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

【註】與百合洗身而渴不瘥者,內熱盛而津液竭也。栝蔞根苦寒,生津止渴;牡蠣鹹寒,引熱下行也。

栝蔞牡蠣散方

栝蔞根 牡蠣(熬,等分)

上為細末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百合病,發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

【註】百合病不應汗而汗之,不解者,則致燥。以百合知母湯主之者,清而潤之也。

百合知母湯方

百合(擘,七枚) 知母(切,三兩)

上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當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別以泉水二升,煎知母,取一升,去滓後合和,煎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

百合病,下之後者,滑石代赭湯主之。

【註】百合病不應下而下之,不解者,則怯中,以滑石代赭湯清而鎮之也。

滑石代赭湯方

百合(擘,七枚) 滑石(碎,綿裹,三兩) 代赭石(碎,綿裹,如彈丸大一枚)

上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當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;別以泉水二升,煎滑石、代赭,取一升,去滓,後合和,重煎取一升五合,分温服。

百合病,吐之後者,用後方主之。

【註】百合病不應吐而吐之,不解者,則虛中,以百合雞子湯清而補之也。

百合雞子湯方

百合(擘,七枚) 雞子黃(一枚)

上先以水洗百合,漬一宿,當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,內雞子黃,攪勻,煎五分,温服。

狐惑之為病,狀如傷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閉,臥起不安。蝕於喉為惑,蝕於陰為狐。不欲飲食,惡聞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蝕於上部則聲嗄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蝕於下部則咽乾,苦參湯洗之。蝕於肛者,雄黃熏之。

【註】狐惑,牙疳、下疳等瘡之古名也,近時惟以疳呼之,下疳卽狐也,蝕爛肛陰;牙疳卽惑也,蝕咽腐齦,脫牙穿腮破唇。每因傷寒病後,餘毒與濕𧏾之為害也,或生斑疹之後,或生癖疾下利之後,其為患亦同也。狀如傷寒,謂發熱憎寒也。默默欲眠,目不得閉,謂其病或在陰,亦或在陽,故臥起俱不安也。此病有蟲,蟲聞食臭而動,動則令人煩心,故不欲飲食,惡聞食也。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,亦由蟲動交亂胃中,胃主面,故色無定也。惑蝕於上部之喉,故先聲嗄,毒在喉也。狐蝕於下部之陰,故先咽乾,毒在陰也。外治之法,苦參湯、雄黃散解毒殺蟲,尚屬有理。內用甘草瀉心湯,必傳寫之誤也,姑存之。

【註】程林曰:《靈樞經》云:蟲動則令悗心,是以有臥起不安等項也。

李彣曰:喉肛與前陰,皆關竅所通,津液滋潤之處,故蟲每蝕於此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(四兩) 黃芩 人參 乾薑(各三兩) 黃連(一兩) 大棗(十二枚) 半夏(半升)

上七味,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與人用百合洗身卻仍口渴不止者,是因為體內燥熱過盛,津液耗竭。栝蔞根性味苦寒,能生津止渴;牡蠣性味鹹寒,能引熱下行。

栝蔞牡蠣散

藥材:栝蔞根、牡蠣(炮製後,用量相等)

用法: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約一錢(約3克),每日三次。

百合病若在發汗後發病,則以百合知母湯治療。

百合病不該發汗卻強行發汗,若未痊癒,反而會導致乾燥。用百合知母湯治療,是為了滋陰潤燥。

百合知母湯

藥材:百合(掰開,七枚)、知母(切片,三兩)

用法:先用水洗淨百合,浸泡一夜,待出現白色泡沫後,倒掉水,再用兩升泉水煎煮百合,煎至一升,濾渣;另用兩升泉水煎煮知母,煎至一升,濾渣;然後將兩者混合,再煎至一升五合,分次溫服。

百合病若在瀉下後發病,則以滑石代赭湯治療。

百合病不該瀉下卻強行瀉下,若未痊癒,則會導致元氣虛損,用滑石代赭湯治療,是為了清熱鎮靜。

滑石代赭湯

藥材:百合(掰開,七枚)、滑石(研碎,用棉布包裹,三兩)、代赭石(研碎,用棉布包裹,如彈丸大小一粒)

用法:先用水洗淨百合,浸泡一夜,待出現白色泡沫後,倒掉水,再用兩升泉水煎煮百合,煎至一升,濾渣;另用兩升泉水煎煮滑石、代赭石,煎至一升,濾渣;然後將兩者混合,再煎至一升五合,分次溫服。

百合病若在嘔吐後發病,則用下述藥方治療。

百合病不該嘔吐卻強行嘔吐,若未痊癒,則會導致身體虛弱,用百合雞子湯治療,是為了滋陰補虛。

百合雞子湯

藥材:百合(掰開,七枚)、雞蛋黃(一個)

用法:先用水洗淨百合,浸泡一夜,待出現白色泡沫後,倒掉水,再用兩升泉水煎煮百合,煎至一升,濾渣;加入雞蛋黃,攪拌均勻,再煎煮至五分量,溫服。

狐惑病症狀類似傷寒,患者沉默寡言想睡覺,但卻無法閉眼,躺臥起坐皆不舒服。喉嚨受損稱為惑,陰部受損稱為狐。患者不願進食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感到厭惡,臉色時紅時黑時白。喉嚨受損則聲音嘶啞,用甘草瀉心湯治療;陰部受損則咽喉乾燥,用苦參湯清洗;肛門受損則用雄黃熏蒸。

狐惑是牙疳、下疳等瘡瘍的古稱,現今只稱為疳,下疳即狐,指陰部潰爛;牙疳即惑,指咽喉及牙齦潰爛,甚至脫牙、穿腮、裂唇。此病常發生在傷寒病癒後,因殘餘毒邪及濕熱侵害所致,也可能發生在斑疹或癖疾腹瀉之後,其致病原因也類似。狀如傷寒,是指發熱怕冷;沉默寡言想睡覺,但卻無法閉眼,是指病情可能在陰部或陽部,故躺臥起坐皆不舒服;此病有蟲,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動,蟲動則讓人煩躁不安,故不願進食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感到厭惡;臉色時紅時黑時白,也是由於蟲子在胃中亂動,胃主面,故臉色不定;惑蝕於上部喉嚨,故先聲音嘶啞,毒在喉嚨;狐蝕於下部陰部,故先咽喉乾燥,毒在陰部。外治方法,苦參湯、雄黃散能解毒殺蟲,尚屬合理。內服甘草瀉心湯,可能是抄寫錯誤,姑且保留。

程林說:《靈樞經》說:蟲子動則讓人煩躁不安,因此才有臥起不安等症狀。

李彣說:喉嚨、肛門與前陰,都是人體的關竅要道,津液滋潤之處,所以蟲子常在此處侵蝕。

甘草瀉心湯

藥材:甘草(四兩)、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各三兩)、黃連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、半夏(半升)

用法: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至六升,濾渣後再煎煮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