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

【註】此又承上條互詳其證,以別其治也。心下有痰飲,喉間有漉漉聲,腸間有水氣,腸中有瀝瀝聲者,用苓桂朮甘湯,卽温藥和之之法也。若更腹滿,則水結實矣,口舌乾燥,則水不化矣。故以防己、椒目、葶藶、大黃,前後分攻水結,水結開豁,則腹滿可除。水化津生,則口燥可滋。小服而頻,示緩治之意。稍增者,稍稍增服之。口中有津液渴者,乃飲渴也。加芒硝者,以峻藥力耳!

【集註】李彣曰:腹滿,水聚於胃也。腸間有水氣,則濕漬中焦,津液不為灌溉,故口舌乾燥。前云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為痰飲,此腸間有水氣,卽痰飲也。

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

防己 椒目 葶藶(熬) 大黃(各一兩)

上四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,稍增。口中有津液渴者,加芒硝半兩。

【集解】程林曰:防己、椒目導飲於前,清者從小便而出:大黃、葶藶推飲於後,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。此前後分消,則腹滿減而水飲行,脾氣轉而津液生矣。若渴則甚於口舌乾燥,加芒硝佐諸藥,以下腹滿而救脾土。

脈沉而弦者,懸飲內痛。

【註】沉主裏,弦主飲,懸飲之病,屬飲停裏,故主懸飲內痛也。

病懸飲者,十棗湯主之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,以明其治也。主以十棗湯,亦形氣實者宜之,若形氣稍虛,又當臨證斟酌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脈沉病在裏也。凡弦者,為痛、為飲,為癖,懸飲結積在內作痛,故脈見沉弦。

十棗湯方

芫花(熬) 甘遂 大戟(各等分)

上三味,搗篩,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棗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。强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,平旦温服之;不下者,明日更服半錢。得快利後,糜粥自養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三物皆味苦,苦以泄之,能直達水飲窠囊之處,但恐峻利泄人真元,故加大棗甘以緩之,且棗為脾果補土,所以制水也。

病溢飲者,當發其汗,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。

【註】溢飲病屬經表,雖當發汗,然不無寒熱之別也。熱者以辛涼發其汗,大青龍湯;寒者以辛温發其汗,小青龍湯。故曰:大青龍湯主之,小青龍湯亦主之也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水氣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重痛,謂之溢飲。夫四肢,陽也,水在陰者宜利,在陽者宜汗。

大青龍湯方

麻黃(去節,六兩) 桂枝(二兩) 甘草(炙,二兩) 杏仁(去皮尖,四十個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 石膏(如雞子大)
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多者,温粉撲之。

小青龍湯方

麻黃(去節,三兩) 芍藥(三兩) 五味子(半升) 乾薑(三兩) 甘草(炙,三兩) 細辛(三兩) 桂枝(三兩) 半夏(湯洗,半升)

白話文:

痰飲咳嗽病的脈象、症狀及治療方法

本文承接上文,詳細說明不同症狀的辨證論治。若心下有痰飲,喉嚨有漉漉聲,腸胃間有水氣,腸中有瀝瀝聲,可用苓桂朮甘湯(溫藥)。若腹部脹滿,表示水液凝聚;口乾舌燥,表示水液不能化生。因此,可用防己、椒目、葶藶、大黃,分步攻治水液凝聚,使腹脹消除,津液生成,口乾得以滋潤。服用劑量宜少而頻,緩慢治療;症狀稍有加重,則適度增加劑量。若口中有津液卻仍感口渴,這是飲渴,可加芒硝,以增強藥效。

李彣說:腹部脹滿,是水液積聚在胃部;腸胃間有水氣,則濕邪浸漬中焦,津液不能滋潤,所以口乾舌燥。上文提到水液流動於腸間,發出瀝瀝聲是痰飲,這裡腸間有水氣,也是痰飲。

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

防己、椒目、葶藶(炮製)、大黃(各一兩)

研磨成末,蜜丸如梧子大小,飯前服用一丸,一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。若口中有津液卻仍感口渴,加芒硝半兩。

程林說:防己、椒目引導水液從前(上)排出,清濁之物從小便排出;大黃、葶藶則推動水液從後(下)排出,濁物從大便排出。這樣前後分消,則腹脹減輕,水飲得以運行,脾胃功能恢復,津液自然生成。如果口渴比口乾舌燥更嚴重,則加芒硝輔助其他藥物,以消除腹脹,並滋補脾土。

脈象沉而弦者,是懸飲內痛。

沉脈主裡,弦脈主飲,懸飲病屬於飲邪停留在裡,所以主症是懸飲內痛。

懸飲病,可用十棗湯治療。

本文承接上文,說明其治療方法。十棗湯適用於形氣實證,若形氣略虛,則需臨證酌情加減。

趙良說:沉脈表示病在裡;凡是弦脈,都與痛、飲邪、癖證有關。懸飲積聚於內而疼痛,所以脈象呈現沉弦。

十棗湯方

芫花(炮製)、甘遂、大戟(各等分)

將三味藥搗碎篩選,加水一升五合,先煮十枚肥大棗,取八合,去渣,放入藥末。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,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,清晨溫服;若未見效,次日再服用半錢。大便通暢後,以稀粥調養。

李彣說:三味藥皆味苦,苦味能瀉下,能直接到達水飲停滯之處,但擔心峻利傷及元氣,所以加大棗以緩和藥性,而且棗子是脾胃之果,能補脾土,以制水濕。

溢飲病,應發汗治療,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均可。

溢飲病屬於經絡表證,雖然應該發汗,但寒熱有所不同。熱證用辛涼藥發汗,用大青龍湯;寒證用辛溫藥發汗,用小青龍湯。所以說,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可以治療。

尤怡說:水氣循行,歸於四肢,應該汗出而未能汗出,身體沉重疼痛,稱為溢飲。四肢屬於陽,水在陰宜利,在陽宜汗。

大青龍湯方

麻黃(去節,六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杏仁(去皮尖,四十個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石膏(如雞子大)

加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煎至七升,去上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煎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使其微微出汗。汗出過多者,用溫熱的粉末擦拭。

小青龍湯方

麻黃(去節,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三兩)、細辛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半夏(湯洗,半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