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
【註】脾中風邪,翕翕發熱,中風之本證也。形如醉人,亦風熱攘亂於中,應有之證也。腹中不快而煩,身體懈惰而重,皮目瞤瞤,動而氣短,皆脾經證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風屬陽邪而氣疏泄,形如醉人,言其面赤而四肢軟也。風氣內擾,故腹中煩重,皮目,上下眼胞也。
脾死藏,浮之大堅,按之如覆杯,潔潔狀如搖者,死。
【註】脾中風寒之邪,若脈見浮之大堅,失其和緩,按之狀如覆杯,高章明潔,有力如搖,乃脾藏之死脈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浮之大堅,則胃氣絕,真藏脈見矣。覆杯則內空,潔潔者,空而無有之象也。狀如搖者,脈躁疾不寧,氣將散也,故死。
跗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强,濇則小便數,浮濇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【按】此條當在《腹滿篇》中便難之下,必是錯簡在此。
【註】跗陽胃脈也,若脈濇而不浮,脾陰虛也,則胃氣亦不强,不堪下矣,今脈浮而濇,胃陽實也,則為胃氣强,脾陰亦虛也。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,水獨下行,故小便數也;胃氣强,約束其脾,不化津液,故大便難也。以麻仁丸主之,養液潤燥,清熱通幽。不敢恣行承氣者,蓋因脈濇終是虛邪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脾約病用丸不作湯者,取其緩以開結,不敢驟傷元氣也。要知人至脾約,皆因元氣不充,津液不到所致耳!
李彣曰:跗陽胃脈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浮為陽脈,故胃氣强而能食;小便數則津液亡,故脈濇。蓋脾主為胃行津液,此以胃强脾弱,約束津液,不能四布,但輸膀胱,致小便數而大便堅也。麻子仁丸通幽潤燥。
麻子仁丸方
麻子仁(二升) 芍藥(半斤) 枳實(一斤) 大黃(一斤) 厚朴(一尺) 杏仁(一升)
上六味,末之;煉蜜為丸,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,以知為度。
腎著之病,其人身體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狀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故,病屬下焦。身勞汗出,衣裏冷濕,久久得之。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帶五千錢,甘薑苓朮湯主之。
【按】腎缺中風、中寒二條,必是簡脫。
【註】腎著者,謂腎為寒濕所傷,著而不行之為病也。腎受寒濕,故體重腰冷,如坐水中。雖形如水腫之狀,反不渴而小便自利,非水也,乃濕也。飲食如故,以病屬下焦腎,而不屬中焦脾故也。詢其所以得之之由,身勞汗出,衣裏冷濕,久久傷之也,是以腰下冷痛寒勝也。腹重,濕勝也。如帶五千錢,形容重著之甚也。以甘薑苓朮湯補上以制水,散寒以滲濕也。
【集註】尤怡曰:其病不在腎之中藏,而在腎之外府,故其治不在温腎以散寒,而在燠土以勝水也。
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
白話文:
脾胃受風寒侵襲,會出現發熱、似醉酒狀等症狀,這是中風的根本表現。患者會感到腹部不適、煩悶,身體疲倦沉重,眼皮跳動,活動後氣喘吁吁,這些都是脾經的病症。
李彣認為:風屬陽邪,氣機疏泄,醉酒狀指的是面紅肢軟。風邪內擾,所以腹部煩悶沉重,皮目(指上下眼瞼)跳動。
如果脾臟機能衰竭,脈象浮大而堅實,按壓像覆蓋著杯子,光滑潔淨,而且有跳動感,這是脾臟衰竭的脈象。
李彣認為:脈象弱而滑利,表示還有胃氣;如果脈象浮大堅實,則胃氣衰竭,這是臟腑真氣衰竭的脈象。像覆蓋的杯子一樣,內部空虛;光滑潔淨,表示空虛無物;跳動感則表示脈象躁動不安,氣將要散失,所以是死脈。
跗陽脈(胃經脈象)浮而緊,脈浮表示胃氣旺盛,脈緊則小便次數增多,浮緊並見,大便乾燥,這是脾臟受約束,可用麻子仁丸治療。
這段內容應該放在《腹滿篇》的「便難」部分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
跗陽是胃經脈位,如果脈象緊而不浮,表示脾陰虛,胃氣也不旺盛,不宜服用瀉下藥。現在脈象浮而緊,表示胃陽實,胃氣旺盛,但脾陰也虛。脾陰虛不能供給胃經精氣,水分單獨下行,所以小便次數增多;胃氣旺盛,約束脾臟,不能運化津液,所以大便乾燥。用麻子仁丸治療,以滋潤乾燥,清熱通便。不敢使用承氣湯之類峻下藥,是因為脈象緊,始終是虛邪。
徐彬認為:治療脾約用丸劑不用湯劑,是因為丸劑緩和,可以緩解便秘,不會驟然傷及元氣。要知道,脾約都是因為元氣不足,津液不能到達所致。
李彣認為:跗陽是胃經脈位。胃是水穀之海,脈浮是陽脈,所以胃氣旺盛而能進食;小便次數增多則津液虧損,所以脈緊。因為脾臟負責為胃運化津液,這裡是胃強脾弱,約束津液,不能四處佈散,只輸送到膀胱,導致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乾燥。麻子仁丸可以通利水道,潤燥通便。
麻子仁丸組成:
麻子仁(二升)、芍藥(半斤)、枳實(一斤)、大黃(一斤)、厚朴(一尺)、杏仁(一升)
以上六味藥研磨成粉,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十丸,每日三次,根據病情調整用藥量。
腎臟受寒的患者,身體沉重,腰部冰冷,像坐在水中一樣,身體浮腫但並不口渴,小便自利,飲食如常,病在腎臟(下焦)。由於勞累出汗,衣物內潮濕冰冷,久而久之導致此病。腰部以下冷痛,腹部沉重如系五千錢,可用甘薑苓朮湯治療。
這段缺少腎臟受風寒的描述,可能是抄寫遺漏。
腎著是指腎臟受寒濕侵襲,氣血運行受阻的病症。腎臟受寒濕侵襲,所以身體沉重,腰部冰冷,像坐在水中一樣。雖然形狀像水腫,卻不口渴而且小便自利,這不是水腫,而是濕邪。飲食如常,因為病在腎臟(下焦),而不屬脾臟(中焦)。詢問病因,原來是勞累出汗,衣物內潮濕冰冷,久而久之導致此病,所以腰部以下冷痛,寒邪盛;腹部沉重,濕邪盛。像系五千錢一樣,形容病情嚴重。用甘薑苓朮湯溫補脾腎,散寒利濕。
尤怡認為:此病不在腎臟內部,而在腎臟外部,所以治療不在溫腎散寒,而在溫補脾土以制水濕。
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組成: (原文缺少藥物用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