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7)
(7)
1.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
沈明宗曰:詳《金匱》欬嗽病,本於肺則一,大綱有三:一者,熱刑肺金,氣弱不振,欬而唾沫為肺痿;二者,風傷衛分,則病欬上氣喘為肺脹;三者,邪傳營血,凝而不行為肺癰。然肺脹之中,又分風、寒、表、裏,飲多、風少,風多、飲少之治。故氣喘而躁,脈浮者,為心下有水,欲作風水,當以小青龍兩解表裏,加石膏以清風熱。目如脫狀,乃風寒多而飲少,以越婢驅風,加半夏而下痰逆。風寒外束,火熱內鬱,喉中水雞聲者,射干麻黃湯,宣通表裏之邪。風熱壅逆,津液不布,化而為涎,時時唾濁,但坐不得眠者,皂莢丸以驅風鬱之涎。若欬而脈浮,邪居肺氣,以厚朴麻黃湯,俾從表解。欬而脈沉,邪入於營,將成肺癰,以澤漆而破壅結。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,是無外邪,治當麥門冬湯,清潤滋降。若見浮腫肩息,脈浮大而下利,真氣上浮下脫,則為不治。以上皆外邪兼內飲合病,微細之辨,臨證又當合《內經》五藏六府,互相傳乘之欬而辨之,則盡善矣。
白話文:
沈明宗說: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咳嗽的疾病,其根本都在肺,大致可分為三類:一是肺金受熱損傷,氣虛無力,咳嗽並咳出唾沫,稱為肺痿;二是風邪傷及衛氣,則病發咳嗽、上氣喘促,稱為肺脹;三是邪氣入侵營血,停滯不行,形成肺癰。然而,肺脹之中,又可以根據風、寒、表、裡、飲多、飲少、風多、風少等情況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所以,氣喘而煩躁,脈象浮的,是心下有水,將要發展成水腫,應當用小青龍湯治療表裡,再加石膏來清泄風熱。眼睛像要脫出來一樣的,是風寒多而水液少的,要用越婢湯驅除風寒,再加半夏來化痰止逆。風寒外束,裡邊又有熱鬱,喉嚨裡有像水雞一樣的聲音,要用射干麻黃湯宣通表裡的邪氣。風熱壅塞,津液不能布散,轉化為唾液,經常咳出濁痰,坐著也睡不著覺的,要用皂莢丸驅除風邪和鬱滯的唾液。如果咳嗽,脈象浮,邪氣停留在肺氣,要用厚朴麻黃湯讓邪氣從表解。如果咳嗽,脈象沉,邪氣已經入侵營血,將要形成肺癰,要用澤漆來破除壅塞。火邪逆上,咽喉不利,這是沒有外邪的,治療要用麥門冬湯滋陰降火。如果出現浮腫、呼吸困難,脈象浮大而且腹瀉,是真氣上浮下陷,那就沒辦法治療了。以上都是外邪與內飲互相結合的疾病,細微的辨別,臨床治療還要參考《內經》中關於五臟六腑互相影響的咳嗽病理,才能做到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