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

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滿。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,寒也,皆大下後裏虛。脈偏弦者,飲也。

【按】此條微者短氣之下,古本有「脈雙弦者,寒也」等句,文義不屬,當另分為一條在後。

【註】凡病人食少飲多,小便利者,為消渴病;小便不利者,為留飲病。留飲者,卽今之停水飲病也。若水停上焦胸中,則壅肺氣不得降,故暴喘滿也,若水停中焦心下,甚者則凌心,故病悸動不安,微者則礙肺,故病呼吸短氣;若水停下焦少腹,則不輸膀胱,故必苦裏急也。仲景於此,但言上、中二焦,不及下焦者,非略之也,謂已詳於《傷寒論》中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飲水多,則水氣停泛於胸膈,必暴喘滿也。凡人食少飲多,則胃土不能游溢精氣,甚者必停於心下而為悸。微者則阻於胸膈而為短氣也。

先渴後嘔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,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

【註】水停心下,中焦部也,中焦屬胃,故不止病悸、短氣,而亦病嘔也。病悸、短氣者,是水停胃外,從膈下而上干於胸也。病嘔者,是水停胃內,從胃中而上越於口也。然必先渴飲水多而後作嘔者,方屬飲家嘔病也。主小半夏湯者,以止嘔也;加茯苓者,以飲水多而病嘔,故兼利水也。

【集註】魏荔彤曰:水停心下,阻隔正氣,不化生津液上於胸咽,故渴也;渴必飲水,水得水而愈恣其衝逆,所以先渴而後必嘔也。此屬飲家,當治其飲,不可以為渴家治其渴也。治飲則用辛燥,治渴必用寒潤,大相徑庭,可不明其屬於何家,而妄治之乎?

尤怡曰:先渴後嘔者,本無嘔病,因渴飲水,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,故曰:此屬飲家。小半夏止嘔降逆,加茯苓去其停水。

小半夏加茯苓湯方

半夏(一升) 生薑(半斤) 茯苓(三兩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

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

【註】飲家渴者,是水停氣不化生津液而渴也;嘔家渴者,是嘔吐胃乾燥傷津液而渴也,故曰嘔家本應渴也。先嘔後渴者,當少少與飲之,以和胃生津,為欲解也;若嘔吐後反不渴者,是必心下素有支飲故也。惟主小半夏湯止嘔,而不加茯苓者,以不渴並無新飲,且嘔後己傷津液,不可再行利水,重竭津液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此專以治嘔,言嘔家渴者,為欲解,以胃氣復而津液生也。若心下素有支飲,則不燥自當不渴,泛溢而嘔也。半夏、生薑温能和胃氣,辛能散逆氣,為嘔家聖藥。

小半夏湯方

半夏(一升) 生薑(半斤)
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
【集解】沈明宗曰:此支飲上溢而嘔之方也。凡作嘔必傷津液,應當作渴,故為嘔家本渴,渴則病從嘔去,謂之欲解。若心下有支飲,停蓄胸膈致燥,故嘔而不渴,則當治飲,所以生薑散邪,半夏滌飲,嘔自止矣。

白話文:

病人如果喝水很多,一定會突然出現喘氣、胸悶的狀況。凡是吃得少、喝得多,水就會停留在胃部下方,嚴重的會心悸,輕微的會呼吸短促。脈象呈現兩邊都像弓弦一樣緊繃,這是因為身體虛寒,通常是大瀉之後造成的。脈象只有一邊像弓弦一樣緊繃,則是體內有水飲的表現。

【註解】這裡說的輕微呼吸短促,古書版本有「脈象兩邊如弦,是虛寒的表現」等句子,文意不連貫,應該獨立成一條放在後面。

【註解】一般來說,病人如果吃得少、喝得多,小便順暢的,是患了消渴病;小便不順暢的,則是體內有水液停滯的毛病。所謂水液停滯,就是現在說的體內積水。如果水停留在上焦胸腔,會阻礙肺氣下降,所以會突然出現喘氣、胸悶的症狀。如果水停留在中焦胃部下方,嚴重的會影響心臟,所以會出現心悸、不安的情況,輕微的會阻礙肺部功能,所以會呼吸短促。如果水停留在下焦小腹,會影響膀胱功能,所以會感到肚子裡不舒服。張仲景這裡只提到上、中兩焦,沒有提到下焦,並不是忽略了下焦,而是因為《傷寒論》已經詳細講述過了。

【集註】程林說:喝水太多,水氣會停留在胸腔,一定會突然出現喘氣、胸悶的症狀。一般人吃得少、喝得多,胃就不能好好運化精氣,嚴重的就會停留在胃部下方,導致心悸。輕微的則會阻礙胸腔氣機,導致呼吸短促。

如果先感到口渴,然後嘔吐,這是因為水停留在胃部下方,屬於水飲引起的毛病,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。

【註解】水停留在胃部下方,是中焦的部位,中焦歸屬於胃,所以不只會心悸、呼吸短促,也會嘔吐。心悸、呼吸短促,是因為水停留在胃的外面,從橫膈膜下方往上影響到胸腔。嘔吐,是因為水停留在胃裡面,從胃中往上衝到嘴巴。但必須是先口渴喝很多水,然後才嘔吐,才屬於水飲引起的嘔吐。用小半夏湯,是為了止嘔;加茯苓,是因為喝水太多而嘔吐,所以要同時利水。

【集註】魏荔彤說:水停留在胃部下方,阻礙了正常的氣機,無法產生津液來滋潤胸腔咽喉,所以會口渴。口渴必然喝水,水越多就越加重水逆上衝的狀況,所以先口渴然後才會嘔吐。這是屬於水飲引起的毛病,應該治療水飲,不能當作口渴來治療。治療水飲要用辛溫燥濕的藥物,治療口渴要用寒涼滋潤的藥物,兩者截然不同,怎能不弄清楚病因,就隨便亂治呢?

尤怡說:先口渴然後嘔吐,本來沒有嘔吐的毛病,是因為口渴喝水,水喝多了無法下行反而往上逆,所以說:這是屬於水飲引起的毛病。小半夏湯可以止嘔降逆,加茯苓可以去除體內停滯的水分。

小半夏加茯苓湯的組成:

半夏(一升)、生薑(半斤)、茯苓(三兩)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七升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五合,分兩次溫服。

一般來說,嘔吐的人本來應該會口渴,口渴是身體想要恢復正常的表現,但如果嘔吐反而不口渴,是因為胃部下方有支飲的緣故,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。

【註解】水飲引起的口渴,是因為水停留在體內,氣機無法化生津液而感到口渴;嘔吐引起的口渴,是因為嘔吐導致胃部乾燥,津液受損而感到口渴,所以說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。如果是先嘔吐後口渴,應該少量多次地喝水,來幫助胃氣恢復,產生津液,這樣口渴就會緩解;如果嘔吐後反而不口渴,一定是胃部下方原本就有支飲的緣故。這種情況只能用小半夏湯止嘔,不加茯苓,是因為不口渴表示沒有新的水飲,而且嘔吐後已經傷了津液,不能再利水,否則會更加耗損津液。

【集註】李彣說:這裡專門講治療嘔吐的,說嘔吐的人感到口渴,是身體想要恢復正常的表現,表示胃氣恢復、津液產生。如果胃部下方原本就有支飲,就會因為體內乾燥而感到不口渴,水飲上溢就會導致嘔吐。半夏、生薑性溫可以調和胃氣,性辛可以散逆氣,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

小半夏湯的組成:

半夏(一升)、生薑(半斤)

將以上兩味藥材,加水七升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半,分兩次溫服。

【集解】沈明宗說:這是針對支飲上溢導致嘔吐的方子。一般來說,嘔吐一定會損傷津液,應該會感到口渴,口渴表示疾病正在好轉。如果胃部下方有支飲,停留在胸腔,導致體內乾燥,所以嘔吐卻不感到口渴,這種情況應該治療水飲,所以用生薑來散邪,用半夏來化解水飲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