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0)
(10)
1. 中風厯節病脈證并治第五
【按】「温温」當是「嗢嗢」。
【註】歴節之證,諸肢節疼痛也。身體尫羸,卽上條身體羸瘦,甚言其瘦之甚也。腳腫如脫,卽上條獨足腫大,甚言其腫之甚也。頭眩短氣,陽氣虛也。嗢嗢欲吐,寒邪盛也。而不用烏頭湯者,因無黃汗之濕勝也。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者,以壯陽氣,散寒濕為急也,故方中桂枝芍藥倍於麻黃、防風,大加白朮、附子,其意專在温行陽氣,次在散寒濕也。多用生薑,因其欲吐;更佐知母、甘草者,以其劑過辛熱,監制之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此厯節病,由氣血兩虛而致者也。風濕相搏,四肢節節皆痛,卽厯節病也。身體尫羸,邪勝正衰也。腳腫如脫,氣絕於下也。頭眩短氣,氣虛於上也。嗢嗢欲吐,氣逆於中也。此三焦氣血兩虛,故是湯主祛風濕而温氣血。
桂枝芍藥知母湯方
桂枝(四兩) 芍藥(三兩) 甘草(二兩) 麻黃(二兩) 生薑(五兩) 白朮(五兩) 知母(四兩) 防風(二兩) 附子(炮,二枚)
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跗陽脈浮而滑,滑則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。
【註】跗陽胃脈也。穀氣,胃氣也。浮則為風外薄,滑則為胃實熱,風熱蒸於肌腠之間,故汗自出,此發明黃汗亦有因風熱之義也。
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卽疼痛如掣。
【註】少陰心脈也,心主血。心脈浮而弱,弱則為血虛,浮則為風邪,風血相搏,而交爭於經絡之間,故疼痛牽引如掣也。此發明厯節亦有因血虛之義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風在血中,則剽悍勁切,無所不至,為風血相搏。蓋血主榮養筋骨者也,若風以燥之,則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養,故疼痛如掣。昔人曰:治風先養血,血生風自滅。此其治也。
盛人脈濇小,短氣,自汗出,厯節疼,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【註】盛人脈盛,不應濇小;盛人氣長,不應氣短。今盛人脈濇小,短氣,是形氣脈息不合也。審其證,自汗出,厯節疼不可屈伸,詢其由,得之於飲酒汗出當風也。此又發明厯節不止一端之義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盛人,肥人也。肥人濕多,脈得濇小,此痹象也。於是氣為濕所搏而短,因風作使而自汗,氣血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,然肥人固多濕,何以脈驟濇小,豈非酒濕困之乎?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,豈非濕而挾風乎?脈證不同,因風則一,故曰: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白話文:
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
「溫溫」應為「嗢嗢」。
歷節病的症狀,是指四肢關節疼痛。身體尫羸,是指身體消瘦到極點。腳腫如脫,是指腳腫脹到極其厲害。頭暈氣短,是陽氣虛弱的表現。嗢嗢欲吐,是寒邪盛的表現。不用烏頭湯,是因為沒有黃汗這種濕邪盛的症狀。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,是因為要優先壯陽氣、散寒濕。因此方中桂枝、芍藥的劑量加倍於麻黃、防風,並且大量增加白朮、附子,其目的在於溫通陽氣,其次才是散寒濕。大量使用生薑,是因為患者想吐;再佐以知母、甘草,是用來抑制藥物過於辛熱的。
李彣說:這種歷節病,是由於氣血兩虛引起的。風濕相互搏結,四肢關節都疼痛,這就是歷節病。身體尫羸,是邪氣勝過正氣。腳腫如脫,是氣血下陷。頭暈氣短,是氣虛於上。嗢嗢欲吐,是氣逆於中。這是三焦氣血兩虛,所以這個湯方主要祛風濕,溫補氣血。
桂枝芍藥知母湯方
桂枝(四兩) 芍藥(三兩) 甘草(二兩) 麻黃(二兩) 生薑(五兩) 白朮(五兩) 知母(四兩) 防風(二兩) 附子(炮製,二枚)
以上九味藥,用七升水煎煮,取二升,溫服七合,一日三次。
跗陽脈浮而滑,脈滑則穀氣實,脈浮則汗自出。
跗陽脈是胃脈。穀氣,就是胃氣。脈浮代表風邪外襲,脈滑代表胃中實熱,風熱之邪蒸騰於肌膚之間,所以汗自出,這也說明黃汗也可能由風熱引起。
少陰脈浮而弱,脈弱則血不足,脈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就會疼痛如掣。
少陰脈是心脈,心主血。心脈浮而弱,脈弱代表血虛,脈浮代表風邪,風血相搏,在經絡中相互爭奪,所以疼痛牽引如同拉扯。這也說明歷節病也可能由血虛引起。
李彣說:風邪在血中,就會非常猛烈,到處侵犯,這就是風血相搏。因為血主要滋養筋骨,如果風邪使血液乾燥,血液就會更虧損,筋骨就會失去滋養,所以疼痛如同拉扯。古人說:治療風邪要先養血,血足了,風邪自然消失。這就是治療方法。
脈象盛大而脈小緊,氣短,自汗,歷節疼痛,不能屈伸,這些都是飲酒後出汗又受風寒引起的。
脈象應當與體格相符,現在脈象卻是細小而緊,氣短,這說明形氣脈息不相協調。根據症狀來看,自汗,歷節疼痛不能屈伸,詢問病因,得知是飲酒後出汗又受風寒引起的。這也說明歷節病不止一種原因。
徐彬說:盛人,就是肥胖的人。肥胖的人體內濕氣多,脈象細小而緊,這是痹證的表現。於是氣被濕邪所困而短促,因為風邪的影響而自汗,氣血被邪氣所痹阻而疼痛,不能屈伸。但是肥胖的人本來就濕氣多,為什麼脈象會突然細小而緊?這難道不是酒濕困阻的緣故嗎?為什麼疼痛加劇而且汗出不止?難道不是濕邪夾雜風邪嗎?脈證不同,但都與風邪有關,所以說:這些都是飲酒後出汗又受風寒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