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
膈上病痰,滿喘欬吐,發則寒熱,背痛,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劇,必有伏飲。
【註】傷飲之病,留而不去,謂之留飲;伏而難攻,謂之伏飲,伏飲者,乃飲留膈上伏而不出,發作有時者也。卽今之或值秋寒,或感春風,發則必喘滿欬吐痰盛,寒熱背痛腰疼,欬劇則目泣自出,欬甚則振振身動,世俗所謂吼喘病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痰飲留於膈,則令人喘欬吐;發於外,則令人寒熱,背痛、腰疼;欬甚則肺葉舉,而目泣出;喘甚則息搖肩,而振振身瞤。如此劇者,必有伏飲。
脈浮而細滑,傷飲。
【註】凡飲病得脈浮而細滑者,為痰飲,初病水邪未深之診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飲脈當沉,今脈浮者,水在肺也。
脈沉者,有留飲。
【按】此條係在四肢厯節痛之下,今分在此。
【註】凡飲病得脈沉者為留飲,水邪將深之診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脈得諸沉者,當責有水,故脈沉者為水飲。
李彣曰:經云:沉潛水蓄是也。
病者脈伏,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,雖利,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【按】「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」句,當在利反快之下,必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凡飲病得脈伏者,為伏飲,水邪已深之診也。凡病飲之人,欲自下利,利後通快,此為所留之飲,欲自去而愈故也。若雖利,利反不快,心下續有堅滿,乃所留之飲盤結不欲去也,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湯。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,意在所向無前,卽潛伏難攻,水結未有不破者;因自下利,故又佐芍藥以約束之,防勝後窮追不止也。
甘遂半夏湯方
甘遂(大者三枚) 半夏(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,十二枚) 芍藥(五枚) 甘草(炙,如指大一枚)
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和藥汁煎取八合,頓服之。
【集解】程林曰:留者行之,用甘遂以決水飲;結者散之,用半夏以散痰飲。甘遂之性直達,恐其過於行水,緩以甘草、白蜜之甘,收以芍藥之酸,雖甘草、甘遂相反,而實有以相使,此酸收甘緩,約之之法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約方猶約囊。其斯之謂歟!
尤怡曰:甘草與甘遂相反,而同用之者,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,因相激而相成也。芍藥、白蜜不特安中,亦緩藥毒耳!
問曰:夫飲有四,何謂也?師曰: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問曰:四飲何以為異?師曰: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;飲後水流在脇下,欬吐引痛,謂之懸飲;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;欬逆倚息,氣短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
【註】設問曰:夫飲,不止於留飲伏飲也,而世謂飲有四者,何也?師曰:留飲、伏飲,言飲病新久深淺之理也,今世所謂四者,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,言飲病之情狀也。四飲亦不外乎留飲、伏飲之理,但因其水流之處,特分之為四耳!由其狀而命之名,故有四也。痰飲者,水飲走腸間不瀉,水精留膈間不輸,得陽煎熬成痰,得陰凝聚為飲,凡所在處有聲,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聲,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聲,卽今之遇秋冬則發,至春夏則止,久欬嗽痰喘病也。懸飲者,飲後水流在脇下,不上不下,懸結不散,欬唾引痛,卽今之脇下有水氣,停飲脇痛病也。溢飲者,飲後水流行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壅塞經表,身體疼重,卽今之風水、水腫病也。支飲者,飲後水停於胸,欬逆礙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水腫狀,卽今之停飲,喘滿不得臥之病也。
白話文:
膈上痰飲導致胸悶、喘息、咳嗽、咳痰,發作時伴隨寒熱、背痛、腰痛、流淚,患者身體顫抖抽搐劇烈,必然是伏飲。
註:飲邪入侵身體,停滯不去稱為留飲;隱伏難以治療的稱為伏飲。伏飲是指飲邪停滯在膈上,隱伏不顯,偶爾發作。例如,秋季寒冷或春季受風,發作時必定喘息胸悶、咳嗽、咳痰加重,伴隨寒熱、背痛、腰痛,咳嗽劇烈時流淚,咳嗽嚴重時身體顫抖,俗稱吼喘病。
集註:程林說:痰飲停留在膈上,就會導致喘息、咳嗽、咳痰;發作於外,就會出現寒熱、背痛、腰痛;咳嗽嚴重時,肺部氣機上逆,導致流淚;喘息嚴重時,呼吸急促,肩膀搖動,身體顫抖抽搐。如此劇烈的情況,必然是伏飲。
脈象浮而細滑,是飲邪入侵的徵兆。
註:飲邪疾病,脈象浮而細滑,是痰飲,為水邪入侵不深的表現。
集註:李彣說:飲邪的脈象應該沉,現在脈象浮,說明水邪在肺部。
脈象沉,是有留飲。
按:這一段原本記載在四肢關節疼痛之後,現移至這裡。
註:飲邪疾病,脈象沉,是留飲,水邪入侵較深的表現。
集註:程林說:脈象沉,就應該考慮有水邪,所以脈象沉是水飲。
李彣說:《靈樞經》說:「沉潛水蓄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病人脈象隱沒,想腹瀉,腹瀉後反而舒暢,雖然腹瀉了,但心下仍然覺得堅硬飽滿,這是留飲將要排出時的表現,用甘遂半夏湯治療。
按:「這是留飲將要排出時的表現」這句話,應該放在「腹瀉後反而舒暢」之後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
註:飲邪疾病,脈象隱沒,是伏飲,水邪入侵很深的表現。凡是患有飲邪的人,想腹瀉,腹瀉後通暢,這是體內留存的飲邪想要排出而痊癒的表現。如果腹瀉後反而不舒暢,心下仍然覺得堅硬飽滿,則是體內留存的飲邪凝聚在一起,不想排出,應該用甘遂半夏湯攻治。藥方中用甘草反佐,目的是為了激發藥力,即使是潛伏難治,水邪凝聚,也一定能夠攻破;因為是從下焦瀉,所以又用芍藥來約束,防止藥力過猛,追逐不休。
甘遂半夏湯方
甘遂(大的三枚) 半夏(用一升水煮成半升,去渣,取十二枚) 芍藥(五枚) 甘草(炙,如手指般粗大的一枚)
以上四味藥,用二升水煮成半升,去渣,加入半升蜜,與藥汁混合煎成八合,一次服用。
集解:程林說:留飲需要通行,用甘遂來通利水飲;凝聚的需要分散,用半夏來散除痰飲。甘遂性味峻猛,擔心過度利水,所以用甘草、蜂蜜來緩和,用芍藥來收斂,雖然甘草、甘遂藥性相反,但實際上是互相配合的,這是酸味收斂,甘味緩和,約束藥力的方法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約方猶約囊。」就是指這個意思吧!
尤怡說:甘草和甘遂藥性相反,卻一起使用,大概是想讓藥力一次性將留飲全部排出,互相激發而產生效果。芍藥、蜂蜜不僅能安撫腸胃,也能緩解藥物的毒性。
問:飲邪有四種,是什麼?師說: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。問:四種飲邪有什麼不同?師說:患者原本身體強壯,現在消瘦,水液停留在腸道,發出瀝瀝的聲音,稱為痰飲;飲水之後,水液停留在脅下,咳嗽、嘔吐、牽引疼痛,稱為懸飲;飲水之後,水液流佈於四肢,應該出汗卻不出汗,身體沉重疼痛,稱為溢飲;咳嗽氣逆,呼吸困難,不能平臥,形體腫脹,稱為支飲。
註:發問:飲邪不只限於留飲、伏飲,世人說飲邪有四種,是什麼意思?師說:留飲、伏飲,指的是飲邪疾病新舊、深淺的道理;世人說的四種飲邪,即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,指的是飲邪疾病的症狀。四種飲邪也脫離不了留飲、伏飲的道理,只是因為水液停滯的位置不同,而分為四種。根據其症狀而命名,所以有四種。痰飲是指水液停留在腸道而不瀉,水精停留在膈間而不輸布,受到陽氣煎熬變成痰,受到陰氣凝聚變成飲,凡是停滯的地方都有聲音,所以在上焦則喉嚨中有漉漉的聲音,在下焦則腸道中有瀝瀝的聲音,就是現在說的秋冬發病,春夏停止,長期咳嗽、咳痰、喘息的疾病。懸飲是指飲水後,水液停留在脅下,不上不下,凝聚不散,咳嗽、嘔吐、牽引疼痛,就是現在說的脅下有水氣,停飲脅痛的疾病。溢飲是指飲水後,水液流佈於四肢,應該出汗卻不出汗,阻塞在肌表,身體沉重疼痛,就是現在說的風水、水腫的疾病。支飲是指飲水後,水液停留在胸部,咳嗽氣逆,呼吸困難,不能平臥,形體像水腫一樣,就是現在說的停飲,喘息胸悶不能平臥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