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二

夫吐血,欬逆,上氣,其脈數,而有熱,不得臥者,死。

【註】吐血欬逆,肺大傷也;上氣,肺無降也;脈數有熱,火爍肺金也;不得臥者,陽不入陰,故曰死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脈數有熱,陽獨勝也;不能臥,陰已絕也。陰既絕,陽豈獨生耶?故死。若得臥者,陰未絕,未可言死。

程林曰:吐血、欬逆。上氣,則肺藏傷矣。脈數則虛熱不去,火來刑金矣。陰血消亡,故不得臥,死可必矣。

夫酒客欬者,必致吐血,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。

【註】酒性大熱,潰脈傷經,極飲過度,必致欬嗽吐血也。

【集註】徐彬曰:此言吐血,不必由於氣不攝血,亦不必由於陰火熾盛。其有酒客而致欬,則肺傷已極,又為欬所擊動,必致吐血,故曰:極飲過度所致。則治之者,當以清酒熱為主也。

亡血不可發其表,汗出則寒慄而振。

【註】凡失血之後,血氣未復為亡血也,皆不可發汗。失血之初,固屬陽熱,亡血之後,熱隨血去,熱雖消而氣逐血虛,陽亦微矣。若發其汗,則陽氣衰微,力不能支,故身寒噤慄而振振聳動也。發陰虛之汗,汗出則亡陰,卽發吐衄之汗也,故見不得眴,不得眠,亡陰之病也。發陽虛之汗,汗出則亡陽,卽發亡血之汗也,故見寒慄而振,亡陽之病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奪血者無汗,以汗與血俱屬心液,血亡液竭,無復餘液作汗也。今又發表,則陰虛且更亡陽,表間衛氣虛極,故寒慄而振。

吐血不止者,柏葉湯主之。

【註】吐血之病,熱傷陽絡,當清其熱;勞傷陽絡,當理其損。今以柏葉湯温散之品,而治吐血不止者,則必是熱伏陰分,用此宣發,使熱行陽分,血不為熱所迫,則自止矣。

柏葉湯方

柏葉 乾薑(各三兩) 艾(三把)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取馬通汁一升合煮,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【集解】程林曰:《神農經》云:柏葉主吐血,乾薑止唾血,艾葉止吐血。馬通者,白馬尿也。凡尿必達洞腸乃出,故曰通,亦微温止吐血。四味皆辛温行陽之品,使血歸經,遵行隧道,而血自止,故吐血不止,以柏葉湯主之也。

心氣不足,吐血、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

【按】心氣「不足」二字,當是「有餘」二字,若是不足,如何用此方治之,必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心氣有餘,熱盛也,熱盛而傷陽絡,迫血妄行,為吐、為衄。故以大黃、黃連、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,熱去而吐衄自止矣。

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 黃連 黃芩(各一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
病人胸滿唇痿,舌青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嚥,無寒熱,脈微大來遲,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,為有瘀血。

【註】表實無汗,胸滿而喘者,風寒之胸滿也;裏實便濇,胸滿煩熱者,熱壅之胸滿也;面目浮腫,胸滿喘不得臥者,停飲之胸滿也;呼吸不快,胸滿太息而稍寬者,氣滯之胸滿也。今病人無寒熱他病,惟胸滿、唇痿、舌青、口燥,漱水不欲咽,乃瘀血之胸滿也。唇、舌,血華之處也,血病不榮,故痿瘁色變也。熱在血分,故口燥漱水不欲嚥也。脈微大來遲,陰凝之診,則當腹滿,今腹不滿,詢之其人,言我滿在胸在腹也,與上如是之證推之,為有瘀血也。

白話文:

吐血、咳嗽逆氣、呼吸困難,脈搏頻數且伴有發熱,無法平臥者,將會死亡。

吐血、咳嗽逆氣,代表肺部嚴重受損;呼吸困難,代表肺氣不能下降;脈搏頻數伴發熱,代表火氣灼傷肺部;無法平臥,代表陽氣不能下降到陰分,因此預後不良。

脈搏頻數伴發熱,代表陽氣過盛;無法平臥,代表陰氣已衰竭。陰氣已衰竭,陽氣又怎能獨存?所以會死亡。如果可以平臥,則陰氣尚未衰竭,還不能說一定會死。

吐血、咳嗽逆氣、呼吸困難,表示肺部受損;脈搏頻數代表虛熱未除,火氣傷害肺金;陰血消耗殆盡,因此無法平臥,死亡是必然的。

嗜酒者咳嗽,必然導致吐血,這是因為飲酒過度造成的。

酒性燥熱,損傷血管經絡,飲酒過度,必然導致咳嗽、吐血。

吐血不一定要是因為氣血失調,也不一定要是因為陰虛火旺。嗜酒者咳嗽而導致吐血,是因為肺部受損嚴重,又被咳嗽刺激,所以必然吐血,故稱飲酒過度所致。治療應以清熱為主。

失血後不可發汗,發汗則會寒顫。

失血後,氣血尚未恢復,稱為失血,都不可發汗。失血初期,屬於陽熱,失血後,熱隨血去,熱雖消退,但氣隨血虛,陽氣也微弱了。如果發汗,則陽氣更加衰弱,無法支撐,所以會寒顫。發動陰虛的汗,出汗則傷陰,也就是吐血、鼻出血的汗,所以會眼花、失眠,是傷陰的病症;發動陽虛的汗,出汗則傷陽,也就是失血的汗,所以會寒顫,是傷陽的病症。

失血的人不能發汗,因為汗液和血液都屬於心液,血液喪失,體液耗竭,就沒有多餘的體液來出汗。現在又發汗,則陰虛更傷陽,表層衛氣虛弱極度,所以寒顫。

吐血不止,可用柏葉湯治療。

吐血的病症,是熱傷陽絡,應清熱;是勞損陽絡,應調理損傷。現在用柏葉湯溫和散寒的藥物來治療吐血不止,一定是熱邪潛伏在陰分,用此藥物宣發,使熱邪運行到陽分,血液就不會被熱邪逼迫,自然會停止。

柏葉湯藥方:

柏葉、乾薑(各三兩)、艾葉(三把)

以上三味藥,加水五升,加入一升馬尿一起煮,煎至一升,溫服,分二次服用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柏葉主治吐血,乾薑止唾液血,艾葉止吐血。馬尿,指白馬尿。凡尿液必經腸道排出,故稱通,也微溫,能止吐血。四味藥都是辛溫走陽的藥物,使血液歸經,循經運行,血液自然會停止,所以吐血不止,可用柏葉湯治療。

心氣不足,吐血、鼻出血,可用瀉心湯治療。

「心氣不足」應是「心氣有餘」,若心氣不足,怎能用此方治療?一定是抄寫錯誤。

心氣有餘,就是熱盛,熱盛傷及陽絡,迫使血液妄行,導致吐血、鼻出血。所以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這種苦寒的藥物瀉去三焦的熱邪,熱邪去除,吐血、鼻出血自然停止。

瀉心湯藥方:

大黃(二兩)、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

以上三味藥,加水三升,煎至一升,一次服下。

病人胸悶,嘴唇乾枯,舌頭青紫,口乾,只想漱口不想吞咽,沒有寒熱,脈搏微弱有力,來脈遲緩,腹部不脹,病人自述胸部脹滿,這是瘀血。

表證實證無汗,胸悶氣喘,是風寒引起的胸悶;裏證實證,便秘,胸悶煩熱,是熱邪壅塞引起的胸悶;面部浮腫,胸悶氣喘,無法平臥,是水液停滯引起的胸悶;呼吸不暢,胸悶嘆氣稍緩,是氣滯引起的胸悶。現在病人沒有其他寒熱疾病,只有胸悶、嘴唇乾枯、舌頭青紫、口乾,只想漱口不想吞咽,這是瘀血引起的胸悶。嘴唇、舌頭是血液的反映,血液病變不能濡養,所以乾枯、變色。熱邪在血分,所以口乾,只想漱口不想吞咽。脈搏微弱有力,來脈遲緩,是陰血凝滯的表現,應該腹部脹滿,但現在腹部不脹,詢問病人,病人說脹滿在胸部,根據以上症狀推斷,這是瘀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