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2)

回本書目錄

(2)

1.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四

猪苓湯方

猪苓(去皮)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(各一兩)
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內膠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【註】消渴則渴欲飲水,水入卽消,而仍口乾舌燥者,是熱邪盛也,故以白虎加人參湯,清熱生津也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(見中喝中)

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
【註】渴欲飲水,水入卽吐,名水逆者,是裏熱微而水邪盛也,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內有積水,故水入則拒格而上吐,名水逆也。五苓散利水,故主之。

渴欲飲水不止者,文蛤散主之。

【註】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證也;渴欲飲水,水入則消,口乾舌燥者,白虎人參湯證也。渴欲飲水而不吐水,非水邪盛也;不口乾舌燥,非熱邪盛也。惟引飲不止,故以文蛤一味,不寒不温,不清不利,專意於生津止渴也。或云:文蛤卽今吳人所食花蛤,性寒味鹹,利水勝熱,然屢試而不效。嘗考五倍子亦名文蛤,按法制之名百藥煎,大能生津止渴,故嘗用之,屢試屢驗也。

文蛤散方

文蛤(五兩)

上一味,杵為散,以沸湯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

小便不利者,有水氣,其人苦渴,栝蔞瞿麥丸主之。

【註】小便不利,水蓄於膀胱也,其人苦渴,水不化生津液也。以薯蕷、花粉之潤燥生津,而苦渴自止;以茯苓、瞿麥之滲泄利水,而小便自利;更加炮附宣通陽氣。上蒸津液,下行水氣,亦腎氣丸之變制也。然其人必脈沉無熱,始合法也。

栝蔞瞿麥丸方

栝蔞根(卽花粉,二兩) 茯苓(三兩) 薯蕷(三兩) 附子(炮,一枚) 瞿麥(一兩)

上五味,末之,煉蜜丸梧子大,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不知,增至七八丸。以小便利,腹中温為知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此方與五苓散同為利水津之劑。此用薯蕷卽五苓用白朮之義也。但五苓兼外有微熱,故用桂枝走表;此內惟水氣,故用附子温下也。

尤怡曰:此下焦陽弱氣冷,而水氣不行之證,故以附子益陽氣,茯苓、瞿麥行水氣,觀方後云:腹中温為知,可以推矣。其人苦渴,則是水氣偏結於下,而燥火獨聚於上。夫上浮之焰,非滋不熄;下積之陰,非暖不消;而寒潤辛温,並行不悖,此方為良法也。求變通者,於此三復焉。

小便不利,蒲灰散主之。滑石白魚散,茯苓戎鹽湯並主之。

【註】無表裏他證,小便不利而渴者,消渴水邪病也;小便不利不渴者,小便癃閉病也。主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者,蒲灰、亂髮,血分藥也。滑石、白魚,利水藥也。然必是水鬱於血分,故并主是方也。觀東垣以通關丸,治熱鬱血分之小便不利,則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。主茯苓戎鹽湯者,茯苓淡滲,白朮燥濕,戎鹽潤下,亦必是水濕鬱於下也。鹽為渴者之大戒,觀用戎鹽則不渴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消渴、小便不利等症的診斷與治療

豬苓湯方:

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各一兩。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四升,先煮除阿膠外的四味藥,煎煮至二升,過濾去渣,再放入阿膠烊化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若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則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註:消渴症患者會感到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症狀暫時緩解,但隨即又口乾舌燥,這是由於體內熱邪盛的緣故,因此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清熱生津。

若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後會嘔吐,稱為水逆,則使用五苓散治療。

註: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嘔吐,稱為水逆,這是由於體內裏熱較輕,而水邪較盛的緣故,因此使用五苓散來利水止吐。

集註:李彣說:體內積有水液,所以喝水後會被阻礙而往上嘔吐,稱為水逆。五苓散能利水,所以用它來治療。

若患者持續口渴想喝水,則使用文蛤散治療。

註: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嘔吐,且小便不利,這是五苓散的病症;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症狀緩解,但隨即又口乾舌燥,這是白虎加人參湯的病症。持續口渴想喝水但不嘔吐,則並非水邪盛;沒有口乾舌燥,則並非熱邪盛。只有持續想喝水不止的情況,才使用文蛤這一味藥,它不寒不熱,不瀉不利,專門用於生津止渴。有人說:文蛤就是現在吳地人吃的花蛤,性寒味鹹,能利水勝熱,但多次試驗卻無效。我曾考證,五倍子也叫文蛤,按古法炮製後名為百藥煎,非常能生津止渴,所以我曾用它來治療,多次試驗都非常有效。

文蛤散方:

文蛤五兩,研為細末,用沸水五合調服,每次服用一湯匙。

若患者小便不利,伴有水腫,且感到口渴,則使用栝蔞瞿麥丸治療。

註:小便不利,是因為水液蓄積在膀胱;患者感到口渴,是因為水液不能化生津液。此方用山藥、花粉滋潤燥渴,使口渴自止;用茯苓、瞿麥滲泄利水,使小便通利;再加炮附子宣通陽氣,使津液上蒸,水氣下行,也是腎氣丸的改良方。但是,患者的脈象必須沉而無熱,才能使用此方。

栝蔞瞿麥丸方:

栝蔞根(即花粉)二兩,茯苓三兩,山藥三兩,炮附子一枚,瞿麥一兩。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丸,每日三次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增加至七八丸。小便通利,腹部溫暖則為藥效顯現。

集解:李彣說:此方與五苓散都屬於利水津的藥劑。此方用山藥,相當於五苓散用白朮的意義。只是五苓散兼治外有微熱,所以用桂枝走表;此方內在只有水氣,所以用附子溫下。

尤怡說:這是下焦陽氣虛弱,氣血寒冷,水氣運行不暢的症狀,所以用附子益陽氣,茯苓、瞿麥行水氣,從方後說明「腹部溫暖則為藥效顯現」可以推知。患者口渴,是因為水氣偏於下焦積聚,而燥熱獨聚於上。上焦的燥熱,非滋潤不能熄滅;下焦積聚的水氣,非溫暖不能消除;寒潤辛溫,並行不悖,此方是良方。想要變化通達,可以參考此方反覆研讀。

若患者小便不利,則可以使用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或茯苓戎鹽湯治療。

註:沒有其他表裏症狀,只有小便不利而口渴的,是消渴兼水邪的病症;小便不利而不口渴的,是小便閉塞的病症。使用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,是因為蒲灰、亂髮是血分藥;滑石、白魚是利水藥。這一定是水液鬱積於血分,所以同時使用這些藥方。觀察東垣用通關丸治療熱鬱血分引起的小便不利,就知道在血分多半不口渴。使用茯苓戎鹽湯,是因為茯苓淡滲,白朮燥濕,戎鹽潤下,這也一定是水濕鬱積在下焦。鹽是口渴患者的大忌,從使用戎鹽卻不口渴可以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