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8)
(18)
1.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
尤怡曰:內有乾血不去,適足以留新血而滲灌不周,故去之不可不早也。此方潤以濡其乾,蟲以動其瘀,通以去其閉,而以地黃、芍藥、甘草和養其虛,攻血而仍滋夫血也。
大黃䗪蟲丸方
大黃(蒸,十分) 黃芩(二兩) 甘草(三兩) 桃仁(一升) 杏仁(一升) 芍藥(四兩) 乾漆(一兩) 虻蟲(一升) 水蛭(百枚) 䗪蟲(半升) 蠐螬(一升) 乾地黃(十兩)
上十二味,末之,煉蜜為丸,小豆大,酒飲服五丸,日三服。
虛勞諸不足,風氣百疾,薯蕷圓方主之。
【註】虛勞諸不足者,謂五勞。諸虛、百損也。上條以熱傷乾血為言,此條以風氣百疾立論。熱傷其上之血分,則病肺癰;熱傷其下之血分,則病乾血。風中其外之氣分,則病肺痿;風中其內之氣分,則病百疾。主之以薯蕷丸,散諸風邪,補諸不足,滋諸枯槁,調諸榮衛,故其藥温潤共劑,補散同方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虛勞不足證,多有兼風者,正不可著急治風氣,故仲景以四君、四物,養其氣血;麥冬、阿膠、乾薑、大棗,補其肺胃;而以桔梗、杏仁、開提肺氣;桂枝行陽;防風運牌;神麯開鬱;黃卷宣腎;柴胡升少陽之氣;白蘞化入營之風。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,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。然以薯蕷名丸者,取其不寒不熱,不燥不滑,脾腎兼宜,故多用以為君,則諸藥相助以為理耳。
薯蕷圓方
薯蕷(三十分) 當歸 桂枝 神麯 乾地黃 豆黃卷(各十分) 甘草(二十八分) 人參(七分) 芎藭 芍藥 白朮 麥門冬 杏仁(各六分) 柴胡 桔梗 茯苓(各五分) 阿膠(七分) 乾薑(三分) 白蘞(二分) 防風(六分) 大棗(為膏,百枚)
上二十一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如彈子大,空腹酒服一丸,一百丸為劑。
白話文:
內有乾涸血液未排出,容易滯留新鮮血液,導致血液循環不暢,因此必須及早清除。這個方子以滋潤來濡養乾涸之血,以蟲藥來活血化瘀,以通經藥來疏通閉塞,並用地黃、芍藥、甘草來滋補虛損,既能攻血又能養血。
大黃䗪蟲丸藥方:
大黃(蒸過,十分) 黃芩(二兩) 甘草(三兩) 桃仁(一升) 杏仁(一升) 芍藥(四兩) 乾漆(一兩) 虻蟲(一升) 水蛭(百枚) 䗪蟲(半升) 蠐螬(一升) 乾地黃(十兩)
以上十二味藥材,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丸,用酒送服,一日三次。
對於虛勞、各種不足、風邪百病,則用薯蕷圓方治療。
註釋:虛勞諸不足指的是五勞七傷導致的各種虛損。上文論述的是熱邪損傷血液,本文則從風邪百病的角度闡述。熱邪損傷上焦血液則會導致肺癰;熱邪損傷下焦血液則會導致乾血病。風邪侵襲外在的氣分則會導致肺痿;風邪侵襲內在的氣分則會導致各種疾病。薯蕷圓方能散除風邪,補充不足,滋養枯竭,調和營衛,因此藥性溫潤平和,具有補益和散邪的功效。
集註:徐彬說:虛勞不足的症狀,很多都伴隨風邪,正治時不應急於治療風邪,因此張仲景用四君子湯、四物湯來養護氣血;用麥冬、阿膠、乾薑、大棗來滋補肺胃;用桔梗、杏仁來宣通肺氣;用桂枝來溫通陽氣;用防風來祛風;用神麴來疏肝解鬱;用黃卷(黃柏)來宣通腎氣;用柴胡來升舉少陽之氣;用白蘞來化解營血中的風邪。雖然有風邪,卻沒有專門治療風邪,認為只要正氣充足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。然而,用薯蕷命名此丸藥,是因為薯蕷性味平和,不寒不熱,不燥不滑,對脾腎都有益,因此多用作君藥,其他藥材則輔佐其功效。
薯蕷圓方:
薯蕷(三十分) 當歸 桂枝 神麴 乾地黃 豆黃卷(各十分) 甘草(二十八分) 人參(七分) 芎藭 芍藥 白朮 麥門冬 杏仁(各六分) 柴胡 桔梗 茯苓(各五分) 阿膠(七分) 乾薑(三分) 白蘞(二分) 防風(六分) 大棗(製成膏,百枚)
以上二十一種藥材,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時用酒送服一丸,一百丸為一療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