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
【集解】沈明宗曰:用芎、歸、白芍、甘草調養厥陰、少陽血氣之正,而邪自外出;以生葛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佐李根,解半表半裏之寒熱,而逆可散。蓋奔豚雖屬腎病,然兼厥陰、少陽之邪而發者有之。仲景用此方,明非僅寒邪一端致然也。
發汗後,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【註】發汗後,心下悸者,心陽虛,本經自病也。臍下悸者,腎邪乘虛上干心病也。奔豚者,臍下氣動而上衝也。欲作奔豚者,有似奔豚之狀而將作未作也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所以補火土而伐水邪也。上條發明外感寒邪,能病奔豚,此條更申明內有水氣,亦能病奔豚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仲景論證,每合數條以盡其變。言奔豚由於驚,又言其從少腹衝至咽喉,又言其兼腹痛,而往來寒熱,又言其兼核起,而無他病,又言汗後臍下悸,欲作奔豚而未成者,其淺深瞭然。用和解,用伐腎,用桂不用桂,酌治微妙。奔豚一證,病因證治,無復剩義,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,則峻藥畏用,平劑寡效,豈古方不宜於今哉。
周揚俊曰:汗本心之液,發汗而臍下病悸者,心氣虛而腎氣動也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茯苓(半斤) 桂枝(四兩) 甘草(炙,二兩) 大棗(十五枚)
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作甘瀾水法:取水三升置大盆內,以杓揚之數千遍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
【集解】程林曰:汗後臍下悸者,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。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,茯苓泄水以伐腎邪,桂枝行陽以散逆氣,甘草、大棗甘温助脾土以制腎水。煎用甘瀾水者,揚之無力,全無水性,取其不助腎邪也。
白話文:
奔豚氣病的脈證與治療方法
沈明宗認為,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來調養厥陰、少陽經的血氣,邪氣自然會排出體外;用生葛根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配伍李根,來治療表裡寒熱,逆氣也能夠散去。奔豚雖然屬於腎臟疾病,但也有因厥陰、少陽經邪氣而發病的情況。張仲景使用這個方劑,說明奔豚的成因不只是寒邪一種。
發汗後,肚臍下方悸動,想要發作奔豚症,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。
發汗後,心下悸動,是心陽虛弱,本身心經的疾病。肚臍下方悸動,是腎臟的邪氣乘虛而上,影響到心臟所致。奔豚症是指肚臍下方氣機動盪而向上衝擊。欲作奔豚症是指有類似奔豚症的症狀,但尚未真正發作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作用是補益脾胃之火,同時瀉去水邪。上面說明了外感寒邪能導致奔豚症,這裡進一步說明體內水氣過盛也能導致奔豚症。
徐彬認為,張仲景論述疾病,往往綜合幾種情況來闡明其變化。奔豚症有時由於受驚嚇引起,有時從小腹衝到咽喉,有時伴隨腹痛、寒熱往來,有時伴隨腹部腫塊,而沒有其他疾病,有時在發汗後肚臍下方悸動,想要發作奔豚症但尚未發作,這些情況輕重程度都十分清楚。治療方法要根據情況選擇和解、瀉腎,用或不用桂枝,治療方法十分微妙。奔豚症的病因、證候和治療方法,張仲景都已闡述完畢,沒有遺漏。如果不懂張仲景制定方劑的用意,就容易害怕使用峻猛的藥物,而溫和的藥物又效果不佳,難道古方就不適合現代了嗎?
周揚俊認為,汗液是心臟的津液,發汗後肚臍下方悸動,是因為心氣虛弱,腎氣亢盛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的組成:
茯苓(半斤)、桂枝(四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五枚)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少二升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甘瀾水的製作方法:取水三升放在大盆裡,用勺子攪拌數千次,水面會出現數千顆像珍珠一樣的水珠,取這些水使用。
程林認為,發汗後肚臍下方悸動,是因為陽氣虛弱,腎邪上逆。肚臍下方是腎氣的發源地,茯苓能利水瀉去腎邪,桂枝能通行陽氣以散解逆氣,甘草、大棗甘溫,能補益脾土以制約腎水。用甘瀾水煎藥,是因為經過攪拌後水質變輕,不助長腎邪。
2. 卷三
3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二
寸口脈動而弱,動卽為驚,弱則為悸。
【註】寸口通指三部也。脈動而弱,主驚悸病也。動卽為驚,以驚為外觸而動也;弱卽為悸,以悸為內生而怯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驚為外邪襲心,故其寸口脈動。動者,脈來亂動也。悸乃神不自主,故其寸口脈弱。弱者,脈沉無力也。邪之所襲,因心之虛,故驚悸並見。
李彣曰:此寸口脈兼三部而言。蓋驚自外至者也,驚則氣亂,故脈動而不寧;悸自內惕者也,悸因中虛,故脈弱而無力。
師曰:夫脈浮,目睛暈黃,衄未止,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【註】浮脈主陽主表,若目睛清潔,主陽表病也;目睛暈黃,主血脈病也。蓋以諸脈絡於目,而血熱則赤,血瘀則黃。今目睛黃暈,知其衄未止也;若黃暈去,目睛慧了,知其衄已止,故曰:衄今止也。
又曰:從春至夏衄者,太陽;從秋至冬衄者,陽明。
【註】衄血,陽絡傷也。下血,陰絡傷也。太陽主外,春夏主外,故從春至夏衄血,屬太陽也。陽明主內,秋冬主內,故從秋至冬衄血,屬陽明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衄血出於鼻。手太陽經上䪼抵鼻,目下為䪼;足太陽經,從巔入絡腦,鼻與腦通;手陽明經挾鼻孔;足陽明經起鼻交額中。四經皆循鼻分,故皆能致衄。太陽行身之表,經云:太陽為開。是春生夏長,陽氣在外有開之義,故春夏衄者太陽。陽明行身之裏,經云:陽明為闔。是秋斂冬藏,陽氣在內,有藏之義,故秋冬衄者陽明。
尤怡曰:少陽之脈不入鼻額,故不主衄。
衄家不可汗,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,直視,不能眴,不得眠。
【註】衄,該吐血而言也,衄血吐血之家,陰已亡矣,若發其汗,汗出液竭,諸脈失養,則額角上陷中之脈為熱所灼,緊且急也。目直視,目瞪不轉睛也。不能眴,目睫不合也。亦為熱灼其脈,引縮使然也。不得眠,陽氣不能行於陰也。凡此之病,皆陽盛陰微之危證,故衄家慎不可汗也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足太陽經主表,上巔入額,貫目睛,衄則在上絡脈之血己脫,若更發汗,是重竭津液,津液竭則脈枯,故額上陷中脈緊而急,牽引其目,視不能合也。無血陰虛,故不得眠。
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;脈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欬者,必吐血。
【按】脈沉,當是「脈浮」;脈浮,當是「脈沉」,文義始屬。必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赤色,血色也,面無血色,謂面白之人,純白而天赤;面黃之人,純黃而不紅也。人有恐怖則面色脫白,其狀驚駭;人有愧心,乍白乍紅,其狀惶怯。今無故而面無血色,則可知非驚愧致氣亂血散也;且無寒熱病,又可知非虛損不生血少血也。既非血散,又非血少,當詢之病人,必有失血之故。診之於脈,必有吐衄、下血之因。衄吐屬陽,故脈見浮弦,按之必芤,營血空也;下血屬陰,脈見沉弱,按之欲絕,營氣微也。且脈色如斯,而證兼煩欬,是病在心肺,故必吐血也。
白話文:
寸口的脈搏跳動微弱,跳動表示驚恐,微弱表示心悸。
寸口脈指的是手腕三處脈搏。脈搏跳動微弱,是驚恐心悸的表現。脈搏跳動,表示受到外在驚嚇而導致;脈搏微弱,表示內在虛弱引起心悸。
徐彬認為:驚恐是外邪侵襲心臟導致,所以寸口脈搏會跳動不穩。跳動指的是脈搏亂動。心悸是精神無法自主,所以寸口脈搏會微弱。微弱指的是脈搏沉且無力。因為心臟虛弱,邪氣才會入侵,所以會同時出現驚恐和心悸。
李彣認為:這裡的寸口脈是整體脈象的說法。驚恐是從外部而來的,驚恐會導致氣亂,所以脈搏跳動不安寧;心悸是內心不安引起的,心悸是因為體內虛弱,所以脈搏微弱無力。
醫生說:脈象浮現,眼珠呈現黃色,表示流鼻血還沒停止;如果黃色消退,眼珠清澈,就知道流鼻血已經停止。
脈象浮現表示身體表面有陽氣,如果眼珠清澈,表示表證陽氣的病;眼珠呈現黃色,表示是血脈方面的問題。因為身體的脈絡都通向眼睛,血熱就會發紅,血瘀就會發黃。現在眼珠呈現黃色,就知道流鼻血還沒停止;如果黃色消退,眼珠清澈,就知道流鼻血已經停止。
還說: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,屬於太陽經的問題;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,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
流鼻血是陽經的脈絡受傷,下血是陰經的脈絡受傷。太陽經主表,春夏也主表,所以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,屬於太陽經的問題。陽明經主裡,秋冬也主裡,所以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,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
李彣認為:流鼻血是從鼻子出來的。手太陽經的經脈上行到鼻梁,眼睛下方是鼻梁;足太陽經從頭頂進入大腦,鼻子和腦相通;手陽明經夾著鼻孔;足陽明經從鼻子開始到額頭中間。這四條經脈都循行到鼻子附近,所以都會導致流鼻血。太陽經主身體的表面,《內經》說:太陽經是開。這代表春天生長夏天成長,陽氣在體外有向外發散的意義,所以春夏流鼻血是太陽經的問題。陽明經主身體的內部,《內經》說:陽明經是闔。這代表秋天收斂冬天儲藏,陽氣在體內,有向內收藏的意義,所以秋冬流鼻血是陽明經的問題。
尤怡認為:少陽經的脈絡沒有進入鼻子和額頭,所以不會導致流鼻血。
有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,額頭上的脈絡會凹陷且緊張,眼睛會直視,無法眨眼,也無法入睡。
流鼻血,這裡指的也包含吐血。有流鼻血或吐血的人,身體的陰液已經耗損,如果再發汗,汗液會耗盡,導致脈絡失去滋養,額頭上凹陷的脈絡會因為熱而灼傷,變得緊縮。眼睛直視,表示眼睛瞪著不動。無法眨眼,表示眼皮無法閉合。這也是因為熱灼傷脈絡,導致脈絡收縮。無法入睡,表示陽氣無法進入陰分。這些都是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危險症狀,所以有流鼻血的人千萬不可以發汗。
趙良認為:足太陽經主身體的表面,上行到頭頂進入額頭,貫穿眼珠。流鼻血表示上面的脈絡已經脫血,如果再發汗,會更加耗損津液,津液耗盡,脈絡就會枯竭,所以額頭上的脈絡會凹陷緊張,牽引眼睛,導致眼睛無法閉合。沒有血液導致陰虛,所以無法入睡。
病人臉色蒼白,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脈搏沉而弦的,表示有流鼻血;脈搏浮而弱,按壓幾乎摸不到的,表示有下血;如果有煩躁咳嗽的症狀,必定有吐血。
(這裡認為脈象的「沉」應該是「浮」,「浮」應該是「沉」,這是傳抄的錯誤。)
臉色蒼白,指的是面色純白沒有紅潤,或面黃沒有紅潤。人如果受到驚嚇,會面色慘白,呈現驚恐的樣子;如果感到羞愧,會臉色忽白忽紅,呈現惶恐的樣子。現在沒有任何原因卻臉色蒼白,可見不是因為驚嚇或羞愧導致氣亂血散;而且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也排除了虛損導致的血虛。既然不是血散,也不是血虛,應該詢問病人是否有失血的狀況。診斷脈象,一定是有流鼻血或下血的原因。流鼻血和吐血屬於陽證,所以脈象會呈現浮弦,按壓會是空虛的,表示營血不足;下血屬於陰證,脈象會呈現沉弱,按壓幾乎摸不到,表示營氣虛弱。而且脈象是這樣,又有煩躁咳嗽的症狀,表示病在心肺,所以必定會有吐血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