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)

回本書目錄

(1)

1.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四
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卽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

【按】此條是《傷寒論》厥陰經正病,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,必是錯簡。

寸口脈浮而遲,浮卽為虛,遲卽為勞,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榮氣竭。

【按】此條當在《虛勞篇》中,錯簡在此。

【註】寸口,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。浮而有力為風,浮而無力為虛,按之兼遲,卽為虛勞之診,故主衛外榮內虛竭也。

跗陽脈浮而數,浮卽為氣,數卽消穀而大堅,氣盛則溲數,溲數卽堅,堅數相摶,卽為消渴。

【按】「而大堅」句不成文,「大」字之下當有「便」字,必是傳寫之遺。

【註】跗陽,胃脈也。胃脈浮盛,按之而數,為胃氣熱,故善消穀也。火盛消穀,則大便必堅,氣盛消水,則小便必數,故溲數卽堅也,堅數相摶,卽為消穀消渴之病。

跗陽脈數,胃中有熱,卽消穀引食,大便必堅,小便卽數。

【註】此復申上條大便堅、小便數之義也。

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

【註】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水消於上,故名上消也;食穀多而大便堅者,食消於中,故名中消也;飲水多而小便反多者,水消於下,故名下消也。上、中二消屬熱,惟下消寒熱兼之,以腎為水火之藏也。飲一溲一,其中無熱消耗可知矣。故與腎氣丸從陰中温養其陽,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,腎氣上蒸則能化生津液,何消渴之有耶!

【集註】程林曰:小便多則消渴,經曰:飲一溲二者不治。今飲一溲一,故與腎氣丸治之。腎中之動氣,卽水中之命火,下焦腎中之火,蒸其水之精氣,達於上焦,若肺金清肅,如雲升而雨降,則水精四布,五經并行,自無消渴之患。今其人必攝養失宜,腎水衰竭,龍雷之火不安於下,但炎於上而刑肺金,肺熱葉焦,則消渴引飲,其飲入於胃,遊溢滲出,下無火化,直入膀胱,則飲一斗,尿亦一斗也。故用桂附腎氣丸,助真火蒸化,上升津液,何消渴之有哉!

沈明宗曰:「男子」二字,是指房勞傷腎,火旺水虧而成消渴者。

腎氣丸方(見婦人雜病中)

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發汗,五苓散主之。

【註】脈浮,病生於外也;脈浮微熱,熱在表也;小便不利,水停中也;水停則不化津液,故消渴也。發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劑,惟五苓散能之,故以五苓散主之也。於此推之,曰脈浮,可知上條脈沉也;曰微熱,可知上條無熱也。且可知凡脈沉無熱之消渴,皆當用腎氣丸方也。

五苓散方(見痰飲中)

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湯主之。

【註】此與上條文同義異。文同者,脈浮小便不利,發熱、微熱、渴欲飲水、消渴也。而義異者,一以五苓散利水發汗,一以猪苓湯利水滋乾也。審其所以義異之意,必在有汗、無汗之間也。何以知之?一以發汗為主,其因無汗可知;一以滋乾為主,其因有汗可知。故文同而義異,病同而治別也。仲景之書,言外寓意處甚多,在學者以意會之自識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病會導致消渴(口渴),氣往上衝到心臟,心裡覺得疼痛發熱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,腹瀉也會不止。

(這裡按語說,這條應該是《傷寒論》厥陰經的疾病,跟雜病中的消渴不一樣,肯定是放錯地方了。)

寸口脈浮而慢,浮代表身體虛弱,慢代表過度勞累,虛弱會導致衛氣不足,勞累會導致榮氣耗竭。

(這裡按語說,這條應該放在《虛勞篇》中,是放錯地方了。)

(註解:寸口脈指的是左右手的三個脈位。脈浮而且有力是風邪,脈浮而無力是虛弱,如果按壓下去感覺慢,那就是虛勞的症狀,代表衛氣不足,榮氣耗盡。)

腳背上的跗陽脈浮而快,浮代表氣盛,快代表食物消化太快而且大便乾燥,氣盛就會導致小便次數頻繁,小便頻繁就會導致大便乾燥,乾燥和頻繁交雜,就會形成消渴。

(這裡按語說,「而大堅」這句話不通順,「大」字後面應該有「便」字,肯定是抄寫時遺漏了。)

(註解:跗陽脈是胃的脈象。胃脈浮盛,按下去感覺快,代表胃裡有熱,所以食物消化得快。火熱旺盛導致消化太快,大便一定會乾燥,氣盛導致水分流失,小便一定會頻繁,所以說小便頻繁會導致大便乾燥,乾燥和頻繁交雜,就是消化太快引起的消渴病。)

跗陽脈跳得快,代表胃裡有熱,就會消化得快,吃得多,大便一定會乾燥,小便也會頻繁。

(註解:這段再次說明了上一條大便乾燥、小便頻繁的意思。)

男子得了消渴,小便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,就會排出一斗小便,這種情況要用腎氣丸來治療。

(註解:喝水多小便少,代表水分在上部消耗,所以叫做上消;吃得多大便乾燥,代表食物在中部消耗,所以叫做中消;喝水多小便也多,代表水分在下部消耗,所以叫做下消。上消和中消是屬於熱症,只有下消是寒熱都有,因為腎是儲藏水火的器官。喝多少就排多少,代表體內沒有熱來消耗,所以用腎氣丸來從陰中溫補陽氣,使腎陰攝取水分不直接往下排,腎氣向上蒸騰,就能產生津液,自然不會有消渴了!)

(集註:程林說,小便多就會導致消渴,經典中說:「喝一斗水排兩斗小便的人是治不好的。」現在喝一斗排一斗,所以用腎氣丸來治療。腎中的動氣,就是水中之命火,下焦腎中的火,蒸發水中的精氣,到達上焦。如果肺氣清肅,像雲升起雨下降一樣,水精就能夠散布全身,五經運行通暢,自然不會有消渴的毛病。現在這個人一定是沒有好好保養,腎水衰竭,腎中的火不安分,只往上燃燒,傷害肺金,導致肺熱乾燥,就會口渴想喝水,喝下的水到了胃裡,四處遊走滲出,因為下焦沒有火來化解,就直接進入膀胱,所以喝一斗水,就排出一斗小便。因此用桂附腎氣丸,幫助真火蒸騰,上升津液,這樣自然就不會口渴了!)

(沈明宗說,「男子」這兩個字,是指因為房事勞累損傷腎臟,導致火旺水虧而引起的消渴。)

(腎氣丸的藥方在婦人雜病篇中)

脈浮,小便不暢,有點發熱而且口渴的,應該利小便、發汗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(註解:脈浮,代表病在體表;脈浮而且有點發熱,代表熱在體表;小便不暢,代表水停留在體內;水停留在體內就不能化生津液,所以會口渴。能夠發散體表、利尿止渴生津的藥方,只有五苓散可以做到,所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從這裡推斷,說脈浮,就可以知道上一條說的是脈沉;說有點發熱,就可以知道上一條是沒有發熱的。而且可以知道,凡是脈沉而且沒有發熱的消渴,都應該用腎氣丸的藥方。)

(五苓散的藥方在痰飲篇中)

脈浮,發燒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暢的,用猪苓湯來治療。

(註解:這條和上一條的文字意思相同,但是意義不同。文字相同的地方是,都是脈浮、小便不暢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消渴。而意義不同的是,一個用五苓散來利水發汗,一個用猪苓湯來利水滋潤乾燥。要分辨它們意義不同的原因,一定在於有沒有出汗。怎麼知道的呢?一個以發汗為主,說明是因為不出汗;一個以滋潤乾燥為主,說明是因為出汗。所以文字相同但意義不同,病情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。張仲景的書,有很多言外之意的表達,要靠學習的人自己去領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