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9)

回本書目錄

(9)

1. 中風厯節病脈證并治第五

寸口脈沉而弱,沉卽主骨,弱卽主筋,沉卽為腎,弱卽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厯節黃汗出,故曰厯節。

【註】寸口脈沉而弱,肝腎之氣不足也。蓋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,筋骨痿緩,一為風寒濕邪所乘,卽病筋骨關節交會之處。夫人汗出時,腠理開,風尚易入,況入水中浴,焉得不致寒耶!水傷心,心主汗,汗鬱成濕,故風勝為厯節,濕勝為黃汗出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腎主水,骨與之合,故脈沉者,病在骨也。肝藏血,筋與之合,血虛則脈弱,故病在筋也。心主汗,汗出入水,其汗為水所阻,水汗相搏,聚以成濕,久變為熱,濕熱相蒸,是以厯節發出黃汗也。

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緩,名曰泄;鹹則傷骨,骨傷則痿,名曰枯。枯泄相搏,名曰斷泄。榮氣不通,衛不獨行,榮衛俱微,三焦無所御,四屬斷絕,身體羸瘦。獨足腫大,黃汗出,脛冷。假令發熱,便為厯節也。病厯節,不可屈伸,疼痛,烏頭湯主之。

【按】名曰斷泄之「泄」字,當是「絕」字,始與下文相屬,必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此詳申上條,互發其義,以明其治也。厯節之病,屬肝、腎虛。肝、腎不足於內,筋骨不榮於外,客邪始得乘之而為是病也。究其所以致虛之由,不止一端也。如飲食之味過傷,日久亦為是病也。味過於酸則傷肝,肝傷則筋傷,筋傷則緩不收持,名曰泄也。味過於鹹則傷腎,傷腎則骨傷,骨傷則枯不能立,名曰枯也。枯泄相搏,名曰斷絕。斷絕者,卽榮氣不通,衛不獨行,榮衛俱虛,三焦失所,四維斷絕,身體羸瘦也。若獨足腫、脛冷,寒勝凝於下也;黃汗自出,濕勝發於中也。假令發熱,則屬風,便為厯節也。病厯節者,厯節疼痛不能屈伸也,故主之以烏頭湯,通榮行衛,並驅風寒濕之邪也。以蜜製烏頭,亦緩毒法耳!
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《金匱》補示飲食內傷,脾、胃、心、肺、肝、腎致病,名曰厯節。然出脈證,皆因飲酒,濕壅內熱而招外邪合病。謂飲酒汗出當風所致,卽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是矣。或外風而合內濕,外寒而合內濕,內寒而招外濕,內熱而招外濕,此等關頭,不可不曉。又當分別風、寒、濕氣,偏多偏少,而處發表、温中、行陽、補虛。散邪之法,故治此當與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金匱》合看則備,若泛用成方,則非良工所為之事也。

烏頭湯方

麻黃 芍藥 黃耆(各三兩) 甘草(炙,三兩) 川烏(㕮咀,以蜜二升,煎取一升,卽出烏頭,五枚)

上五味,㕮咀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蜜煎中,更煎之,服七合;不知,盡服之。

諸肢節疼痛,身體尫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温温欲吐,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

寸口脈沉而弱,沉則主骨,弱則主筋,沉則為腎虛,弱則為肝虛,汗出後接觸冷水,如同寒邪傷及心臟,導致關節疼痛伴隨黃色汗液排出,故名為歷節。

寸口脈沉弱,說明肝腎之氣不足。因為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,筋骨就會痿弱鬆弛。一旦受到風寒濕邪侵襲,就會發病於筋骨關節交接處。人體汗出時,毛孔開泄,風邪更容易入侵,尤其是在水中沐浴,更容易受寒。水傷心,心主汗,汗液鬱結就容易產生濕邪,因此風邪盛則為歷節,濕邪盛則出現黃色汗液。

腎主水,與骨骼相關,所以脈沉表示病在骨骼。肝藏血,與筋絡相關,血虛則脈弱,所以病在筋絡。心主汗,汗液接觸冷水,汗液受阻,水與汗液交搏,形成濕邪,久之化熱,濕熱蒸騰,就導致歷節發病並排出黃色汗液。

酸味傷筋,筋傷則鬆弛,稱為泄;鹹味傷骨,骨傷則萎縮,稱為枯。枯泄相搏,稱為斷泄。氣血運行不暢,衛氣不能獨行,榮衛都虛弱,三焦失去調節,四肢關節皆受影響,身體消瘦。單腳腫大,排出黃色汗液,脛部冰冷。如果還伴有發熱,就是歷節病。患歷節病,關節不能屈伸,疼痛難忍,可用烏頭湯治療。

書中「斷泄」的「泄」字,應為「絕」字,這樣才能與下文相連貫,應是抄寫錯誤。

這一段詳細闡述了上一段的意思,並說明其治療方法。歷節病屬於肝腎虛弱。肝腎不足於內,筋骨失養於外,外邪才能乘虛而入導致此病。導致虛弱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飲食口味過於辛辣,日久也會導致此病。口味過酸傷肝,肝傷則筋傷,筋傷則鬆弛,稱為泄;口味過鹹傷腎,腎傷則骨傷,骨傷則萎縮,稱為枯。枯泄相搏,稱為斷絕。斷絕即氣血運行不暢,衛氣不能獨行,榮衛俱虛,三焦失去調節,四肢關節皆受影響,身體消瘦。單腳腫大,脛部冰冷,寒邪凝滯於下;黃色汗液排出,濕邪盛於內。如果還伴有發熱,則屬風邪,就是歷節病。歷節病患者,關節疼痛,不能屈伸,因此用烏頭湯治療,以通暢氣血,驅除風寒濕邪。用蜂蜜炮製烏頭,也是一種減毒的方法。

《金匱要略》指出飲食內傷,脾胃心肺肝腎皆可致病,稱為歷節。但從脈證來看,大多是因為飲酒,濕邪內阻,內熱,導致外邪入侵而發病。飲酒後汗出,遇風則邪氣入侵,氣虛是主要原因。可能是外風與內濕,外寒與內濕,內寒與外濕,內熱與外濕結合,這些情況都需要仔細辨別。還要根據風寒濕邪的輕重,決定是用發汗、溫中、溫陽、補虛等方法散邪。治療此病,應參考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才能全面了解。如果只是泛用成方,就不是好的醫生所為。

烏頭湯方

麻黃、芍藥、黃耆(各三兩)、炙甘草(三兩)、川烏頭(去皮,用蜂蜜二升煎取一升,取出烏頭,再用五枚)

以上五味,除烏頭外,其餘四味切碎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去渣,加入蜂蜜煎煮的藥汁,再煎煮,服用七合;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就全部服下。

諸肢節疼痛,身體消瘦,腳腫得像脫了皮一樣,頭暈氣短,溫溫的想吐,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