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4)

回本書目錄

(4)

1.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

師曰: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,桂枝主之。

於法六十日,當有此證;設有醫治逆者,却一月;加吐下者,則絕之。

【註】婦人經斷得平脈,無寒熱,則內外無病,其人渴不能食,乃妊娠惡阻之漸也。

故陰脈雖小弱,亦可斷為有孕。

但惡阻,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,設醫不知是孕,而治逆其法,却一月卽有此證也。

若更加吐下者,則宜絕止醫藥,聽其自愈可也。

然脈平無寒熱,用桂枝,與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,且文義斷續不純,其中必有脫簡。

【集註】徐彬曰:平脈者,不見病脈,一如平人也。

白話文:

老師說:婦女如果脈象平穩,但陰脈細弱,病人感到口渴,吃不下東西,沒有寒熱症狀,這就是懷孕的徵兆,可以用桂枝治療。按照道理,懷孕六十天就會出現這些症狀;如果誤診,用反方向的方法治療,會拖延一個月;如果再加用吐瀉藥物,就會造成流產。

陰脈小弱者,脈形小不大,軟弱無力,非細也。

諸脈既平,而獨下焦陰脈,微見不同,是中、上二焦無病,乃反見渴不能食之證,則渴非上焦之熱,不能食亦非胃家之病矣。

少陽有嘿嘿不欲食之證,今無寒熱亦無少陽表證可疑矣。

是渴乃陰火上熾,不能食乃惡心阻食,陰脈小乃胎元蝕氣,故曰:名妊娠也。

李彣曰:此節病證,卽妊娠惡阻是也。

寸為陽脈主氣,尺為陰脈主血,陰脈小弱者,血不足也,血以養胎,則液竭而渴。

又脾為坤土,厚德載物,胎氣賴以奠安,不能食者,脾氣弱也。

凡有他病而渴不能食者,脈必不平而有寒熱,今雖不能食,反得平脈,又無寒熱,故主妊娠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細小柔軟無力,並不是真的細,而是陰脈虛弱。雖然整體脈象平和,但只有下焦的陰脈略有不同,表示中焦和上焦沒有病,卻出現口渴不能進食的症狀。這說明口渴不是上焦的熱症,不能進食也不是胃的毛病。雖然有少陽經的口乾不欲飲食症狀,但現在沒有寒熱,也沒有少陽表證,可以排除。所以,口渴是因為陰火上炎,不能進食是因為惡心阻礙食慾,陰脈細小則是胎氣受損,因此稱為妊娠。李彣說,這段文字描述的病症,就是懷孕期間的惡阻。寸脈代表陽脈主氣,尺脈代表陰脈主血,陰脈細小虛弱表示血不足。血是養育胎兒的物質,血不足就會導致體液枯竭而口渴。另外,脾臟就像大地一樣,厚德載物,胎氣需要脾臟的滋養才能安穩,不能進食說明脾氣虛弱。一般來說,如果因為其他疾病而出現口渴不能進食的症狀,脈象必然不平和並伴隨寒熱。現在雖然不能進食,但脈象反而平和,也沒有寒熱,因此可以斷定是懷孕。

桂枝方(見下利中)

婦人宿有癥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為癥痼害。

妊娠六月動者,前三月經水利時,胎也。

下血者,後斷三月,衃也,所以血不足者,其癥不去故也,當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

【註】經斷有孕,名曰妊娠。

妊娠下血,則為漏下,婦人宿有癥痼之疾而育胎者,未及三月而得漏下,下血不止,胎動不安者,此為癥痼害之也;已及六月而得漏下,下血胎動不安者,此亦癥痼害之也。

然有血衃成塊者,以前三月經雖斷,血未盛,胎尚弱,未可下其癥痼也。

後三月血成衃,胎已强,故主之桂枝茯苓丸,當下其癥痼也。

白話文:

婦女如果有舊疾,停經未滿三個月,就開始陰道出血不止,而且胎兒的活動感覺在肚臍上方,這是舊疾加重所致。懷孕六個月時胎兒活動,這在懷孕前三個月月經來潮時,是正常的胎兒活動。陰道出血則是在停經後三個月,是血塊凝結而成,因此血虛無法去除舊疾,應該要治療舊疾,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療。

此示人妊娠有病當攻病之義也。

此條文義不純,其中必有闕文,姑存其理可也。

【集註】婁全善曰:凡胎動,多當臍,今動在臍上者,故知是癥也。

程林曰:此有癥病而懷胎者,雖有漏血不止,皆癥痼之為害,非胎動胎漏之證,下其癥痼,妊娠自安。

此《內經》所謂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

方氏曰:胎動胎漏皆下血,而胎動有腹痛,胎漏無腹痛。

故胎動宜行氣,胎漏宜清熱。

魏荔彤曰:胎與衃之辨,當於血未斷之前三月求之。

前三月之經水順利,則經斷必是胎。

前三月有曾經下血者,則經斷必成衃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說明懷孕期間如果有病症,應該要積極治療。

這段文字意思並不完整,其中一定有遺漏,姑且保留它合理的道理。

集註中婁全善說:一般胎動都在肚臍附近,現在胎動在肚臍上面,所以知道這是癥病。

程林說:如果有癥病而懷孕,即使有漏血不止,都是癥病的危害,不是胎動或胎漏的症狀,治療癥病,妊娠就會安穩。

這符合《內經》中所謂“有故無殞,亦無殞”的道理。

方氏說:胎動和胎漏都會有下血,但胎動伴隨腹痛,胎漏則沒有腹痛。

所以胎動應該要行氣,胎漏則應該要清熱。

魏荔彤說:胎和衃的區別,應該在血未斷的前三月觀察。

前三月經水順利,則經斷之後一定是胎。

前三月曾經有下血,則經斷之後一定是衃。

桂枝茯苓丸

桂枝 茯苓 牡丹(去心) 桃仁(去皮尖) 芍藥(各等分)

上五味,末之,煉蜜和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知,加至三丸。

婦人懷娠六七月,脈弦,發熱,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者,少腹如扇,所以然者,子藏開故也,當以附子湯温其藏。

(方未見)

【註】婦人懷娠六七月,脈弦發熱,似表證也;若其胎愈脹,腹痛惡寒,而無頭痛身痛,則非表證也。

少腹如扇狀,其惡寒如扇風之侵襲也。

所以然者,因其人陽虛子藏開,寒邪侵入,故用附子湯温子藏而逐寒,但方缺,文亦不純,必有殘缺。

白話文:

桂枝茯苓丸

方劑組成

  • 桂枝
  • 茯苓
  • 牡丹(去心)
  • 桃仁(去皮尖)
  • 芍藥(各等分)

製法

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混合製成丸子,大小如兔屎,每日飯前服用一丸,若無效可加至三丸。

適用症狀

婦人懷孕六七個月時,脈搏弦數,發熱,胎兒愈發腫脹,腹痛怕冷,小腹如扇子般鼓起,這是因為子宮虛寒,導致寒邪入侵所致。

方義

此症狀看似表證,但因無頭痛身痛,實則非表證。小腹如扇狀鼓起,是因為寒邪如同扇風般侵襲。

病因是患者陽虛,子宮虛寒,寒邪入侵。因此需以附子湯溫暖子宮,驅逐寒邪。

說明

方劑缺失,文字也不完整,疑似有遺漏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胎脹腹痛,亦令人發熱惡寒。

少腹如扇者,陰寒勝也。

妊娠陰陽調和,則胎氣安,今陽虛陰盛,不能約束胞胎,故子藏為之開也。

附子湯用以温經。

李彣曰:按子藏卽子宮也。

臍下三寸為關元,關元左二寸為胞門,右二寸為子戶,命門為女子系胞之處,非謂命門卽子藏也。

蓋命門是穴名,在腰後兩腎中,附脊骨之第十四椎之兩旁。

今經文明說少腹如扇者,子藏開,則子藏在少腹明矣。

豈有在少腹者,而反謂其在脊後者乎?此誤也。

尤怡曰:脈弦發熱,有似表證,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,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,甚至少腹陣陣作冷,若或扇之者,其所以然者,子藏開不能闔,而風冷之氣乘之也。

白話文:

懷孕期間,肚子脹痛,也可能導致發燒、畏寒。如果下腹部像扇子一樣冷,表示陰寒過盛。懷孕時,陰陽應該調和,這樣胎氣才會安定。現在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無法約束胎兒,所以子宮才會張開。附子湯用來溫暖經絡。子宮就是指子宮。肚臍下三寸是關元穴,關元穴左邊兩寸是胞門穴,右邊兩寸是子戶穴,命門穴是女子系胞胎的地方,但命門穴並不是指子宮。命門穴是一個穴位,位於腰後兩腎之間,靠近脊椎第十四節椎骨兩側。經文明確指出,下腹部像扇子一樣冷,表示子宮張開,因此子宮位於下腹部是明確的。怎麼可能子宮位於下腹部,卻又說它在脊椎後面呢?這顯然是錯誤的。脈象弦緊,發燒,看起來像是表證,但身體不痛反而肚子痛,背部不畏寒反而肚子畏寒,甚至下腹部陣陣發冷,就像扇子一樣冷,這是因為子宮張開無法合攏,風寒之氣乘虛而入的緣故。

夫藏開風入,其陰內勝,則其脈弦為陰氣,而發熱且為格陽矣。

胎脹者,熱則消,寒則脹也。

附子湯方未見,然温裏散寒之意概可推矣。

師曰: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產後,因續下血都不絕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

【註】五六月墮胎者,謂之半產。

婦人有漏下、下血之疾,至五六月墮胎而下血不絕者,此癥痼之害也。

若無癥痼下血,惟腹中痛者,則為胞阻。

胞阻者,胞中氣血不和,而阻其化育也,故用芎歸膠艾湯温和其血,血和而胎育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漏下者,妊娠經來,脈經以陽不足謂之激經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藏風內入,陰氣內盛,脈象就會弦緊,這是陰氣盛,而發熱就代表陽氣被格拒。

胎兒脹大的原因,發熱則會消退,寒冷則會脹大。

附子湯的方劑雖然沒看到,但它溫暖裏頭,散寒的用意,大概可以推測出來。

老師說:婦女有陰道出血的,有產後血一直流不停的,有懷孕期間出血的,假如懷孕期間肚子痛,是胎兒受阻,膠艾湯可以治療。

(註解)五月或六月墮胎的,叫做半產。

婦女有陰道出血、下血的病,到五月或六月墮胎,血流不停,這是病情嚴重而難以治癒的。

如果沒有嚴重疾病而只是下血,只有肚子痛的,就是胎兒受阻。

胎兒受阻是指胎兒體內氣血不和,阻礙胎兒的生長發育,因此使用芎歸膠艾湯溫和血液,血液調和了,胎兒就會生長。

(集注)程林說:漏下是指懷孕期間來月經,脈象以陽氣不足叫做激經。

半產者,以四五月墮胎,墮胎必傷其血海,血因續下不絕也,若妊娠下血腹中痛,為胞阻,則用膠艾湯以治。

尤怡曰:婦人經水淋瀝,及胎產前後下血不止者,皆衝任脈虛,而陰氣不能守也,是惟膠艾湯能補而固之。

芎歸膠艾湯方

芎藭 阿膠 甘草(各二兩) 艾葉 當歸(各三兩) 芍藥(四兩) 乾地黃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清酒三升,合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,令消盡,温服一升,日三服,不瘥更作。

婦人懷娠,腹中㽲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。

【按】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,未詳其義,必是脫簡,不釋。

當歸芍藥散方

白話文:

婦女在四、五月間流產,會傷及血海,導致出血不止。若懷孕期間出血腹痛,是胎盤受阻,可用膠艾湯治療。尤怡說,婦女經血不止、產後出血不止,都是衝任脈虛弱,陰氣不足所致,膠艾湯能補益固護。膠艾湯的藥方如下:芎藭、阿膠、甘草各二兩,艾葉、當歸各三兩,芍藥四兩,乾地黃適量。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五升、清酒三升,一起煮沸至三升,去渣,加入阿膠,煮至溶解,溫服一升,每天三次,未癒則再煎服。婦女懷孕期間腹部疼痛,可用當歸芍藥散治療。

當歸(三兩) 芍藥(一斤) 茯苓(四兩) 白朮(四兩) 澤瀉(半斤) 芎藭(半斤)

上六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二服。

妊娠,嘔吐不止,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。

【註】妊娠嘔吐謂之惡阻。

惡阻者,謂胃中素有寒飲,惡阻其胎而妨飲食也。

主之以乾薑去寒,半夏止嘔;惡阻之人,日日嘔吐,必傷胃氣,故又佐人參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寒在胃脘,則令嘔吐不止,故用乾薑散寒,半夏、生薑止嘔,人參和胃。

半夏、乾薑能下胎。

婁全善云:余治娠阻病,累用半夏,未嘗動胎,亦有故無殞之義,臨病之工,何必拘泥。

白話文:

當歸三兩、芍藥一斤、茯苓四兩、白朮四兩、澤瀉半斤、芎藭半斤,將以上六味藥材搗成粉末,每次取一平勺,用酒調和,一天服用兩次。

懷孕期間嘔吐不止,可以用乾薑、人參、半夏製成的丸藥來治療。

懷孕期間嘔吐稱為惡阻,是因為胃中原本就有寒氣,阻礙了胎兒的生長,導致孕婦無法正常飲食。

用乾薑去除寒氣,半夏止嘔,因為孕婦每天嘔吐會傷胃氣,所以再佐以人參。

程林說:胃脘有寒氣就會導致嘔吐不止,因此用乾薑散寒,半夏、生薑止嘔,人參和胃。

半夏、乾薑可以幫助胎兒順利出生。

婁全善說:我治療妊娠嘔吐的經驗中,多次使用半夏,從未造成胎兒流產,也有很多案例證明半夏不會造成胎兒流產,臨床上遇到病症,不要過於拘泥。

尤怡曰:此益虛温胃之法,為妊娠中虛而有寒者設也。

夫陽明之脈,順而下行者也。

有寒則逆,有熱亦逆,逆則飲必從之,而妊娠之體,精凝血聚,每多蘊而成熱者矣。

按《外臺》方:青竹茹、橘皮、半夏各五兩,生薑、茯苓各四兩,麥冬、人參各三兩,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,可補仲景之未備也。

乾薑人參半夏丸方

乾薑 人參(各一兩) 半夏(二兩)

上三味,末之,以生薑汁糊為丸,如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

妊娠,小便難,飲食如故,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。

【按】方證不合,必有脫簡,不釋。

白話文:

尤怡認為,這個方子是用来滋补虚弱、溫暖胃部的,适用于怀孕期间虚寒的孕妇。

阳明经脉本该顺畅下降,但如果有寒气或热气都会导致逆流,逆流就会伴随饮邪,而孕妇体内精血凝结,很容易蕴积热气。

根据《外台秘要》记载,用青竹茹、橘皮、半夏各五两,生薑、茯苓各四两,麥冬、人參各三两,可以治疗胃热气逆、呕吐,算是补充了仲景方剂的不足。

乾薑人參半夏丸方:用乾薑、人參各一两,半夏二两,研磨成粉,用生薑汁糊制成丸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十丸,每天服三次。

怀孕期间,小便困难,但饮食正常,可以服用当归贝母苦參丸治疗。

这里方证不符,可能存在脱漏,暂且不解释。

當歸貝母苦參丸方

當歸 貝母 苦參(各四兩)

上三味,末之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,飲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

妊娠,有水氣,身重,小便不利,灑淅惡寒,起卽頭眩,葵子茯苓散主之。

【註】妊娠外有水氣則浮腫,灑淅惡寒,水盛貯於肌膚,故身重;內有水氣,則小便不利,水盛阻遏陽氣上升,故起卽頭眩也。

用葵子茯苓者,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。

葵子茯苓散方

葵子(一升) 茯苓(三兩)

上二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利則愈。

婦人妊娠宜常服,當歸散主之。

【註】妊娠無病不須服藥,若其人瘦而有熱,恐耗血傷胎,宜常服此以安之。

白話文:

當歸貝母苦參丸主要用於妊娠期間水腫、身體沉重、小便不順暢、怕冷發抖、起身頭暈的症狀。方劑由當歸、貝母、苦參等藥材組成,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丸劑,每次服用三至十丸。若婦女懷孕期間無病,則不需要服用藥物,但若瘦弱且有熱症,需服用葵子茯苓散,以滋陰安胎。葵子茯苓散由葵子、茯苓等藥材組成,研磨成粉末服用,可以通竅利水,緩解水腫和利尿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妊娠最慮熱傷,故於芎、歸、芍藥養血之中,用黃芩清熱,佐白朮和胃也。

震亨稱黃芩、白朮為安胎聖藥,夫芩、朮非能安胎者也,去其濕熱,其胎自安耳!

當歸散方

當歸 黃芩 芍藥 芎藭(各一斤) 白朮(半斤)

上五味,杵為散,酒飲服方寸匕,日再服,妊娠常服卽易產,胎無苦疾,產後百病悉主之。

妊娠養胎,白朮散主之。

【註】妊娠婦人,肥白有寒,恐其傷胎,宜常服此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妊娠傷胎,有因熱者,亦有因寒者,隨人藏氣之陰陽而各異也。

當歸散正治熱之劑。

白話文:

當歸散方解說:

【集註】 尤怡說:懷孕最怕熱傷胎,所以用芎、歸、芍藥養血,同時加入黃芩清熱,輔以白朮和胃。

震亨說: 黃芩、白朮是安胎聖藥,但它們並非直接安胎,而是通過去除濕熱,讓胎兒自然安穩。

當歸散方:

  • 當歸、黃芩、芍藥、芎藭(各一斤)
  • 白朮(半斤)

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服,每次服用一匙,每天服用兩次。懷孕期間經常服用此方,可以更容易順產,胎兒不會有疾病,產後百病也能得到調理。

妊娠養胎,白朮散主之。

【註】 懷孕的婦女,如果體型肥胖且膚色白皙,容易有寒氣,擔心寒氣傷胎,可以經常服用白朮散。

【集註】 尤怡說:懷孕傷胎,有因熱傷胎的,也有因寒傷胎的,根據個人體質的陰陽寒熱而有所不同。

當歸散正是針對熱傷胎的藥方。

白朮散君白朮和胃,臣川芎調血,使蜀椒去寒,佐牡蠣安胎也,則正治寒之劑也。

仲景並列於此,其所以昭示後人者深矣。

白朮散方

白朮 芎藭 蜀椒(去汗,三分) 牡蠣

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一錢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

但苦痛,加芍藥;心下毒痛,倍加芎藭;心煩吐痛,不能食飲,加細辛一兩,半夏大者二十枚,服之後,更以醋漿水服之。

若嘔,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,小麥汁服之。

以後渴者,大麥粥服之,病雖愈,服之勿置。

婦人傷胎,懷身腹滿,不得小便,從腰以下重,如有水氣狀,懷身七月,太陰當養不養,此心氣實,當刺瀉勞宮及關元,小便微利則愈。

【按】文義未詳,此穴刺之落胎,必是錯簡,不釋。

白話文:

白朮散中,白朮負責健脾和胃,川芎則調和血液,蜀椒驅寒,牡蠣安胎,整體功效是針對寒症而設。張仲景將白朮散列於此,意圖深遠,值得後人學習。

白朮散的組成包括白朮、川芎、蜀椒(去汗,三分)、牡蠣。將四味藥材研磨成散劑,用酒送服,每次一錢匕,每日三服,夜間一服。

若患者感到疼痛,可加入芍藥;心下有毒痛,則增加川芎用量;心煩吐痛,無法進食飲水,則添加細辛一兩、半夏大者二十枚,服完後再用醋漿水送服。

如果嘔吐,用醋漿水送服仍不見效,就用小麥汁送服。

之後若感到口渴,則用大麥粥送服。即使病症痊癒,也要繼續服用白朮散。

對於孕婦傷胎,懷孕腹部脹滿,無法排尿,腰部以下沉重,有水腫現象,懷孕七個月時,太陰經應該滋養卻未滋養,這是心氣實證,應該用針刺勞宮穴和關元穴,排尿順暢則病癒。

【按】文義不明確,此處穴位刺法容易造成流產,應該是錯誤記載,不予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