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

【集註】李彣曰:肝主疏泄,著則氣鬱不伸,常欲人蹈其胸上,以舒其氣,又以寒氣固結於中,欲飲熱以勝其寒也。

心中風者,翕翕發熱,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卽嘔吐。

【按】翕翕發熱,中風之本證也。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卽嘔吐,文義不屬,必是錯簡,不釋。

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,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蠱注,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

【註】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,謂辛辣刺心之狀也。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謂心背相應而痛也,譬如蠱注,謂似蟲之往來不已而痛也。此皆心中寒邪之證。若其脈浮,是心得本脈,為寒邪上越之候,故自吐則邪去乃愈也。

【集註】徐彬曰:寒則為陰邪,外束之則火內鬱,故如噉蒜狀,其似辣而非痛也。劇則邪盛,故外攻背痛,內攻心痛。徹者相應也。譬如蠱注狀,其綿綿不息。若脈浮,是邪未結,故自吐而愈。

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卽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脈弦,此為心藏傷所致也。

【按】其脈弦之「弦」字,當是「沉」字。沉為腎脈,文義相屬。必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心傷者,謂心傷病之人也。因其人勞倦則擾其心,心之陽盛於上,故頭面赤也。上盛則下虛,故下重而無力也。心中痛,自煩發熱,當臍跳。其脈沉,腎乘心傷之所致也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卽頭面赤而下重。蓋心虛者,其陽易浮,上盛者,其下必虛也。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,心虛失養而熱動於中也。當臍跳者,心虛於上,而腎動於下也。

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。血氣少者,屬於心。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。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。

【按】陰氣衰者為癲之「癲」字,當是「狂」字;陽氣衰者為狂之「狂」字,當是「癲」字,《內經》曰:重陰者癲,重陽者狂。必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邪哭,謂心傷之人無故而哭也。邪哭則使人魂魄不安,心之血氣少也。血氣少而心虛,則令人畏,合目欲眠則夢遠行,此是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也。心之血陰也,陰過衰則陽盛,陽盛則為病狂也;心之氣陽也,陽過衰則陰盛,陰盛則病癲也。

心死藏,浮之實如丸豆,按之益躁疾者,死。

【註】心中風寒之邪,若脈見浮之極實,如丸豆之狀,按之益勁躁疾亂動者,乃心藏之死脈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《難經》云心脈浮大而散,若浮之實如麻豆,按之益躁疾,則真藏脈見,胃氣全無,故死。《內經》云:真心脈至堅而搏,如尋薏苡子,累累然卽如麻豆。意可與此同參。

脾中風者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目瞤瞤而短氣。

【按】脾缺中寒之文,必是簡脫。

白話文:

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

李彣說:肝臟主疏泄,氣血鬱結不通暢,病人常想讓人踩踏胸部,以舒解鬱滯之氣,又因寒邪凝結於內,所以想喝熱飲來驅寒。

心中有風邪的人,會發熱,感覺身體發燙,無法動彈,感到飢餓,但進食後會嘔吐。

(按:發熱是中風的基本症狀。不能動彈、飢餓、進食後嘔吐,這些描述與上下文不相符,可能是抄寫錯誤,無法解釋。)

心中有寒邪的人,會感到心臟不舒服,像吃了蒜一樣辛辣刺痛,嚴重者心痛會蔓延到後背,後背痛也會蔓延到心臟,痛感像蟲子在體內爬動一樣,脈象浮的,只要嘔吐出來就能痊癒。

(註:像吃了蒜一樣的感受,是指辛辣刺痛的感覺。心痛蔓延到後背,後背痛蔓延到心臟,是指心臟與後背互相牽連疼痛。像蟲子在體內爬動一樣,是指疼痛感綿延不斷。這些都是心臟寒邪的症狀。如果脈象浮,表示心臟本來的脈象還存在,是寒邪上逆的徵兆,所以嘔吐邪氣排出後就能痊癒。)

徐彬說:寒邪屬陰邪,在外束縛,則內火鬱結,所以會有像吃了蒜一樣辛辣刺痛的感覺,但不是真正的疼痛。病情嚴重時,邪氣盛,則外邪攻向後背導致背痛,內邪攻向心臟導致心痛。疼痛蔓延是指心臟與後背互相牽連。像蟲子在體內爬動一樣,是指疼痛綿綿不絕。如果脈象浮,表示邪氣還沒有凝結,所以嘔吐就能痊癒。

心臟受損的人,勞累後會臉面發紅,下肢沉重,心痛煩躁,發熱,肚臍附近跳動,脈象弦緊,這是心臟受損造成的。

(按:「弦」字應為「沉」字。沉脈是腎臟的脈象,與上下文意義相符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)

(註:心臟受損是指心臟患病。因為勞累擾亂心神,心陽之氣上浮,所以臉面發紅。上盛則下虛,所以下肢沉重無力。心痛、煩躁、發熱、肚臍附近跳動,脈象沉,都是腎臟虛弱乘克心臟所致。)

尤怡說:心臟受損的人,勞累後臉面發紅,下肢沉重。這是因為心臟虛弱,陽氣容易上浮,上部充盈,下部必然虛弱。心痛、煩躁、發熱,是因為心臟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內熱。肚臍附近跳動,是因為心臟虛弱,而腎臟活動加劇。

無緣無故哭泣,使魂魄不安,是因為氣血不足。氣血不足屬於心臟問題。心氣虛弱的人,會感到害怕,閉眼想睡,做夢會到很遠的地方,精神渙散,魂魄遊離。陰氣衰弱則會發狂,陽氣衰弱則會發癲。

(按:「陰氣衰弱則會發癲」中的「癲」字應為「狂」字;「陽氣衰弱則會發狂」中的「狂」字應為「癲」字。《內經》說:陰氣過盛則發癲,陽氣過盛則發狂。這肯定是抄寫錯誤。)

(註:無緣無故哭泣,是指心臟受損的人無故哭泣。無故哭泣使魂魄不安,是因為心臟氣血不足。氣血不足,心臟虛弱,則會感到害怕,閉眼想睡,做夢會到很遠的地方,這是精神渙散,魂魄遊離的表現。心臟屬於陰,陰氣過度衰弱則陽氣過盛,陽氣過盛則會發狂;心臟屬於陽,陽氣過度衰弱則陰氣過盛,陰氣過盛則會發癲。)

如果心臟已死,脈象浮而實,像豆子一樣,按壓後更為躁動不安,則必死無疑。

(註:如果心臟受到風寒邪氣侵襲,脈象浮而實,像豆子一樣,按壓後更為躁動不安,這就是心臟死亡的脈象。)

李彣說:《難經》記載,心脈浮大而散,如果浮而實,像麻豆一樣,按壓後更為躁動不安,則代表心臟的真脈出現,胃氣全無,所以會死亡。《內經》記載,健康的心臟脈搏有力而堅實,像薏苡仁一樣,一顆顆的,像麻豆一樣。這兩個記載的含義可以互相參照。

脾臟受風的人,會發熱,感覺身體發燙,像醉酒一樣,腹部沉重,皮膚和眼睛跳動,呼吸急促。

(按:關於脾臟受寒的描述,可能遺漏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