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1)
(11)
1.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
師曰:瘧脈自弦,弦數者多熱,弦遲者多寒。弦小緊者下之瘥,弦遲者可温之,弦緊者可發汗、鍼灸也,弦浮大者可吐之,弦數者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【按】弦小緊者之「小」字,當是「沉」字,則有可下之理。弦緊者,當是「弦浮緊」,則有可發汗之理。弦浮大者,當是「弦滑大」,則有可吐之理,且不遺本文瘧脈自弦之意。
【註】瘧之為病,寒熱也。三陰三陽皆有之,因其邪伏藏於半表半裏之間,故屬少陽,脈自弦也。弦數者多熱,弦遲者多寒,謂發作之時、多熱為陽盛,多寒為陰盛也。夫傷寒少陽病,則有汗、吐、下三法之禁,而瘧亦屬少陽,何以有汗、吐、下三法之宜?是蓋瘧屬雜病,不可不知也。初發脈弦兼沉緊者,主乎裏也,可下之;兼遲者,主乎寒也,可温之;兼浮緊者,主乎表也,可汗之;兼滑大者,主乎飲也,可吐之;兼數者,風發也,卽風熱之謂也,可清之。若久發不止,則不可以此法治之,當以飲食撙節,調理消息止之,蓋初病以治邪為急,久病以養正為主也。其他癉瘧,卽《內經》所謂但熱不寒之癉瘧也;温瘧,卽《內經》所言先傷於風,後傷於寒,熱多寒少之温瘧也;牝瘧,卽《內經》所言先傷於寒,後傷於風,寒多熱少之寒瘧也;惟瘧母一證,經所未載。然論諸瘧,未有詳於《內經》者也。其文雖略有不同,必是脫簡,然所出治法,亦未有過於仲景者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自者,謂感有風寒,而脈惟自弦也。於是脈既有一定之象,而兼數為熱,兼遲為寒,此其大綱也。
尤怡曰:瘧之舍固在半表半裏之間,而人之藏則有偏多偏少之異,故其病有熱多者,有寒多者,有裏多而可下者,有表多而可汗、可吐者,當各隨其脈而施治也。
周揚俊曰:人之瘧證,由外邪之入,每伏於半表半裏,人而與陰爭則寒,出而與陽爭則熱,故寒熱往來。主少陽,謂兼他經證則有之,謂全不涉少陽,則無是理也。仲景曰:瘧脈自眩,正以脈之數、遲、小、緊、浮、大皆未可定,要必兼弦,弦為少陽脈也。夫邪犯少陽與衛氣併居,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故邪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搏,是以日作。若氣之舍深,內搏於陰,陽氣獨發,陰氣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然則偏陰多寒,偏陽多熱,其為癉、為温、為牝,莫不自少陽而造其極,補偏救弊,必從少陽之界,使邪去而陰陽適,歸於和而後愈也。
病瘧以月,一日發,當以十五日愈;設不瘥,當月盡解。如其不瘥,當云何?師曰:此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,急治之,宜鱉甲煎。
【註】病瘧者,以月計之,如一日發者,當以十五日愈,以十五日更一氣也。人受氣於天,天氣更則人身之氣亦更。更氣旺,則不受瘧邪,故愈也;設若不瘥,當月盡解,是又更一旺氣也。倘如更二氣不差,此瘧邪不衰,與病者氣血痰飲,結為癥瘕,名曰瘧母也,當急治之,宜用鱉甲煎丸攻之可也。
白話文:
醫生說:瘧疾的脈象本身呈現弦脈,弦脈偏快的表示身體多熱,弦脈偏慢的表示身體多寒。弦脈細小且緊的,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癒;弦脈偏慢的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弦脈又緊又浮的,可以用發汗、針灸的方法治療;弦脈浮大而有力的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;弦脈偏快的,是風邪引起的,可以用飲食調養來停止發作。
【說明】這裡說的「弦小緊」,應該是「弦沉緊」,這樣才會有用攻下的道理。「弦緊」,應該是「弦浮緊」,這樣才會有用發汗的道理。「弦浮大」,應該是「弦滑大」,這樣才會有用催吐的道理,而且也不會遺漏原文說的瘧疾脈象本身是弦脈的意思。
【註解】瘧疾這種病,主要的症狀是忽冷忽熱。三陰經和三陽經都有可能發病,因為邪氣潛伏在半表半裡之間,所以歸屬於少陽經,脈象才會呈現弦脈。弦脈偏快表示身體多熱,弦脈偏慢表示身體多寒,這是指發病時,熱多是陽氣盛,寒多是陰氣盛。一般來說,傷寒的少陽病有不能發汗、催吐、攻下的禁忌,但瘧疾也屬於少陽病,為什麼又能用發汗、催吐、攻下這些方法呢?這是因為瘧疾屬於雜病,不能一概而論。剛發病時,脈象弦脈兼沉緊的,是邪氣在體內,可以用攻下法治療;脈象兼遲的,是身體寒冷,可以用溫補法治療;脈象兼浮緊的,是邪氣在體表,可以用發汗法治療;脈象兼滑大的,是體內有飲邪,可以用催吐法治療;脈象兼快的,是風熱引起的,可以用清熱法治療。如果久病不癒,就不能再用這些方法治療了,應該用飲食調養的方法來停止發作,因為剛發病時治療邪氣是主要的,而久病則要以調養身體為主。其他還有癉瘧,就是《內經》裡說的只有熱沒有冷的瘧疾;溫瘧,就是《內經》裡說的先受風邪,後受寒邪,熱多於寒的瘧疾;牝瘧,就是《內經》裡說的先受寒邪,後受風邪,寒多於熱的瘧疾;只有瘧母這種病症,《內經》沒有記載。但是對於瘧疾的論述,《內經》是最詳細的。雖然有些地方文字可能不太一樣,可能是遺漏了簡體字,但是《內經》所提出的治療方法,沒有超過張仲景的。
【集註】徐彬說:所謂的「自」,是指感受風寒邪氣,脈象自然呈現弦脈。所以脈象有了一定的特點,又兼快表示熱,兼慢表示寒,這是瘧疾的大致情況。
尤怡說:瘧疾的病位雖然在半表半裡之間,但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有陰陽偏盛的區別,所以瘧疾有熱多、寒多的情況,也有邪氣在體內可以用攻下法,邪氣在體表可以用發汗、催吐法,應該根據脈象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
周揚俊說:人的瘧疾是因為外邪入侵,通常潛伏在半表半裡之間,邪氣與陰氣相爭就會出現寒冷,與陽氣相爭就會出現發熱,所以才會忽冷忽熱。認為瘧疾主要歸屬於少陽病,是因為它可能兼有其他經絡的病症,如果說完全不涉及少陽病,那是不合理的。張仲景說:「瘧脈自弦」,正是因為脈象的快、慢、細、緊、浮、大都還不能確定,一定要有弦脈的特點,因為弦脈是少陽經的脈象。邪氣侵犯少陽經,與衛氣並存,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,晚上運行於陰經,所以邪氣遇到陽氣就會向外發散,遇到陰氣就會向內侵犯,內外相互搏擊,所以每天都會發作。如果邪氣潛伏較深,在體內與陰氣搏鬥,陽氣獨自發作,陰氣內斂,陰陽爭奪而不得出,所以會隔日發作。因此,偏陰則寒冷多,偏陽則熱多,無論是癉瘧、溫瘧、牝瘧,都源自於少陽經,如果要糾正陰陽失衡的情況,必須從少陽經入手,讓邪氣去除,陰陽協調,才能恢復健康。
如果瘧疾以月來計算,每天發作的,應該在十五天左右痊癒。如果沒好,也應該在一個月內痊癒。如果還是沒好,該怎麼辦?醫生說:這說明病邪已經結成癥瘕,叫做瘧母,要趕緊治療,可以用鱉甲煎來治療。
【註解】患瘧疾以一個月來計算,如果每天發作,應該在十五天左右痊癒,因為十五天是一個氣的變化。人體受天氣的影響,天氣變化,人體內的氣也會變化。氣旺盛的時候,就不會再受瘧邪侵擾,所以就會痊癒。如果沒好,也應該在一個月內痊癒,這又是氣的一個旺盛的變化。如果經過兩次氣的變化還沒好,說明瘧邪沒有衰退,而是與病人的氣血、痰飲等結成癥瘕,稱為瘧母,要趕緊治療,可以用鱉甲煎丸來攻打病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