靠,不能互相虧損,虧損則氣機不能持續,邪氣就容易侵入;不虧損則上下氣機通暢,邪氣就無法入侵,所以說:陰陽調和,氣機才能運行,全身氣機一轉,氣機就能舒暢。遺尿失禁,指的是氣虛分為虛實兩種而造成的。所謂氣分病,是指寒邪乘虛侵犯陽氣,而導致氣分病變。

氣分病症,心下堅硬,大小如盤,邊緣如旋轉的酒杯,是由於水飲停滯所致,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
【按語】「氣分,心下堅,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」這十六個字,應該是後人添加的文字,從心下堅硬這一條就可以知道。「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」這十五個字,應該放在上一條氣分病症的下面,這樣意思才能連貫,是氣分病症的治療方法,一定是抄寫時錯亂了位置。

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劑:

桂枝(三兩) 生薑(三兩) 甘草(二兩) 大棗(十二枚) 麻黃 細辛(各一兩) 附子(炮製過的,一枚)

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等到汗出如同蟲子爬行在皮膚表面一樣就痊癒了。

老師說:水腫病有風水腫、皮水腫、正水腫、石水腫、黃汗水腫幾種。風水腫的脈象浮大,外在症狀是骨節疼痛,惡風;皮水腫的脈象也浮大,外在症狀是足踝浮腫,按壓下去指印不消失,不惡風,腹部膨脹如鼓,不渴,應該發汗治療;正水腫的脈象沉遲,外在症狀是自發性呼吸困難;石水腫的脈象沉遲,外在症狀是腹部膨脹但不呼吸困難;黃汗水腫的脈象沉遲,身體發熱,胸部滿悶,四肢和頭面浮腫,久治不愈,必然會導致癰疽膿腫。

【註釋】風水腫是因為體內有水氣,又感受了風寒邪氣。風邪則從上向下腫,所以面部浮腫,骨節疼痛惡風,風邪在經絡表層。皮水腫是因為體內有水氣,皮膚感受了濕邪。濕邪則從下向上腫,所以足踝浮腫,腹部膨脹如鼓,按壓下去指印不消失,水邪在皮膚裡。不是風邪,所以不惡風,因為水濕所以不渴。邪氣都在體表,所以脈象都浮大,都應該通過發汗散邪來治療。正水腫,是水邪在上焦的病症;石水腫,是水邪在下焦的病症;所以水邪在上焦則胸部滿悶自發性呼吸困難,水邪在下焦則腹部膨脹但不呼吸困難。邪氣都在體內,所以脈象都沉遲,都應該從下焦溫補來治療。黃汗水腫,是指汗液像柏樹汁液一樣的顏色。脈象沉遲,是因為體內有寒飲;身體發熱,是因為經絡外有伏熱。寒飲導致胸部滿悶,四肢和頭面浮腫;伏熱如果久治不愈,就會導致癰疽膿腫。由此推斷,可以知道黃汗水腫是內有寒飲外有伏熱,鬱積於體內,由脾土運化失調而引起。把黃汗水腫列入水腫病的範疇,也是因為水邪為病而導致腫脹。

【集註】程林說:風水腫和皮水腫都屬於表證,正水腫和石水腫都屬於裏證。但是風水腫惡風,皮水腫不惡風,正水腫自發性呼吸困難,石水腫不自發性呼吸困難是它們的不同之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