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13)
卷三 (13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
脈數而滑者,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大承氣湯。
【註】腹滿而痛,脈數而滑者,實也,此有宿食,故當下之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滑者,水穀之氣勝也,若滑而兼數,則實熱已入胃府矣。故云:有宿食可下之。
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【註】初下利不欲食者是傷食,惡食不欲食也;久下利不欲食者,是傷脾不能食也。今初下利卽不欲食,以有宿食故也。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無疑矣。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此傷食而致下利也。驟傷宿食,停滯胃中,壅遏升降之機,不轉腸中,水穀不分而下奔則利,宿食在胃,故不欲食。必當攻去宿食,利得止而欲食,故宜大承氣湯。
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【註】胃有三脘,宿食在上脘者,隔間痛而吐,可吐不可下也;在中脘者,心中痛而吐,或痛不吐,可吐可下也;在下脘者,臍上痛而不吐,不可吐可下也。今食在上脘,故當以瓜蒂散吐之也。
瓜蒂散方
瓜蒂(熬黃,一分) 赤小豆(煮,一分)
上二味,杵為散,以香豉七合煮取汁,和散一錢匕,温服之,不吐者少加之,以快吐為度而止。亡血及虛者,不可與之。
脈緊如轉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。
【註】轉索無常,緊脈之狀也。若浮緊,傷寒;沉緊,冷痛。冷犯胃脘,穀氣不行,故曰:有宿食也。
脈緊,頭痛風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(一云寸口脈緊)。
【註】脈緊頭痛,是外傷風寒病也,脈緊腹痛,是內傷宿食病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按此脈與證,似傷寒而非傷寒者,以身不疼。腰脊不强故也。然脈緊亦有辨浮而緊者,為傷寒;沉而緊者,為傷食。《甲乙經》曰:人迎緊甚傷於寒,氣口緊甚傷於食,則寒與食又以左右手為辨已。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白話文:
脈搏頻數而滑利,是實證,表示有宿食積滯,應當瀉下,宜服大承氣湯。
腹滿疼痛,脈搏頻數而滑利,也是實證,表示有宿食積滯,所以應該瀉下。
滑脈代表水谷之氣旺盛,如果滑脈且脈搏頻數,則實熱已侵入胃腑。因此說有宿食,可以瀉下。
如果腹瀉且不想吃東西,也是有宿食積滯,應該瀉下,宜服大承氣湯。
一開始腹瀉就不想吃東西,是傷食,厭惡食物而不願進食;長期腹瀉而不願進食,是脾胃受損無法消化食物。現在一開始腹瀉就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有宿食積滯,所以應該瀉下,服用大承氣湯毫無疑問。
這是傷食導致腹瀉。突然傷食,停滯在胃中,阻礙升降功能,不能轉入腸道,水穀不分而快速下泄則腹瀉,宿食在胃中,所以不想吃東西。必須攻除宿食,腹瀉停止後就會想吃東西,所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宿食停留在上脘部,應該催吐,宜用瓜蒂散。
胃分上中下三脘,宿食在上脘者,會隔膜疼痛而嘔吐,可以吐不可以瀉;在中脘者,會心口疼痛而嘔吐,或者疼痛但不嘔吐,可以吐也可以瀉;在下脘者,會臍上疼痛而不嘔吐,不可以吐可以瀉。現在宿食在上脘,所以應該用瓜蒂散催吐。
瓜蒂散:瓜蒂(熬至黃色,一分)、赤小豆(煮熟,一分)。將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細粉,用七合香豉煮汁,調入藥粉一錢,溫服。如果不吐,可以少量增加藥量,以迅速催吐為度。失血或體虛者,不可服用。
脈搏緊緊的像繩索一樣,變化不定,表示有宿食積滯。
脈搏緊緊的像繩索一樣,變化不定,是緊脈的表現。如果是浮緊脈,是傷寒;如果是沉緊脈,是冷痛。寒邪侵犯胃脘,穀氣運行受阻,所以說是有宿食積滯。
脈搏緊,頭痛,是風寒感冒;腹部疼痛,是宿食不消化(也有人說是寸口脈緊)。
脈搏緊而頭痛,是外感風寒;脈搏緊而腹痛,是內傷宿食。
按此脈象和症狀,像是傷寒卻又不是傷寒,是因為身體不痛,腰背也不痠痛。但是緊脈也有區分,浮緊脈是傷寒,沉緊脈是傷食。《甲乙經》說:人迎脈緊甚是寒邪侵犯,氣口脈緊甚是飲食積滯,寒邪和飲食積滯又可以從左右手的脈象來分辨。因此知道腹部有宿食未消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