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)

1. 痰飲欬嗽第十三

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滿。

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

〖脈雙弦者,寒也。

皆大下裏虛。

脈偏弦者,飲也。

【按】「微者短氣」句下,古本有「脈雙弦者寒也……」諸句,文義不屬,另分一條,在本門二十七條之次。

假令〔瘦〕{病}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〔癲〕{巔}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
【按】瘦人之「瘦」字,當是「病」字。

癲眩之「癲」字,當是「巔」字;巔者頭也。

文義始屬,當改之。

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掌大。

留飲者,脇下痛引缺盆,欬嗽則轉甚。

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〔渴〕{喘},四肢厯節痛。

〔脈沉者,有留飲。

【按】此條古本於四肢厯節痛之下,有「脈沉者,有留飲」一句,當另為一條,始合論脈之義。

短氣而渴之「渴」字,當是「喘」字,四肢上,當有缺文。

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〖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〗。

雖利,心下續堅滿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
【按】「心下續堅滿」句下,「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」八字,當在「利反快」之下,此傳寫之譌,當移之。

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氣,惡水不欲飲。

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

水在脾,少氣身重。

水在肝,脇下支滿,嚏而痛。

水在腎,〔心〕{臍}下悸。

【按】「心下悸」之「心」字,當是「臍」字,當改之。

支飲〔胸〕{腹}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

【按】「支飲胸滿」之「胸」字,當是「腹」字,若是「胸」字,無用承氣湯之理,當改之。

脈弦〔數〕{遲}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
【按】「脈弦數」之「數」字,當是「遲」字,始與寒飲之理合,當改之。

欬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

青龍湯〔下〕{汗}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。

【按】按「小青龍湯下已」之「下」字,當是「汗」字,蓋大、小青龍湯,皆汗劑也,當改之。

2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二

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〔沉〕{浮}弦者,衄;脈〔浮〕{沉}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欬者,必吐血。

【按】脈沉當是「脈浮」,脈浮當是「脈沉」,文義始屬,當改之。

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。

寒虛相摶,此名曰革。

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。

【按】此條註詳見《傷寒·辨脈篇》內,故不復釋。

心氣〔不足〕{有餘},吐血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

【按】心氣「不足」二字,當是「有餘」二字,若是不足,如何用此方治之,當改之。

3. 五藏風寒積聚第十一

肺中風者,口燥而喘,〔身〕{頭}運而重,〔冒〕{風}而腫脹。

【按】「身運而重」當是「頭運而身重」,「冒而腫脹」當是「冒風而腫脹」,乃與文義始為相屬,當改之補之。

肝中寒者,〔兩臂不舉,舌本燥,〕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轉側,食則吐〔而汗出〕也。

【按】「兩臂不舉,舌本燥」二句,「而汗出」三字,文義不屬,必是錯簡,不可為後世法,不釋。

肝著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時,但欲飲熱〔,旋覆花湯主之〕。

【按】「旋覆花湯主之」六字,與肝著之病不合,當是衍文。

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卽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脈〔弦〕{沉},此為心藏傷所致也。

【按】「其脈弦」之「弦」字,當是「沉」字,沉為腎脈,文義相屬,當改之。

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,血氣少者,屬於心。

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。

陰氣衰者為〔癲〕{狂},陽氣衰者為〔狂〕{癲}。

【按】「陰氣衰者為癲」之「癲」字,當是「狂」字;「陽氣衰者為狂」之「狂」字,當是「癲」字。

《內經》曰:重陰者癲,重陽者狂。

當改之。

跗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强,濇則小便數,浮濇相摶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
【按】此條註詳見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內,故不復釋。

問曰:病有積,有聚,有〔䅽〕{漀}氣,何謂也?師曰:積者,藏病也,終不移;聚者,府病也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為可治。

〔䅽〕{漀}氣者,脇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為〔䅽〕{漀}氣。

諸積大法:脈來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

寸口,積在胸中;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。

關上,積在臍傍;上關上,積在心下;微下關,積在少腹。

尺中,積在氣衝;脈出左,積在左;脈出右,積在右;脈兩出,積在中央,各以其部處之。

【按】䅽作漀解,見首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