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此脾經受寒現證也。寒中太陰,陰寒濕盛,陽虛不固,其人下利,但通多不足,故為裏虛。蓋陽和則嚏,而欲嚏不能,乃陰寒凝滯於裏,所以肚中病也。
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脇逆滿,嘔吐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
【註】腹中切痛寒也,腹中雷鳴氣,腹中寒氣,故雷鳴切痛。而胸脇逆滿者,腸胃之外寒氣為之也;腹痛雷鳴嘔吐者,腸胃之中,寒氣為之也。主之以附子粳米湯,勝寒氣,和內外,此治腹中寒之法也。
附子粳米湯方
附子(炮,一枚) 半夏(半升) 甘草(一兩) 大棗(十枚) 粳米(半升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不可觸近,大建中湯主之。
【註】心胸中大寒痛,謂腹中上連心胸大痛也。而名大寒痛者,以有厥逆、脈伏等大寒證之意也。嘔逆不能飲食者,是寒甚拒格於中也。上衝皮起,出見頭足者,是寒甚聚堅於外也。上下痛不可觸近,是內而藏府,外而經絡,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,主之以大建中湯,蜀椒、乾薑大散寒邪,人參、膠飴大建中虛。服後温覆,令有微汗,則寒去而痛止。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。
大建中湯方
蜀椒(去汗,二合) 乾薑(四兩) 人參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,如一爨頃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當一日食糜温覆之。
寒氣厥逆,赤丸主之。
【按】此條之文、之方,必有簡脫,難以為後世法,不釋。
赤丸方
茯苓(四兩) 半夏(洗,四兩一方用桂) 烏頭(炮,二兩) 細辛(一兩)
上四味,末之,真朱為色煉丸,丸如麻子大,先食,酒飲下三丸,日再夜一服。不知稍增之,以知為度。
痛而閉者,厚朴三物湯主之。
【註】腹滿而痛下利者,用理中湯,所以温其中也;腹滿而痛便閉者,用厚朴三物湯,所以開其下也。
厚朴三物湯方
厚朴(八兩) 大黃(四兩) 枳實(五枚)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二味,取五升,內大黃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以利為度。
其脈數而緊,乃弦,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。脈弦數者,當下其寒。脈緊大而遲者,必心下堅。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,可下之。
【按】「其脈數而緊,乃弦,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,脈弦數者」之十九字,當是衍文,閱《傷寒論·辨脈法》自知。「當下其寒」之四字,當在「必心下堅」之下,文義始屬。
【註】脈緊大而遲者,必心下堅硬,乃寒實也,當下其寒。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,大者陽實,緊者陰實也,故可下之。
脇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宜温藥下之,以大黃附子湯。
白話文:
脾經受寒導致的腹滿、寒疝、宿食等症狀,其表現與治療方法如下:
脾經受寒,陰寒濕盛,陽氣不足,患者可能腹瀉,但瀉後仍感不足,屬於裏虛。由於陽氣不足,想打嗝卻打不出,這是陰寒之氣停滯於體內造成的。
若腹部有寒氣,伴隨雷鳴般的劇烈疼痛、胸脇脹滿、嘔吐等症狀,可用附子粳米湯治療。腹痛如雷鳴、伴隨嘔吐,皆因腸胃內外寒氣所致。附子粳米湯可溫散寒氣,調和內外。
附子粳米湯方劑: 附子(炮製,一枚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、粳米(半升)。用水八升,煮至米熟成湯,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若心胸部劇烈寒痛,嘔吐不能進食,腹部冰冷,寒邪上衝皮膚,皮膚隆起,出現頭足狀隆起,全身疼痛難以觸碰,則用大建中湯治療。心胸劇痛指腹部疼痛向上蔓延至心胸,嘔吐不能進食是寒邪嚴重阻滯於內的表現。皮膚隆起,出現頭足狀隆起,是寒邪嚴重凝結於體表的表現。全身疼痛難以觸碰,是因寒邪嚴重侵犯內臟和經絡所致。大建中湯中蜀椒、乾薑可大散寒邪,人參、膠飴可溫補中氣。服藥後溫暖覆蓋,微微出汗,寒邪去除,疼痛即可止息。
大建中湯方劑: 蜀椒(去汗,二合)、乾薑(四兩)、人參(二兩)。用水四升,煎煮取二升,去渣,加入膠飴一升,小火煎煮至一升半,分次溫服。服藥後約一頓飯時間後,可進食二升粥,之後再服用藥物,一日需進食米粥,並溫暖覆蓋。
若因寒氣導致厥逆,可用赤丸治療。(此處方劑及用法記錄可能缺失,故不詳細說明。)
赤丸方劑: 茯苓(四兩)、半夏(洗淨,四兩,一方用桂枝)、烏頭(炮製,二兩)、細辛(一兩)。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粉末,用朱砂調和煉成丸藥,如麻子般大小,飯前用酒送服三丸,一日二次,夜間一次。劑量可根據情況調整。
若腹部脹滿疼痛且便秘,可用厚朴三物湯治療。腹脹痛且腹瀉,則用理中湯溫中;腹脹痛且便秘,則用厚朴三物湯通便。
厚朴三物湯方劑: 厚朴(八兩)、大黃(四兩)、枳實(五枚)。用水一斗二升,先煮厚朴和枳實,取五升,再加入大黃,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以通便為度。
脈象方面:脈搏數而緊,弦急如弓弦,按之不移,為寒證,應積極治療寒邪。脈搏緊大而遲,則心下堅硬,為寒實證,應瀉寒。脈搏大而緊,為陽中有陰,可下之。 (部分脈象描述可能存在冗餘或錯誤。)
脇下偏痛、發熱,脈緊弦,為寒證,宜溫藥瀉寒,可用大黃附子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