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

尤怡曰:言水飲所作者,所以別於氣分也。氣無形以辛甘散之,水有形以苦泄之。

枳實白朮湯方

枳實(七枚) 白朮(二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腹中軟卽當散也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枳實消脹,苦以泄之也;白朮去濕,苦以燥之也。後張元素治痞用枳朮丸,亦從此湯化出。但此乃水飲所作,則用湯以蕩滌之;彼屬食積所傷,則用丸以消磨之。一湯一丸,各有深意,非漫無主張也。

跗陽脈當伏,今反緊,本自有寒,疝瘕,腹中痛,醫反下之,下之則胸滿短氣。跗陽脈當伏,今反數,本自有熱,消穀,小便數,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

【註】此明裏有水兼寒兼熱,誤下之義也。裏水脈伏,非謂三部脈皆當伏,乃謂跗陽胃脈當伏也,若脈不伏反緊,其人必本自有寒也。水寒同病,則疝瘕腹中痛,醫誤以為裏水而下之,水去寒留,更虛其中,故胸滿短氣也。若脈不伏反數,其人必本自有熱也。水熱同病,當消穀而小便數,不病水也,今小便反不利,此欲作水之病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跗陽當伏者,非跗陽胃氣之本脈也,為水蓄於下,其氣伏,故脈亦伏。脈法曰:伏者為水。

魏荔彤曰:跗陽有水邪,則當伏,以胃陽為衣,濕陰寒所固閉,故陽明之脈不出也,今反緊,不惟水盛於裏,而且寒盛於中矣。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,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,腹中常常作痛,水邪中又兼寒邪也。醫者不識其為陰寒,乃以為水邪可下,雖水下沉,而寒邪上逆,故胸滿短氣矣。此病跗陽脈當伏,今反數,為本自有熱。然本自有熱,則當消穀,小便數,大便堅,如傷寒胃實之證也。今小便反不利,則知為欲作水,與濕熱之邪無疑也。

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轉側,脇下腹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。

【註】以上發明表裏上下之水,以下發明五藏氣血之水也。肝主筋,腹脇是其部也,水邪干之,外則筋緩不能自轉側,內則腹大、脇痛,淋溲也。

【集註】魏荔彤曰:肝水者,水附肝,則肝水也。肝經有水,必存兩脇,故腹大而脇下痛。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,有邪窒礙,故不能自轉側。肝有水邪,必上衝胸咽,故時時津液微生,及上升而下降,小便不利者又續通,此水邪隨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。見此知肝經有水,當於肝藏治之也。

尤怡曰:肝之府在脇,而氣連少腹,肝之水不行,則腹大不能轉側,脇下腹痛也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者,肝喜沖逆而主疏泄,水液隨之而上下也。

心水者,其身重,而少氣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

【按】「其人陰腫」四字,當在腎水條內,錯簡在此。

【註】心主脈,膻中是其部也。水邪干之,外則周身之脈不行,其身重也;內則少氣心煩,不得臥而躁也。

白話文:

水氣病脈證並治

尤怡說:提到水飲導致的疾病,是為了區別於氣分病症。氣是無形的,用辛甘之味來疏散它;水是有形的,用苦味來瀉掉它。

枳實白朮湯方

枳實(七枚) 白朮(二兩)

以上兩種藥材,用水五升,煮到剩下三升,分溫三次服用。肚子柔軟就應該停止服用。

李彣說:枳實消脹,用苦味來瀉掉它;白朮除濕,用苦味來燥乾它。後來的張元素治療痞證用枳朮丸,也是從這個湯方演變而來的。但是這個湯方是治療水飲引起的疾病,所以用湯劑來蕩滌;而痞證是飲食積滯所傷,所以用丸劑來消磨它。一湯一丸,各有深意,不是隨便使用的。

跗陽脈應該沉伏,現在卻緊,這是本就有寒邪,導致疝氣、腹部疼痛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,下瀉後則胸悶氣短。跗陽脈應該沉伏,現在卻數,這是本就有熱邪,應該消穀善飢、小便次數多,現在卻小便不利,這是將要形成水飲的徵兆。

這說明裏證有水飲,同時兼有寒邪和熱邪,誤用下瀉方法的含義。裏水脈沉伏,並不是指三部脈都應該沉伏,而是指跗陽(胃經)脈應該沉伏。如果脈不沉伏反而緊,病人必定本就有寒邪。水飲和寒邪同時存在,就會出現疝氣、腹部疼痛,醫生誤以為是裏水而下瀉,水液排出,寒邪卻滯留,更加虛弱內臟,所以胸悶氣短。如果脈不沉伏反而數,病人必定本就有熱邪。水飲和熱邪同時存在,應該消穀善飢、小便次數多,並非水飲病症,現在小便卻不利,這是將要形成水飲的疾病。

趙良說:跗陽脈應該沉伏,並不是跗陽(胃經)之氣的本來的脈象,而是因為水停積在下焦,其氣機沉伏,所以脈象也沉伏。脈法說:脈象沉伏代表水飲。

魏荔彤說:跗陽脈有水邪,就會沉伏,因為胃陽被濕、陰、寒所閉阻,所以陽明之脈不顯現。現在反而緊,不僅水飲盛於裏,而且寒邪盛於中。大概病人不僅有水氣的邪氣,而且平時就有積寒、疝氣、腹部經常疼痛,水邪之中又兼夾寒邪。醫生不認識這是陰寒的性質,反而以為水邪可以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雖然水液下去了,但是寒邪上逆,所以胸悶氣短。這個病跗陽脈應該沉伏,現在反而數,是因為本就有熱邪。然而本就有熱邪,應該消穀善飢、小便次數多、大便乾燥,如同傷寒胃實的證候。現在小便卻不利,就知道這是將要形成水飲,與濕熱的邪氣沒有疑問。

肝臟有水飲,其腹部膨大,不能自行翻身側臥,脅肋下腹部疼痛,時常有津液少量分泌,小便時通時不通。

以上說明了表裡上下之水,以下說明五臟氣血之水。肝主筋,腹部脅肋是它的部位,水邪侵犯它,外在表現為筋緩不能自行翻身側臥,內在表現為腹部膨大、脅肋下疼痛、小便不利。

魏荔彤說:肝臟有水飲,水氣附著在肝臟,就是肝臟有水飲。肝經有水飲,必然存在於兩脅,所以腹部膨大而脅肋下疼痛。少陽陰陽往來的通道,有邪氣阻礙,所以不能自行翻身側臥。肝臟有水邪,必然上衝胸咽,所以時常有津液少量分泌,及上升而下降,小便不利者又時通時不通,這是水邪隨著肝木往來升降的氣機上下為患。見到這種情況就知道肝經有水飲,應該在肝臟的藏象方面治療。

尤怡說:肝臟的府在脅肋,而氣機連接少腹,肝臟的水液運行不通,則腹部膨大不能翻身側臥,脅肋下腹部疼痛。時常有津液少量分泌,小便時通時不通,是因為肝臟喜歡向上衝逆,主疏泄,水液隨著它而上下運行。

心臟有水飲,其身體沉重,而且氣少不能平臥,煩躁不安,其人陰部腫脹。

「其人陰腫」四字,應該在腎水條內,這裡是錯簡了。

心臟主管脈絡,膻中是它的部位。水邪侵犯它,外在表現為周身脈絡運行不通,身體沉重;內在表現為氣少心煩,不能平臥而煩躁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