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3)
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
【集註】程林曰:《內經》云:心主身之血脈。《上經》曰:水在心,心下堅築短氣,是以身重少氣也。《內經》曰:諸有水病者,不得臥。夫心屬火,水在心是以不得臥而煩躁也。

魏荔彤曰:夫水邪,亦積聚之類也。切近於其處,則伏留於是藏,卽可以藏而名證。水附於心,則心水也。心經有水,四肢百骸,皆可灌注,故身重;氣為水邪所阻,故少氣;水邪逼處,神魂不安,故不得臥;神明擾亂,故躁而煩。見此知心經有水,當於心經治之也。

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則小便難。

【註】脾主腹,四肢是其部也。水邪干之,外則四肢苦重,內則腹大少氣、小便難也。

【集註】魏荔彤曰:脾水者,水附於脾,則脾水也。脾專主腹,故腹大,脾主旋運,又主四肢,旋運不利,故四肢苦重。津液不生,氣不行於上下,則阻礙不通,故上則苦少氣,下則小便難,見此知有水在脾,當於脾藏治水也。

尤怡曰:脾主腹,而氣行四肢,脾受水氣則腹大,四肢重。津氣生於穀,穀氣運於脾,脾濕不運,則津液不生而少氣,小便難者,濕不行也。

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難,時時鴨溏。

【註】肺主氣,皮毛是其部也。水邪干之,外則周身皮腫,內則不輸小便。大腸乃其府,水走大腸,故鴨溏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肺主皮毛,行榮衛與大腸合,今有水病,則水充滿皮膚。肺本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為尿溺,今既不通,水不得自小便出,反從其合,與糟粕混成鴨溏也。

魏荔彤曰:肺水者,水附於肺,則肺水也。肺主氣,氣引水行,亦能使之周身浮腫。肺不肅則氣化壅,故小便難,小便難則清濁不分,故便鴨溏,此知為有水在肺,當於肺藏治水也。

尤怡曰:鴨溏如鴨之後,水糞雜下也。

腎水者,其腹大臍腫,腰痛不得尿,陰下濕,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面反瘦。

【按】面反瘦之下,當有上條:「其人陰腫」四字。

【註】腎主腰,足、陰是其部也。水邪干之,外則陰腫,陰下濕,足冷面瘦;內則腹大臍腫,腰痛不得尿也。此五者,指水氣等脹為言,故俱不喘欬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令聚水而生病,是以有腹大臍腫之證也。腰者腎之外候,故令腰痛。膀胱者,腎之府,故冷不得尿也。以其不得尿,則水氣不得泄,浸漬於睪囊而為陰汗,流注於下焦而為足冷。夫腎為水藏,又被水邪,則上焦之氣血隨水性而下趨,故其人面反瘦,非若風水裏水之面目浮腫也。

魏荔彤曰:腎水者,水附於腎,則腎水也。腎主少腹,少腹水濕固冱,故腹水臍腫腰痛。腰以下俱腎主之也,水濕在下焦,膀胱之氣反塞,故不惟小便難,而且竟不得尿。陰寒下盛,故陰下濕如牛鼻上汗,冷而且黏,其足皆逆冷也。面乃陽之部位,下陰盛,上陽衰,故面必瘦,見此知水在腎,當於腎藏治水也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五

程林說,《內經》記載:心主宰人體的血脈。《上經》也說:水在心,心下堅硬脹滿呼吸短促,所以身體沉重氣短。 《內經》還說:所有水病患者,都不能平躺。因為心屬火,水在心臟就會導致無法平躺且煩躁不安。

魏荔彤說:水邪,也是積聚的一類。它靠近某個臟腑,就會停留在那個臟腑,因此可以根據臟腑來命名病症。水停留在心臟,就是心水。心經有水,四肢百骸都會受到影響,所以身體沉重;氣被水邪阻礙,所以氣短;水邪壓迫的地方,神魂不安,所以不能平躺;精神紊亂,所以煩躁不安。見到這些症狀,就知道心經有水,應該從心經治療。

脾水,症狀是腹部膨大,四肢沉重,津液不能生成,並且氣短,小便困難。

註:脾主管腹部,四肢也是它所管轄的範圍。水邪侵犯脾臟,外在表現是四肢沉重,內在表現是腹部膨大、氣短、小便困難。

魏荔彤說:脾水,就是水停留在脾臟。脾臟專管腹部,所以腹部膨大;脾臟主管運轉和四肢,運轉不利,所以四肢沉重。津液不能生成,氣無法上下通行,就會阻礙不通,所以上半身氣短,下半身小便困難。見到這些症狀,就知道脾臟有水,應該從脾臟治療。

尤怡說:脾臟主管腹部,氣運行於四肢,脾臟受水氣影響,就會腹部膨大,四肢沉重。津液由谷氣生成,谷氣由脾臟運轉,脾臟濕潤不運轉,津液就不能生成,就會氣短;小便困難,是因為濕氣不能運行。

肺水,症狀是全身浮腫,小便困難,時常排出稀軟的便溏。

註:肺主管氣,皮毛是它所管轄的範圍。水邪侵犯肺臟,外在表現是周身皮膚腫脹,內在表現是小便不通。大腸是肺的腑,水進入大腸,所以便溏。

趙良說:肺主管皮毛,與大腸相通,現在患有水病,水就會充滿皮膚。肺本來調節水道,將尿液輸送到膀胱,現在不通暢,水不能從小便排出,反而和大腸的糟粕混合,形成稀軟的便溏。

魏荔彤說:肺水,就是水停留在肺臟。肺主管氣,氣可以引導水運行,也能使全身浮腫。肺氣不肅降,氣化就會壅塞,所以小便困難;小便困難,清濁不分,所以大便稀軟。由此可知肺中有水,應該從肺臟治療。

尤怡說:便溏像鴨子的糞便一樣,是水和糞便混合排出。

腎水,症狀是腹部膨大、肚臍腫脹、腰痛、小便不通、陰部潮濕,像牛鼻子上的汗一樣,腳冰冷,臉反而消瘦。

按:臉部消瘦的描述下面,應該有「陰部腫脹」四個字。

註:腎主管腰部、腳部和陰部。水邪侵犯腎臟,外在表現是陰部腫脹、陰部潮濕、腳冷臉瘦;內在表現是腹部膨大、肚臍腫脹、腰痛、小便不通。這五種症狀,是指水氣脹滿而言,所以都不會咳嗽氣喘。

程林說:腎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就會積聚水而生病,所以會有腹部膨大、肚臍腫脹的症狀。腰是腎臟的外在表現,所以腰痛。膀胱是腎臟的腑,所以小便不通。因為小便不通,水氣就不能排出,浸漬在陰囊而形成陰部潮濕,流注到下焦而導致腳冷。腎臟是水臟,又被水邪侵犯,上焦的氣血隨著水的特性向下流動,所以臉反而消瘦,不像風水引起的浮腫那樣面部腫脹。

魏荔彤說:腎水,就是水停留在腎臟。腎臟主管小腹部,小腹部水濕停滯,所以腹部膨大、肚臍腫脹、腰痛。腰以下都是腎臟主管的範圍,水濕在下焦,膀胱之氣反而阻塞,所以不僅小便困難,而且完全不能排尿。陰寒在下焦盛,所以陰部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一樣,又冷又黏,腳都冰冷。臉是陽的部位,下焦陰盛,上焦陽衰,所以臉一定消瘦。見到這些症狀,就知道腎臟有水,應該從腎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