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尤怡曰:身半以下,腎氣主之,水在腎,則腰痛臍腫腹大也。不得尿,陰下濕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者,腎為陰,水亦為陰,兩陰相得,陽氣不行,而濕寒獨勝也。面反瘦者,面為陽,陰盛於下,則陽衰於上也。
師曰: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寒水相搏,跗陽脈伏,水穀不化,脾氣衰則鶩溏,胃氣衰則身腫,少陽脈卑,少陰脈細,男子則小便不利,婦人則經水不通,經為血,血不利則為水,名曰血分。
【註】寸口,兩寸也。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水寒相搏於胸中,則陽氣不運,故跗陽兩關之脈伏而不起,水穀不化也。若脾氣衰則鶩溏,胃氣衰則身腫也。少陽右尺脈陷下,少陰左尺脈細小,亦因寒水太甚,命火受制,故男子水精不化,小便為之不利,女子血化為水,經水為之不通也,經血而曰經水者,以水為血之體也,女子以血為主,故曰:血分也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仲景脈法寸口多與跗陽合,何也?蓋寸口屬肺,手太陰之所過,肺朝百脈,十二經各以其時,來見於寸口。脾、胃二經,出在右關。胃乃水穀之海,五藏皆稟氣於胃,則胃又五藏之本,所以經脈尤為諸經之要領也。邪或干於胃者,必再就跗陽診之。跗陽,胃脈之源也。
尤怡曰:此合診寸口跗陽,而知為寒水勝,而胃陽不行也。胃陽不行,則水穀不化,水穀不化,則脾胃俱衰。脾氣主裏,故衰則騖溏;胃氣主表,故衰則身腫也。少陽者生氣也,少陰者地道也,而俱受氣於脾胃,脾胃衰則少陽脈卑,而生氣不榮,少陰脈細,而地道不通,男子則小便不利,婦人則經血不通。而其所以然者,則皆陽氣不行,陰氣乃結之故。曰血分者,謂雖病於水,而實出於血也。
師曰:寸口脈遲而濇,遲則為寒,濇為血不足;跗陽脈微而遲,微則為氣,遲則為寒。寒氣不足,則手足逆冷;手足逆冷,則榮衛不利;榮衛不利,則腹滿腸鳴相逐,氣轉膀胱;榮衛俱勞,陽氣不通,卽身冷;陰氣不通,卽骨疼。陽氣前通則惡寒,陰氣前通則痹不仁。陰陽相得,其氣乃行,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,實則失氣,虛則遺尿,名曰氣分。
【按】「名曰氣分」之下,當有下條「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」十五字。
【註】寸口脈遲為寒,脈濇少血,跗陽脈微乏氣,遲亦為寒。是則氣血俱虛,為寒氣所干,榮衛不利,陰陽不通,故身寒骨痛,手足逆冷,腹滿腸鳴,惡寒麻痹,失氣遺尿也。此氣血俱虛,寒氣內客氣脹,故曰氣分。而下條發明主治,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,温養榮衛陰陽,發散寒邪之氣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氣散必從前後而去,邪氣實則失氣於後,正氣虛則遺尿於前也。
白話文:
水氣病脈證並治
尤怡說:身體下半身由腎氣主宰,水停留在腎臟,就會腰痛、肚臍腫脹、腹部膨大。排不出尿,下陰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,腳冰冷,這是因為腎屬陰,水也屬陰,兩種陰性物質互相助長,陽氣運行受阻,而濕寒之邪獨佔優勢。臉部反而消瘦,是因為臉部屬陽,陰盛於下,陽氣就衰弱於上。
老師說:寸口脈沉而遲,沉代表水,遲代表寒,寒水相搏,跗陽脈潛伏,水穀不能消化,脾氣虛弱則大便稀溏,胃氣虛弱則身體浮腫,少陽脈微弱,少陰脈細小,男性則小便不利,女性則經血不通,經血不通也是一種水濕症狀,稱為血分證。
尤怡說:這需要同時診斷寸口脈和跗陽脈,才能知道是寒水盛行,胃陽運行不暢。胃陽運行不暢,則水穀不能消化,水穀不能消化,則脾胃都虛弱。脾氣主裡,所以虛弱則大便稀溏;胃氣主表,所以虛弱則身體浮腫。少陽是生氣之處,少陰是地道之處,都受氣於脾胃,脾胃虛弱則少陽脈微弱,生氣不旺盛,少陰脈細小,地道不通,男性則小便不利,女性則經血不通。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,都是陽氣運行不暢,陰氣凝聚的結果。所謂血分,是指雖然是水濕病,但實際上是源於血的病變。
老師說:寸口脈遲而澀,遲代表寒,澀代表血不足;跗陽脈微弱而遲,微弱代表氣虛,遲代表寒。寒氣不足,則手腳冰冷;手腳冰冷,則榮衛失調;榮衛失調,則腹脹腸鳴,氣逆衝擊膀胱;榮衛俱疲,陽氣不通,則身體寒冷;陰氣不通,則骨頭疼痛。陽氣先通則惡寒,陰氣先通則麻木不仁。陰陽調和,氣機才能運行,氣機一旦運行,則氣血就能散開,實證則氣機失調,虛證則遺尿,稱為氣分證。
程林說:氣散失必然從前後排出,邪氣盛則氣從後排出,正氣虛則尿液從前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