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

【按】躁而不渴,當是「燥而不渴」,文始通順。胸中寒實,當是「胃中寒實」。若是胸中寒實,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?皆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病者面色痿黃,若口燥而渴者,熱實也;今痿黃口燥不渴,寒實也。寒實者當不下利,若下利是寒虛也;今下利不止,乃寒虛胃氣下脫,故死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痿黃者,脾胃病也。見燥而渴者為熱,不渴者為寒。病人既痿黃,又兼下利不禁,則脾氣衰絕,故死。

李彣曰:下利若燥而渴者為熱,陽氣尚存,猶為可治。今燥而不渴,胃中寒邪盛也,若利不止,則陰盛陽衰,氣下脫矣,故死。

夫瘦人,繞臍痛,必有風冷,穀氣不行,而反下之,其氣必衝。不衝者,心下則痞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「寒實證誤以寒藥下之」之義也。瘦人形氣虛弱,難禦外邪,若繞臍痛,必有風冷傷胃,致令穀氣不行也。繞臍疼痛,雖屬實邪,但因風冷則為寒實,醫者當温而行之,今反以寒藥下之,其風冷之邪,若上虛則氣上衝,中虛則痞結心下,理必然也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瘦人藏虛氣弱,風冷易入,入則穀氣留滯不行,繞臍疼痛,有似裏實而實為虛冷。是宜温藥以助脾之行,乃反下之,穀出而風冷不與俱出,正乃益虛,邪乃無制,勢必上衝,若不衝者,心下則痞。

寸口脈弦者,卽脇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

【註】此詳申首條,兩胠疼痛屬寒之義也。寸口脈弦,卽首條之弦也。脇下拘急而痛,卽首條之兩胠疼痛也。何以知其為寒也?然必其人有陽虛嗇嗇惡寒之證,始為肝寒而痛也,卽有腹滿,亦當温之可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弦,肝脈陰也。肝脈循脇裏,寒主收引,故脇下拘急而痛。以寒勝於內,而陽氣不行於外,故外亦嗇嗇而惡寒也。

夫中寒家,喜欠,其人清涕出,發熱色和者,善嚏。

【註】中寒家,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。前以時減辨腹滿之中寒,又以惡寒辨脇痛之中寒,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。欠者,呵欠也。夫人欲睡喜欠者,陰引陽入也;睡覺喜欠者,陽引陰出也。今中寒喜欠者,是陰盛引陽也。年老之人清涕出者,是陽虛也;遇寒之人清涕出者,是寒盛也。今中寒而清涕出者,是陽氣虛寒也。若發熱色和者,非為中寒也,乃為外寒所搏,雖有清涕出,亦因善嚏而出也。

中寒,其人下利,以裏虛也,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(一云痛。)

【註】上條以喜欠、清涕自出,辨心胸之中寒;此條以下利、欲嚏不能嚏,而辨腹中寒也。其人下利裏氣素虛也,欲嚏不能嚏,何以知此人腹中寒也?蓋噴嚏者,雷氣之義也,其人內陽外陰,陽氣奮發而為嚏也。今欲嚏不能嚏,是陽欲出而復留,陰氣盛也,故知腹中寒也。

白話文:
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治第十

躁動不安卻不口渴,應是「燥動不安卻不口渴」,原文應是如此才通順。胸中寒實,應是「胃中寒實」。如果說是胸中寒實,為何又說下痢不止者會死?這些都是抄寫錯誤。

病人面色萎黃,如果口乾舌燥又口渴,那是熱證;現在是萎黃、口乾卻不渴,這是寒證。寒實證不該下痢,如果下痢那是寒虛;現在下痢不止,是寒虛導致胃氣下陷,所以才會死。

程林說:面色萎黃,是脾胃有病。出現口乾舌燥又口渴是熱證,不口渴是寒證。病人既面色萎黃,又兼下痢不止,則脾胃功能衰竭,所以才會死。

李彣說:下痢如果口乾舌燥又口渴是熱證,陽氣尚存,還可以治療。現在是燥動不安卻不口渴,胃中寒邪盛行,如果痢疾不止,則陰盛陽衰,氣機下陷,所以才會死。

瘦弱的人,繞臍疼痛,必定有風寒,穀氣不通,反而下痢,其氣勢必上衝。不上衝的,則心下痞塞。

這是承接上文「寒實證誤用寒涼藥物下瀉」的意思。瘦弱之人氣血虛弱,難以抵禦外邪,如果繞臍疼痛,必定是風寒侵犯胃部,導致穀氣不通。繞臍疼痛,雖然屬於實邪,但因為風寒所以是寒實證,醫生應該溫補行氣,現在反而用寒涼藥物下瀉,風寒邪氣,如果上焦虛弱則氣往上衝,中焦虛弱則心下痞塞,道理必然如此。

尤怡說:瘦弱之人臟腑虛弱,氣血不足,容易受風寒侵襲,風寒入侵則穀氣停滯不通,繞臍疼痛,看似裏實,實則為虛寒。應該用溫熱藥物來幫助脾胃運化,卻反而下瀉,穀氣排出而風寒邪氣沒有隨之排出,反而加重虛弱,邪氣無法控制,勢必上衝,如果不衝,則心下痞塞。

寸口脈弦,就是脅下拘緊疼痛,病人畏寒怕冷。

這是詳細闡述第一條,兩脅疼痛屬於寒證的意思。寸口脈弦,就是第一條所說的弦脈。脅下拘緊疼痛,就是第一條所說的兩脅疼痛。怎麼知道是寒證呢?一定是病人有陽虛畏寒怕冷的表現,才是肝寒疼痛,即使有腹滿,也應該溫補治療。

程林說:弦脈,是肝脈陰虛。肝脈循行於脅肋,寒邪主收引,所以脅下拘緊疼痛。寒邪勝於內,陽氣不能運行於外,所以外在也畏寒怕冷。

本來就體寒的人,喜歡打呵欠,流清涕,發熱面色紅潤者,容易打噴嚏。

本來就體寒的人,指的是素體虛寒的人。前面用時辰變化辨別腹滿的寒證,又用畏寒辨別脅痛的寒證,這裡用喜歡打呵欠、流清涕來辨別心胸的寒證。打呵欠,是呵欠的意思。人想睡覺喜歡打呵欠,是陰氣引動陽氣內斂;睡醒喜歡打呵欠,是陽氣引動陰氣外散。現在體寒的人喜歡打呵欠,是陰盛引動陽氣。老年人流清涕,是陽虛;遇到寒冷流清涕,是寒邪盛。現在體寒又流清涕,是陽氣虛寒。如果發熱面色紅潤,不是體寒,而是外寒侵襲,雖然流清涕,也是因為容易打噴嚏而流出的。

體寒,病人下痢,是因為裏虛;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這個人肚子裡寒邪盛(或說疼痛)。

上文用喜歡打呵欠、流清涕自發來辨別心胸寒證;這段用下痢、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來辨別腹中寒證。病人下痢,是裏氣本來就虛弱;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怎麼知道這個人腹中寒邪盛呢?因為噴嚏,是雷氣的表現,人體內陽外陰,陽氣奮發而出才會打噴嚏。現在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是陽氣想要發散卻又停留在體內,陰氣盛行,所以知道腹中寒邪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