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
甘草(二兩) 白朮(二兩) 乾薑(四兩) 茯苓(四兩)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腰中卽温。
腎死藏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
【註】腎中風寒之邪,若見浮之極堅,按之亂動有如轉丸,及下入尺中,通然亂動,皆腎死真藏之脈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腎藏死,浮之堅,與《內經》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同意,皆堅之象也。按之則亂如轉丸,下入尺中者,此陰陽離決之狀也,故死。以上真藏與《內經》互有異同。總之脈無胃氣,現於三部中,脈象形容不一也。
問曰:三焦竭部,上焦竭,善噫,何謂也?師曰:上焦受中焦氣,未和,不能消穀,故能噫耳。下焦竭,卽遺尿失便,其氣不和,不能自禁制,不須治,久則愈。
【註】三焦竭部者,謂三焦因虛竭而不各歸其部,不相為用也。上焦受氣於中焦,下焦生氣於中焦,互相為用則為和也。若中焦虛竭,不能消化水穀,穀氣不受,則上焦不相為用而失和也,失和則穀氣鬱而不宣,故善噫也。下焦虛竭,不能供升生之氣於中焦,則失和也。失和則腎氣獨沉,自不能禁,故前遺尿而後失便也。不須治,久則愈,在善噫可也。若遺尿失便,未有不治能愈者,恐是錯簡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竭,虛也。本經云:三焦不歸其部,上焦不歸者,噫而酢吞;中焦不歸者,不能消穀引食;下焦不歸者,則遺溲。上焦胃上口也,中焦脾也,脾善噫,脾不和,則食息迫逆於胃口而為噫也。經云:膀胱不約為遺尿,因氣不和則溲便不約。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也。
師曰:熱在上焦者,因欬為肺痿;熱在中焦者,則為堅;熱在下焦者,則尿血,亦令淋秘不通。大腸有寒者,多鶩溏;有熱者,便腸垢。小腸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;有熱者,必痔。
【註】熱在上焦者,篇中所謂肺痿吐涎沫也;熱在中焦者,篇中所謂腹滿堅痛也;熱在下焦者,篇中所謂小便淋瀝也。其外大腸有寒者,多清徹鶩溏,卽下利溏瀉也。有熱者,便稠黏腸垢,卽下利膿血也。小腸有寒者,下重便血,卽結陰便血也。有熱者,熱流於大腸,蓄於肛門必病痔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小腸為受盛之官,與心為表裏。丙,小腸也。挾火以濟陰,而陰不滯,挾氣以化血,而血歸經,有寒則氣不上通而下重,血無主氣而妄行矣。直腸者,大腸之頭也,門為肛,小腸有熱,則大腸傳導其熱,而氣結於肛門故痔。痔者,滯其丙小腸之熱於此也。
問曰:病有積、有聚、有䅽氣,何謂也?師曰:積者,藏病也,終不移。聚者,府病也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為可治。䅽氣者,脇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為䅽氣。諸積大法:脈來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寸口,積在胸中;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。關上,積在臍傍;上關上,積在心下;微下關,積在少腹。尺中,積在氣衝;脈出左,積在左;脈出右,積在右;脈兩出,積在中央。各以其部處之。(䅽作漀解,見首篇。)
白話文:
甘草、白朮各二兩,乾薑、茯苓各四兩。以上四味藥,用水五升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,服用後腰部會感到溫暖。
腎臟病變危急,脈象浮而堅實,按壓時則像滾動的丸子般紊亂,並向下延伸至尺脈區,這是腎臟已死的徵兆。
腎臟受風寒邪氣侵襲,脈象浮而堅實,按壓時亂動如轉丸,並向下延伸至尺脈區,脈象整體紊亂,都是腎臟嚴重病變的脈象。
腎臟病變危急,脈象浮而堅實,這與《內經》中「如彈石」的腎臟病死徵象相符,都是堅實的表現。按壓時亂動如轉丸,並向下延伸至尺脈區,這是陰陽離決的徵兆,所以是危急之症。以上論述與《內經》的描述略有差異。總而言之,若脈象無胃氣,出現在三部脈象中,脈象的描述會有所不同。
請問:三焦虛竭,上焦虛竭,容易打嗝,這是什麼原因?答:上焦受氣於中焦,中焦氣機不調,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會打嗝。下焦虛竭則會出現尿失禁和便失禁,因為氣機不調,無法自行控制,不需要治療,時間久了會自然痊癒。
三焦虛竭是指三焦因虛弱而失去各自的功能,彼此不相協調。上焦依靠中焦之氣,下焦也產生氣機供給中焦,彼此協調運作。若中焦虛弱,無法消化水穀,則上焦失去中焦的協調而失和,穀氣鬱滯不暢,所以容易打嗝。下焦虛竭,不能供應充足的氣機給中焦,則失和,腎氣獨自下沉,無法自行控制,所以出現尿失禁和便失禁。不需要治療,時間久了會自然痊癒,善於打嗝者亦然。但若出現尿失禁和便失禁卻不治療就能痊癒,恐怕是記載錯誤。
三焦虛竭,是指三焦虛弱的意思。《內經》記載:三焦失去各自的功能,上焦失去功能則會打嗝並反胃;中焦失去功能則無法消化食物;下焦失去功能則會尿失禁。上焦指的是胃部上方,中焦指的是脾臟,脾臟不和則會導致食物逆流至胃部而打嗝。經書記載:膀胱失去約束力則會尿失禁,因為氣機不調,所以排尿和排便無法控制。
熱邪在上焦,會引起咳嗽導致肺痿;熱邪在中焦,則會腹痛堅硬;熱邪在下焦,則會尿血,也會引起排尿困難。大腸有寒邪,則大便稀溏;有熱邪,則大便黏稠夾雜糞渣。小腸有寒邪,則下腹部沉重並便血;有熱邪,則會患痔瘡。
熱邪在上焦,文中指的是肺痿吐涎沫;熱邪在中焦,文中指的是腹滿堅痛;熱邪在下焦,文中指的是小便淋瀝。此外,大腸有寒邪,則大便稀溏,也就是腹瀉;有熱邪,則大便黏稠夾雜膿血,也就是腹瀉帶膿血。小腸有寒邪,則下腹部沉重並便血;有熱邪,則熱邪傳導到大腸,積聚在肛門,就會患痔瘡。
小腸是受盛之官,與心臟互為表裡。丙指小腸。小腸以火氣助益陰氣,陰氣不阻塞,以氣機化生血液,血液才能循經運行,若小腸有寒邪,則氣機不能上通而下墜,血液失去氣機的約束而妄行。直腸是大腸的起始部分,肛門是其出口,小腸有熱邪,則熱邪傳導到大腸,氣機阻塞在肛門,就會患痔瘡。痔瘡就是小腸的熱邪阻塞於此。
請問:疾病有積、聚、䅽氣三種,它們有什麼區別?答:積是指臟腑的病變,長期存在不移動。聚是指府藏的病變,發作有時候,疼痛會轉移,是可以治療的。䅽氣是指脅肋下疼痛,按壓後疼痛會減輕,但會反覆發作。各種積證的診斷方法:脈象細小而貼附骨骼,就是積證。寸口脈,積在胸中;脈氣略微超出寸口,積在喉嚨。關脈之上,積在臍旁;關脈之上方,積在心下;關脈略微下方,積在少腹。尺脈,積在氣衝;脈象偏左,積在左側;脈象偏右,積在右側;脈象左右皆有,積在中央。根據脈象的位置判斷積證的部位。(䅽的解釋,見篇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