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
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
【註】卒然嘔吐,雖然不渴而心下痞塞,是膈間有水凝結也。眩者,是水阻陽氣不升也;悸者,是水氣上干於心也。卽不渴無新飲,而平日飲盛可知,則不必顧及津液,亦必加茯苓以利水,斯結可開而阻可通也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心下痞,膈間有水;眩悸者,陽氣必不宣散也。經云:以辛散之。半夏、生薑皆味辛,《本草》半夏可治膈上痰。心下堅嘔逆眩者,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,所以半夏、生薑並治之。悸則心受水凌,非半夏可獨治,必加茯苓去水,下腎逆以安神,神安則悸愈也。
尤怡曰:飲氣逆於胃則嘔吐,滯於氣則心下痞,凌於心則悸,蔽於陽則眩,半夏、生薑止嘔降逆,加茯苓去其水也。
半夏加茯苓湯方(見前)
假令瘦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癲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【按】瘦人之「瘦」字,當是「病」字。癲眩之「癲」字,當是「巔」字;巔者頭也。文義相屬。此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悸者,築築然跳動病也。上條心下有悸,是水停心下為病也;此條臍下有悸,是水停臍下為病也。若欲作奔豚,則為陽虛,當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;今吐涎沫,水逆胃也,巔眩水阻陽也,則為水盛,故以五苓散主之也。
五苓散方
澤瀉(一兩一分) 猪苓(去皮,三分) 茯苓(三分) 白朮(三分) 桂(去皮,二分)
上五味,為末,白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。
【註】水停心下,甚者病悸,已明其治矣。微者短氣,其治有二:氣虛短氣,是氣少不能長息而短也;微飲短氣,是水停阻礙呼吸而短也。若呼之氣短,是心肺之陽有礙也,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,陽氣通則膀胱之竅利矣。吸之氣短,是肝腎之陰有礙也,用腎氣丸以通其陰,陰氣通,則小便之關開矣。故曰: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也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
茯苓(四兩) 桂枝 白朮(各三兩) 甘草(二兩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小便則利。
腎氣丸方(見婦人雜病中)
【集解】尤怡曰:飲,水病也。治水必自小便去之。苓、桂、朮、甘益土氣以行水,腎氣丸温陽氣以行水,雖所主不同,而利小便則一也。
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掌大。留飲者,脇下痛引缺盆,欬嗽則轉甚。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渴。四肢厯節痛,脈沉者有留飲。
【按】此條古本內於「四肢厯節痛」之下有「脈沉者有留飲」一句,當另為一條,始合論脈之義。短氣而渴之「渴」字,當是「喘」字,四肢上當有缺文。皆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停飲初病,卽以小半夏湯加茯苓、五苓散、腎氣丸等藥治之而愈者,微邪也。若邪甚而不去者,留於心上則阻心陽,必背寒冷;留於脇下則礙肝氣,必脇下痛引缺盆,欬嗽轉甚;留於胸中則壅肺氣,必短氣而喘;留於身體則塞經絡,必四肢厯節痛也。由此推之,留於脾則腹腫身重,留於腎則囊足脛腫,理必然也。
白話文:
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突然嘔吐,心下痞悶,膈肌處有積水,頭暈心悸的,用半夏加茯苓湯治療。
【註解】突然嘔吐,即使不口渴卻心下痞塞,是因為膈肌處有水液凝結。頭暈是因為水液阻礙陽氣上升;心悸是因為水氣上逆影響心臟。即使不口渴、沒有新近飲水,但如果平時飲水量大,就能知道是積水,因此不必考慮津液問題,也必須加入茯苓以利水,這樣積聚就能消除,阻滯就能通暢。
【集註】趙良說:心下痞悶,膈肌處有積水;頭暈心悸,陽氣必然不能宣通散佈。《傷寒論》說:用辛溫之品散之。半夏、生薑都是辛味藥物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半夏可以治療膈上痰飲。心下堅硬、嘔逆、頭暈的,也是上焦陽氣虛弱不能上升,所以用半夏、生薑一起治療。心悸是因為心臟受到水液的侵襲,單用半夏不能治癒,必須加入茯苓去除水液,使水液下降,以安神,神安則心悸自愈。
尤怡說:水液之氣逆於胃則嘔吐,停滯於氣機則心下痞悶,侵犯心臟則心悸,阻塞陽氣則頭暈,半夏、生薑可以止嘔降逆,加茯苓去除水液。
半夏加茯苓湯方(前面已列出)
如果消瘦的人臍下心悸,吐出唾沫且頭暈目眩,這是積水,用五苓散治療。
【按】瘦人的「瘦」字,應是「病」字;癲眩的「癲」字,應是「巔」字;巔指頭部。文義相連,這是抄寫錯誤。
【註解】心悸,是指心臟跳動異常。上面一條是心下心悸,是水停積於心下所致;這一條是臍下心悸,是水停積於臍下所致。如果要發展成奔豚(一種氣逆之症),則是陽虛,要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;現在吐出唾沫,是水液逆犯胃部;頭暈目眩是水液阻礙陽氣,這是水液盛多,所以用五苓散治療。
五苓散方:(藥物劑量已列出)
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桂枝(藥物劑量已列出)
氣短伴有輕微水腫,應從小便排出,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治療。
【註解】水停積於心下,嚴重者就會心悸,其治療方法已說明。輕微者氣短,其治療方法有二:氣虛氣短,是因為氣少不能充分呼吸;輕微水腫伴氣短,是因為水液停滯阻礙呼吸。如果呼氣費力,是心肺陽氣受阻,用苓桂朮甘湯通暢陽氣,陽氣通暢則膀胱氣機通利;如果吸氣費力,是肝腎陰氣受阻,用腎氣丸通暢陰氣,陰氣通暢則小便通利。所以說: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都可以治療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:(藥物劑量已列出)
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(藥物劑量已列出)
腎氣丸方:(在婦女雜病中)
【集解】尤怡說:飲,指水病。治療水病必須從小便排出。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益土氣以利水,腎氣丸溫陽氣以利水,雖然所治不同,但都以利小便為目標。
心下有停積水液,病人背部寒冷像手掌那麼大。停積水液,則脅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,咳嗽則加重。胸中有停積水液,病人氣短且喘。四肢關節疼痛,脈沉者有水液停滯。
【按】此條古本中「四肢關節疼痛」之下有「脈沉者有留飲」一句,應另立一條,才符合論脈的原則。氣短而喘的「喘」字,應是「渴」字,四肢部分可能缺失文字。都是抄寫錯誤。
【註解】停積水液初期,即用小半夏湯加茯苓、五苓散、腎氣丸等藥物治療而痊癒的,是邪氣輕微。如果邪氣嚴重而不除,停積於心上則阻礙心陽,必然背部寒冷;停積於脅肋則妨礙肝氣,必然脅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,咳嗽加重;停積於胸中則阻塞肺氣,必然氣短且喘;停積於全身則阻塞經絡,必然四肢關節疼痛。以此推論,停積於脾則腹脹身重,停積於腎則足脛腫脹,道理是必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