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
【集註】王履曰:仲景雖有陰毒之名,其敘證不過面目青,身痛咽痛而已,並不言陰寒極盛之說。其升麻鱉甲湯,並不用大熱藥,是知仲景所論陰毒者,非陰寒之病,乃感天地惡毒異氣入於陰經,故曰陰毒耳!後人謂陰寒極盛之證,稱為陰毒,引仲景所敘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數語,却用附子散、止陽散等藥。竊謂陰寒極盛之證,固可名為陰毒,然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。後人所敘陰毒,與仲景所敘陰毒,自是兩般,豈可混論。蓋後人所敘陰毒,只是內傷冷物,或暴寒所中,或過服寒涼藥,或內外俱傷於寒而成耳!非天地惡毒異氣所中者也。
李彣曰:趙獻可云:此陰陽二毒,是感天地疫癘非常之氣,沿家傳染,所謂時疫證也。觀方內「老小再服」可見。
升麻鱉甲湯方
升麻(二兩) 當歸(一兩) 蜀椒(炒,去汗,二兩) 甘草(二兩) 鱉甲(炙,手掌大一片) 雄黃(研,半兩)
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;老小再服,取汗。
白話文:
王履認為,張仲景雖然提到了「陰毒」,但其描述的症狀僅限於面色青黑、身體疼痛、咽喉疼痛,並沒有提到陰寒極盛的情況。而且,他所用的升麻鱉甲湯也沒有使用大熱的藥物。因此,張仲景所說的「陰毒」,並不是陰寒的疾病,而是指受到天地間的惡毒異氣侵犯陰經所致。後人將陰寒極盛的病症也稱為「陰毒」,並引用張仲景所描述的面色青黑、渾身疼痛如被杖打、咽喉疼痛等症狀,卻使用附子散、止陽散等溫熱藥物治療。竊以為,陰寒極盛的確可以稱為「陰毒」,但這終究不是張仲景最初命名的本意。後人所說的陰毒與張仲景所說的陰毒,是兩種不同的病症,不能混為一談。後人所說的陰毒,指的是內傷寒涼之物,或是暴受寒邪侵襲,或是服用過多寒涼藥物,或是內外皆受寒邪侵害所致,而不是受到天地間惡毒異氣侵犯所引起的。
李彣引述趙獻可的觀點認為:「陰陽二毒」是受到天地間疫病的非常之氣侵犯,會沿家傳染,屬於時疫。從藥方中「老小再服」的記載可以看出這一點。
升麻鱉甲湯的藥方如下:
升麻二兩、當歸一兩、蜀椒(炒,去汗)二兩、甘草二兩、鱉甲(炙,手掌大一片)、雄黃(研)半兩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四升,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用;老弱兒童可服用第二次,以求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