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痰飲欬嗽第十三
夫病人飲水多,必暴喘滿。
凡食少飲多,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,微者短氣。
〖脈雙弦者,寒也。
皆大下裏虛。
脈偏弦者,飲也。
〗
【按】「微者短氣」句下,古本有「脈雙弦者寒也……」諸句,文義不屬,另分一條,在本門二十七條之次。
假令〔瘦〕{病}人臍下有悸,吐涎沫而〔癲〕{巔}眩,此水也,五苓散主之。
【按】瘦人之「瘦」字,當是「病」字。
癲眩之「癲」字,當是「巔」字;巔者頭也。
文義始屬,當改之。
夫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冷如掌大。
白話文:
病人如果喝水過多,容易出現呼吸急促、胸悶的症狀。
一般來說,吃得少喝得多,水就會積在心臟下方,嚴重的話會心悸,輕微的會呼吸短促。
如果脈象是雙弦脈,代表體內有寒氣,同時也代表身體虛弱,尤其是下焦虛弱。
如果脈象是偏弦脈,代表體內有水飲停滯。
如果病人身體消瘦,腹部以下有心悸,還會吐口水,並且頭昏眼花,這是水飲停滯在體內的表現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
如果病人心臟下方有水飲停滯,他的背部會感到寒冷,像手掌那麼大。
留飲者,脇下痛引缺盆,欬嗽則轉甚。
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〔渴〕{喘},四肢厯節痛。
〔脈沉者,有留飲。
〕
【按】此條古本於四肢厯節痛之下,有「脈沉者,有留飲」一句,當另為一條,始合論脈之義。
短氣而渴之「渴」字,當是「喘」字,四肢上,當有缺文。
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〖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〗。
雖利,心下續堅滿,甘遂半夏湯主之。
【按】「心下續堅滿」句下,「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」八字,當在「利反快」之下,此傳寫之譌,當移之。
水在心,心下堅築,短氣,惡水不欲飲。
白話文:
留飲的症狀是腋窩疼痛,痛感蔓延到鎖骨上方的凹陷處,咳嗽時疼痛加劇。
胸部有留飲的人,會呼吸短促,喘不過氣來,四肢關節疼痛。
脈象沉的,就是有留飲。
這條古籍中,在「四肢關節疼痛」一句後面,有一句「脈象沉的,就是有留飲」,應該另立一條,才符合論述脈象的原則。
「呼吸短促而口渴」中的「口渴」應為「喘不過氣來」,「四肢」後面應該有缺失的文字。
病人脈象微弱,想排泄小便,但排泄完之後反而感到很舒服,這是留飲想要排出體外的表現。
雖然排泄完之後感到舒服,但心窩處仍然堅硬飽滿,可以用甘遂半夏湯治療。
「心窩處仍然堅硬飽滿」一句後面,應該加上「這是留飲想要排出體外的表現」,這是抄寫錯誤,應該移到「排泄完之後反而感到很舒服」一句下面。
水停留在心臟的位置,心窩處堅硬,呼吸短促,厭惡水,不想喝水。
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
水在脾,少氣身重。
水在肝,脇下支滿,嚏而痛。
水在腎,〔心〕{臍}下悸。
【按】「心下悸」之「心」字,當是「臍」字,當改之。
支飲〔胸〕{腹}滿者,厚朴大黃湯主之。
【按】「支飲胸滿」之「胸」字,當是「腹」字,若是「胸」字,無用承氣湯之理,當改之。
脈弦〔數〕{遲},有寒飲,冬夏難治。
【按】「脈弦數」之「數」字,當是「遲」字,始與寒飲之理合,當改之。
欬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
青龍湯〔下〕{汗}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。
【按】按「小青龍湯下已」之「下」字,當是「汗」字,蓋大、小青龍湯,皆汗劑也,當改之。
白話文:
水在肺部,會吐口水,想喝水。水在脾臟,會氣虛乏力,身體沉重。水在肝臟,會脅肋部脹滿,打噴嚏時會疼痛。水在腎臟,會臍下心悸。支飲導致腹部脹滿的,可以用厚朴大黃湯治療。脈象弦而遲,有寒飲,冬夏難以治療。咳嗽逆氣,無法平躺,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。小青龍湯出汗後,會唾液增多,口乾舌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腳厥逆,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咽,手腳麻木,面部發熱如醉酒狀,然後又流入陰部,小便困難,時而冒汗,可以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療氣衝。
2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二
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〔沉〕{浮}弦者,衄;脈〔浮〕{沉}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欬者,必吐血。
【按】脈沉當是「脈浮」,脈浮當是「脈沉」,文義始屬,當改之。
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。
寒虛相摶,此名曰革。
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。
【按】此條註詳見《傷寒·辨脈篇》內,故不復釋。
心氣〔不足〕{有餘},吐血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
【按】心氣「不足」二字,當是「有餘」二字,若是不足,如何用此方治之,當改之。
白話文:
患者脸色苍白,没有寒热,脉象沉细,容易鼻出血;脉象浮弱,按压时几乎摸不到,容易出血;如果患者烦躁咳嗽,必然会吐血。
脉象沉细其实是浮脉,浮脉其实是沉脉,原本的文字应该是错误的,应该改过来。
寸口脉象弦紧而大,弦紧代表气血衰减,大代表脉象空虚;气血衰减代表寒性,空虚代表虚弱。
寒性和虚弱互相结合,被称为革脉。
女性会出现月经量多或阴道出血,男性会出现失血。
这一条详细内容可以参考《伤寒论·辨脉篇》,这里不再解释。
心气充盈,导致吐血或鼻出血,可以用泻心汤治疗。
原本的文字中“不足”应该改为“有餘”,如果心气不足,怎么能用泻心汤治疗呢?应该改过来。
3. 五藏風寒積聚第十一
肺中風者,口燥而喘,〔身〕{頭}運而重,〔冒〕{風}而腫脹。
【按】「身運而重」當是「頭運而身重」,「冒而腫脹」當是「冒風而腫脹」,乃與文義始為相屬,當改之補之。
肝中寒者,〔兩臂不舉,舌本燥,〕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轉側,食則吐〔而汗出〕也。
【按】「兩臂不舉,舌本燥」二句,「而汗出」三字,文義不屬,必是錯簡,不可為後世法,不釋。
肝著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時,但欲飲熱〔,旋覆花湯主之〕。
【按】「旋覆花湯主之」六字,與肝著之病不合,當是衍文。
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卽頭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煩,發熱,當臍跳,其脈〔弦〕{沉},此為心藏傷所致也。
白話文:
肺部中風的人,口乾舌燥且呼吸急促,頭部沉重,受風吹襲後會腫脹。
肝臟寒涼的人,兩臂抬不起來,舌根乾燥,喜歡嘆氣,胸部疼痛,無法翻身,吃東西就嘔吐並伴隨出汗。
肝臟積熱的人,總是想要用手按壓自己的胸口,一開始不痛苦,只想要喝熱水。
心臟受傷的人,容易感到疲勞,臉色發紅,身體下半身沉重,胸口疼痛且焦躁不安,發燒,肚臍附近跳動,脈象沉緩。這是心臟受損所導致的。
【按】「其脈弦」之「弦」字,當是「沉」字,沉為腎脈,文義相屬,當改之。
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,血氣少者,屬於心。
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。
陰氣衰者為〔癲〕{狂},陽氣衰者為〔狂〕{癲}。
【按】「陰氣衰者為癲」之「癲」字,當是「狂」字;「陽氣衰者為狂」之「狂」字,當是「癲」字。
《內經》曰:重陰者癲,重陽者狂。
當改之。
跗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强,濇則小便數,浮濇相摶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
白話文:
「其脈弦」中的「弦」字,應該改成「沉」字,因為沉脈屬於腎經,與文意相符。
如果患者哭鬧不止,魂魄不安,說明血氣不足,而血氣不足則屬於心臟功能弱。
心氣虛的人,容易害怕、閉眼想睡、做夢遠行、精神恍惚、魂魄失控。
陰氣不足的人容易出現狂躁症狀,陽氣不足的人容易出現癲癇症狀。
「陰氣衰者為癲」中的「癲」字,應該改成「狂」字;「陽氣衰者為狂」中的「狂」字,應該改成「癲」字。
《內經》中說:陰氣過盛的人容易出現癲癇,陽氣過盛的人容易出現狂躁。
跗陽脈浮而緊,浮則胃氣強,緊則小便頻繁,浮緊相結合,大便則乾燥,脾臟功能失調,可以用麻子仁丸來治療。
【按】此條註詳見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內,故不復釋。
問曰:病有積,有聚,有〔䅽〕{漀}氣,何謂也?師曰:積者,藏病也,終不移;聚者,府病也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為可治。
〔䅽〕{漀}氣者,脇下痛,按之則愈,復發為〔䅽〕{漀}氣。
諸積大法:脈來細而附骨者,乃積也。
寸口,積在胸中;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。
關上,積在臍傍;上關上,積在心下;微下關,積在少腹。
尺中,積在氣衝;脈出左,積在左;脈出右,積在右;脈兩出,積在中央,各以其部處之。
【按】䅽作漀解,見首篇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述的是中醫對“積”、“聚”、“䅽氣”的解釋。
“積”是指身體裡長時間累積的病邪,很難消除;“聚”是指在某個部位聚集的病邪,會偶爾發作,並伴隨疼痛轉移,是可治療的;“䅽氣”指的是肋骨下方疼痛,按壓時疼痛減輕,但會再次發作。
根據脈象判斷積聚的位置,如果脈搏細弱貼近骨頭,就是積聚。根據脈搏位置的不同,可以判斷積聚的位置:寸口脈,積在胸部;微出寸口脈,積在喉部;關上脈,積在臍旁;上關上脈,積在心下;微下關脈,積在少腹;尺中脈,積在氣衝;脈出左,積在左側;脈出右,積在右側;脈兩出,積在中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