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3)

回本書目錄

(3)

1.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

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,為諸經水斷絕,至有厯年,血寒積結胞門。

寒傷經絡,凝堅在上,嘔吐涎唾,久成肺癰,形體損分。

在中盤結,繞臍寒疝;或兩脇疼痛,與藏相連;或結熱中,痛在關元,脈數無瘡,肌若魚鱗。

時著男子,非止女身。

在下來多,經候不勻,令陰掣痛,少腹惡寒;或引腰脊,下根氣街,氣衝急痛,膝脛疼煩,奄忽眩冒,狀如厥癲;或有憂慘,悲傷多嗔。

此皆帶下,非有鬼神。

久則羸瘦,脈虛多寒。

三十六病,千變萬端,審脈陰陽,虛實緊弦,行其鍼藥,治危得安。

白話文:

婦人之病,因虛、積冷、結氣,為諸經水斷絕,至有歷年,血寒積結胞門。

婦女疾病,往往源於身體虛弱、積聚寒氣、氣血凝結,導致全身經絡的水液循環阻塞,甚至持續多年,寒凝血瘀,阻塞子宮門戶。

寒傷經絡,凝堅在上,嘔吐涎唾,久成肺癰,形體損分。

寒邪傷及經絡,寒氣凝結在上焦,導致嘔吐涎沫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肺癰,身體日漸消瘦。

在中盤結,繞臍寒疝;或兩脇疼痛,與藏相連;或結熱中,痛在關元,脈數無瘡,肌若魚鱗。

寒氣在中焦盤結,繞著肚臍,形成寒疝;或者兩側脅肋疼痛,與臟腑相連;也有可能熱結在中焦,疼痛位於關元穴,脈搏頻數,沒有瘡瘍,皮膚像魚鱗般。

時著男子,非止女身。

這類疾病不僅僅發生在女性身上,男性也可能罹患。

在下來多,經候不勻,令陰掣痛,少腹惡寒;或引腰脊,下根氣街,氣衝急痛,膝脛疼煩,奄忽眩冒,狀如厥癲;或有憂慘,悲傷多嗔。

疾病發展到下焦,經期不規律,陰部抽痛,小腹怕冷;或者牽連到腰脊,下肢氣血流通不暢,氣衝穴疼痛,膝蓋和小腿酸痛,頭昏眼花,像是昏厥癲狂;甚至出現憂鬱、悲傷、易怒等情緒變化。

此皆帶下,非有鬼神。

這些症狀都屬於帶下病,並非鬼神作祟。

久則羸瘦,脈虛多寒。

久病不愈,就會導致身體消瘦,脈搏虛弱,手腳冰冷。

三十六病,千變萬端,審脈陰陽,虛實緊弦,行其鍼藥,治危得安。

三十六種疾病,症狀千變萬化,需要仔細辨別脈象的陰陽、虛實、緊緩等變化,運用針灸和藥物治療,才能化險為夷,恢復健康。

其雖同病,脈各異源,子當辨記,勿謂不然。

【按】此條為婦人雜病提綱,當冠篇首,以揭病情,在下來多之「來」字,當是「未」字。

本條皆經水斷絕之病,若系來多,則與上文不合,與下文經候不勻亦不合。

又本條內有「此皆帶下」一句,當在「非有鬼神」之下,文義相屬,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此條為婦女諸病綱領,其病之所以異於男子者,以其有月經也。

其月經致病之根源,則多因虛損、積冷、結氣也。

三者一有所感,皆能使經水斷絕。

至有厯年寒積胞門,以致血凝氣結而不行者。

白話文:

虽然是相同的病症,但脉象却源于不同,你应该仔细辨别,不要误以为一样。

这条是关于妇女杂病的总纲,应该放在篇章开头,用来揭示病情。后面多次出现的“來”字,应该是“未”字。

这条内容都是关于经水断绝的病症,如果“來”字是“來多”,那么就与上文不符,也与下文经候不匀不符。

此外,这条内容中“此皆帶下”一句,应该放在“非有鬼神”之下,两者意思相近,应该是抄写错误。

这条是妇女各种疾病的纲领,她们的病症之所以与男子不同,是因为她们有月经。

月经致病的根源,大多是由于虚损、积冷、结气。

这三者只要有一点受到影响,都能导致经水断绝。

甚至有些患者因为多年寒气积聚在胞门,导致血凝气结而无法流通。

先哲云:女子以經調為無病,若經不調,則變病百出矣。

以下皆言三者阻經之變病。

其變病之不同,各因其人之藏府、經絡、寒熱、虛實之異也。

如寒外傷經絡,其人上焦素寒,則凝堅在上,故上焦胸肺受病也。

形寒傷肺,則氣滯阻飲,故嘔吐涎唾也。

若其人上焦素熱,寒同其化,久則成熱,熱傷其肺,故成肺癰,而形體損瘦也。

若其人中焦素寒,則在中盤結,故繞臍疝痛也,或兩脇疼痛,是中焦之部,連及肝藏故也。

或其人中焦素熱,則不病寒疝,而病結熱於中矣。

中熱故不能為寒疝,而繞臍之痛,仍在關元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賢人說:女子以經期調順為無病,如果經期不調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

以下都講述三種阻礙經期的病變。

這些病變的不同,各自是因為個人臟腑、經絡、寒熱、虛實的不同而造成的。

比如,寒邪外傷經絡,此人上焦本來就虛寒,寒邪就會凝結在上焦,所以上焦的胸肺就會生病。

寒冷侵襲肺臟,就會導致氣機阻滯,水液停積,所以會嘔吐涎液。

如果此人上焦本來就熱,寒邪與其相合,時間久了就會化為熱邪,熱邪傷及肺臟,就會形成肺癰,導致形體消瘦。

如果此人中焦本來就虛寒,寒邪就會在中焦盤結,所以會出現繞臍疝痛,或者兩脇疼痛,這是因為中焦部位與肝臟相連的緣故。

或者此人中焦本來就熱,就不會得寒疝,而會得熱結於中的病。

中焦熱盛,所以不會得寒疝,但繞臍疼痛,仍然會發生在關元穴附近。

其人脈數當生瘡,若無瘡,則熱必灼陰,皮膚失潤,故肌粗若魚鱗也。

然此嘔吐涎唾,寒疝疼痛,肌若魚鱗等病,亦時著男子,非止女子病也。

在下未多,謂經候不勻,而血不多下也。

邪侵胞中,乃下焦之部,故病陰中掣痛,少腹惡寒也,或痛引腰脊,下根氣街急痛,腰膝疼煩,皆胞中衝任為病所必然也。

或痛極奄忽眩冒,狀如厥癲,亦痛甚之常狀也。

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,而見此眩冒厥巔之證,實非有鬼神也。

凡此胞中衝任血病,皆能病帶,故諺曰:十女九帶也。

然帶下病久,津液必傷,形必羸瘦,診其脈虛,審其多寒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脈象顯示會生瘡,但卻沒有生瘡,就表示體內熱氣過盛,灼傷陰分,導致皮膚失去滋潤,變得粗糙,像魚鱗一樣。

然而,這些症狀,例如嘔吐涎唾、寒疝疼痛、肌膚像魚鱗等,也可能發生在男性身上,並非只限於女性。

下焦血氣不足,可能是經期不規律,導致月經量減少。

邪氣入侵胞宮,也就是下焦部位,因此會導致陰部疼痛、小腹畏寒,甚至痛到腰部、脊柱,下肢氣血流通不暢,腰膝痠痛難耐,這些都是胞宮和衝任脈受損的典型症狀。

如果疼痛劇烈,突然頭昏眼花,神志不清,像中風或癲癇一樣,也是疼痛過度引起的正常反應。

如果患者經常感到憂愁、悲傷、憤怒,出現頭昏眼花、神志不清的症狀,並不是被鬼神附身,而是身體疾病導致。

胞宮、衝任脈和血氣有關,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帶下病,所以民間有句俗話說:「十個女人九個帶下」。

但是,帶下病長期不治,會損傷津液,導致身體虛弱消瘦,脈象虛弱,體寒。

豈止病此三十六病,而千變萬端矣。

雖千變萬端,然必審脈陰陽虛實緊弦,與病參究,行其鍼藥,治危得安也。

其有病雖同而脈不同者,則當詳加審辨,故曰:子當辨記,勿謂不然也。

婦人咽中如有炙臠,半夏厚朴湯主之。

【註】咽中如有炙臠,謂咽中有痰涎,如同炙肉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者,卽今之梅核氣病也。

此病得於七情鬱氣,凝涎而生。

故用半夏、厚朴、生薑,辛以散結,苦以降逆,茯苓佐半夏,以利飲行涎,紫蘇芳香,以宣通鬱氣,俾氣舒涎去,病自愈矣。

此證男子亦有,不獨婦人也。

白話文:

不只是這三十六種病,還有許多千變萬化的病症。

即使千變萬化,但一定要仔細診斷脈象的陰陽虛實緊弦,並與病症互相參照,然後施以針藥,才能治癒危症,讓病人恢復健康。

有些病症雖然相同,但脈象卻不同,就要更加詳細審慎地辨別。所以說:你應該仔細辨記,不要認為這是不重要的。

婦女咽喉中好像有炙肉卡住,用半夏厚朴湯治療。

這種病是因為七情鬱結,痰涎凝聚而生。

因此使用半夏、厚朴、生薑,辛味可以散結,苦味可以降逆,茯苓輔助半夏,可以利尿行痰,紫蘇芳香,可以宣通鬱結的氣,讓氣順暢,痰液排出,病自然會痊癒。

這種病症男人也會得,不只是婦女才會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凝痰結氣,阻塞咽嗌之間,《千金》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者是也。

半夏厚朴湯方

半夏(一升) 厚朴(三兩) 茯苓(四兩) 生薑(五兩) 干蘇葉(二兩)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温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
婦人藏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

【按】甘草小麥大棗湯,方義未詳,必是譌錯。

【註】藏,心藏也,心靜則神藏。

若為七情所傷,則心不得靜,而神躁擾不寧也。

故喜悲傷欲哭,是神不能主情也。

象如神靈所憑,是心不能神明也,卽今之失志癲狂病也。

白話文:

尤怡說:痰液凝結,氣體阻塞,卡在咽喉之間,這就是《千金方》中所說的「咽中黏黏,好像有炙肉,吞不下,吐不出」的情況。

半夏厚朴湯的藥方:

半夏(一升)、厚朴(三兩)、茯苓(四兩)、生薑(五兩)、乾蘇葉(二兩)

以上五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到四升,分溫四服,一天服三次,晚上服一次。

婦女如果心神煩躁,喜歡悲傷想哭,表現得像神靈附體一樣,經常打哈欠,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來治療。

註解:藏,指的是心藏神,心靜才能神藏。

如果受到七情所傷,心就無法安靜,神就會煩躁不安。

所以喜歡悲傷想哭,是因為神無法控制情緒。

表現得像神靈附體一樣,是心神不清明,也就是現在的失志癲狂病。

數欠伸,喝欠也,喝欠頓悶,肝之病也,母能令子實,故證及也。

甘草小麥大棗湯方

甘草(三兩) 小麥(一升) 大棗(十枚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亦補脾氣。

婦人吐涎沫,醫反下之,心下卽痞,當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龍湯主之。

涎沫止,乃治痞,瀉心湯主之。

【註】吐涎沫,形寒飲冷也,不温散而反下之,則寒飲虛結成痞硬也。

當先治其吐涎沫,以小青龍湯治外寒內飲,俟涎沫止,以半夏瀉心湯,乃治痞也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吐涎沫,上焦有寒飲也,不與温散而反下之,則寒內入而成痞。

白話文:

經常打呵欠,是肝臟有病的表現。母親能影響孩子,所以孩子也會出現相關症狀。

甘草小麥大棗湯的配方:

甘草三兩、小麥一升、大棗十枚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用六升水煮成三升,溫熱分三次服用,可以補脾氣。

如果婦女出現吐口水的情況,醫生卻用瀉藥治療,就會導致心下痞硬。應該先治療吐口水,可以用小青龍湯。

等到口水止住後,再治療痞硬,可以用瀉心湯。

吐口水是身體有寒飲的症狀,不溫散寒而用瀉藥,就會使寒飲積聚形成痞硬。

應該先用小青龍湯治療外寒內飲,等到口水止住後,再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痞硬。

吐口水是上焦有寒飲,如果不溫散而用瀉藥,寒飲就會進入內部形成痞硬。

然雖痞而猶吐涎沫,是寒飲未已,不可治痞,當先治飲,而後治痞,亦如傷寒例,表解乃可攻痞也。

小青龍湯方(見肺癰中)

瀉心湯方(見驚悸中)

問曰:婦人年五十,所病下利,數十日不止,暮卽發熱,少腹裏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師曰:此病屬帶下。

何以故?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

何以知之?其證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

當以温經湯主之。

【按】所病下利之「利」字,當是「血」字,文義相屬,必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婦人年已五十,衝任皆虛,天癸當竭,地道不通矣。

白話文:

虽然病人腹胀,但仍能吐出涎沫,说明寒饮未除,不可直接治疗腹胀,应该先治寒饮,然后再治腹胀。这就像治疗伤寒一样,必须先解表,才能攻治寒邪。

小青龙汤方(见肺痈中)

泻心汤方(见惊悸中)

问:一位五十岁的妇女,患下利病,持续数十日不愈,傍晚便发热,少腹里急,腹胀,手掌烦热,口唇干燥,这是怎么回事?师曰:此病属于带下。

为何如此?因为曾经有过半产,瘀血滞留在少腹未除。

如何得知?因为她的症状是口唇干燥,所以才能判断。

应该用温经汤治疗。

【按】“下利”中的“利”字,应该是“血”字,文义相属,一定是传写错误。

【註】妇女年已五十,冲任二脉皆虚,天癸将绝,经脉不通畅了。

今下血數十日不止,宿瘀下也。

五心煩熱,陰血虛也;唇口乾燥,任衝血傷,不上榮也;少腹急滿,胞中有寒,瘀不行也。

此皆曾經半產崩中,新血難生,瘀血未盡,風寒客於胞中,為帶下,為崩中,為經水愆期,為胞寒不孕。

均用温經湯主之者,以此方生新去瘀,暖子宮補衝任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婦人年五十,則已過七七之期,任脈虛,太衝脈衰,天癸竭,地道不通時也。

所病下利,據本文帶下觀之,當是崩淋下血之病。

蓋血屬陰,陰虛故發熱,暮亦屬陰也。

任主胞胎,衝為血海,二脈皆起於胞宮,而出於會陰,正當少腹部分,衝脈俠臍上行,故衝任脈虛,則少腹裏急,有乾血亦令腹滿。

白話文:

現在出血已經好幾十天了,停不下來,是舊血積聚造成的。

患者五心煩熱,是陰血虧虛;嘴唇和嘴巴乾燥,是任脈和衝脈血虛,無法上輸滋養;下腹部脹滿,是子宮內有寒氣,瘀血無法排出。

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曾經經歷過流產或月經量過多,新血難以生成,舊血尚未排乾淨,風寒入侵子宮,導致白帶異常、月經量過多、月經週期不規律,甚至不孕。

治療這些病症都需要用溫經湯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清除瘀血,溫暖子宮,補益衝任二脈。

女性到了五十歲,就過了七七之期,任脈虛弱,太衝脈衰退,天癸精氣耗竭,氣血流通不暢。

出現的腹瀉,根據文中白帶的描述來看,應該是崩漏下血的病症。

因為血液屬陰,陰虛就會發熱,傍晚也屬陰。

任脈主管子宮,衝脈是血海,兩條經脈都起源於子宮,從會陰處穿出,正好在小腹部位,衝脈沿著臍上行,所以衝任二脈虛弱就會導致小腹裏急、有乾血也會導致腹脹。

《內經》云: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是也。

手背為陽,掌心為陰,乃手三陰過脈之處,陰虛,故掌中煩熱也。

陽明脈俠口環唇,與衝脈會於氣街,皆屬於帶脈。

《難經》云:血主濡之。

以衝脈血阻不行,則陽明津液衰少,不能濡潤,故唇口乾燥。

斷以病屬帶下,以曾經半產,少腹瘀血不去,則津液不布,新血不生,此則唇口乾燥之所由生也。

温經湯方

吳茱萸(三兩) 當歸 芎藭 芍藥(各二兩) 人參 桂枝 牡丹皮 阿膠 生薑(各二兩) 甘草(二兩) 半夏(半升) 麥門冬(去心,一升)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提到,任脈出問題時,會表現為女性的帶下、癥塊聚集等症狀。

手背代表陽,掌心代表陰,這是因為手三陰的脈絡經過這裡,若陰虛,則手掌會感到煩熱。

陽明脈沿著嘴邊環繞嘴脣,與衝脈在氣街匯合,都與帶脈有關連。

《難經》說,血負責滋潤身體。

由於衝脈中的血液阻塞無法流通,導致陽明脈的津液減少,無法充分滋潤,因此嘴脣和嘴巴會變得乾燥。

根據診斷,這類症狀歸屬於帶下問題,可能是因為曾經有過小產,導致腹部積聚了瘀血,使得津液分佈不均勻,新生成的血液也無法正常生成,這些都是導致嘴脣和嘴巴乾燥的原因。

溫經湯配方:

  • 吳茱萸(三兩)
  • 當歸(二兩)
  • 芎藭(二兩)
  • 芍藥(二兩)
  • 人參(二兩)
  • 桂枝(二兩)
  • 牡丹皮(二兩)
  • 阿膠(二兩)
  • 生薑(二兩)
  • 甘草(二兩)
  • 半夏(半升)
  • 麥門冬(去心,一升)

上十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亦主婦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,兼取崩中去血,或月水來過多,及至期不來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《內經》云:血氣虛者,喜温而惡寒,寒則凝濇不流,温則消而去之。

此湯名温經,以瘀血得温卽行也。

方內皆補養氣血之藥,未嘗以逐瘀為事,而瘀血自去者,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。

故婦人崩淋不孕,月事不調者,並主之。

帶下經水不利,少腹滿痛,經一月再見者,土瓜根散主之。

【按】「再」字當是「不」字,若是「再」字,一月兩來,與上文不利不合,是傳寫之譌。

白話文:

將上列十二味藥材,用一斗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婦女小腹寒冷、久不懷孕,以及伴隨子宮出血、月經量過多或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
李彣說:《內經》中提到:血氣虛弱的人,喜歡溫暖,厭惡寒冷,寒冷會使血氣凝滯不流動,溫暖則能使血氣消散而去。

此湯名為「溫經湯」,因為瘀血遇到溫暖就會流動。

方中所有藥材都是滋補氣血的,並未刻意使用祛瘀的藥物,但瘀血卻能自行消失,這就是「養正邪自消」的道理。

因此,此方可用於治療婦女崩漏、淋漓不孕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
對於帶下、經水不利、小腹脹痛、一個月才來一次月經的婦女,可以用土瓜根散來治療。

「再」字應該是「不」字,如果是「再」字,一個月來兩次,與上文「不利」不符,應該是抄寫錯誤。

【註】此亦前條在下未多,經候不勻之證。

帶下,胞中病也。

胞中有宿瘀,從氣分或寒化,則為白帶;從血分或熱化,則為赤帶;從氣血寒熱錯雜之化,則為雜色之帶也。

若兼經水不利,少腹滿痛,乃有瘀血故也。

其經至期不見,主以土瓜根散者,土瓜能逐瘀血,䗪蟲能開血閉,桂枝合芍藥舒陽益陰,通和營氣,則瘀去血和,經調帶止矣。

土瓜根散方

土瓜根 芍藥 桂枝 䗪蟲(各三分)

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;寒虛相搏,此名曰革。

白話文:

【註】這段內容是關於前一章中提到的,經血週期不穩定的症狀。

帶下,指的是婦女生殖系統中的疾病。

如果在生殖系統中存有舊的瘀血,它可能會從氣體循環或者寒涼轉化,形成白色帶下;如果從血液循環或者熱度轉化,則會形成紅色帶下;當氣血寒熱混雜轉化時,則會形成各種顏色的帶下。

如果有兼顧經血排出不順暢,小腹飽脹疼痛的情況,這通常是因為有瘀血造成的。

如果在預定的時間內沒有看到來經,使用土瓜根散可以治療,土瓜能夠清除瘀血,地鱉蟲能夠打開血塊阻塞,桂枝與芍藥能夠調和陽氣與陰氣,通暢身體氣血,這樣瘀血清除後血氣和諧,經血調理,帶下自然停止。

土瓜根散配方如下:

土瓜根、芍藥、桂枝、地鱉蟲(各三分)

以上四種材料研磨成粉末,用酒服用,每次一小撮,每日三次。

寸口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;寒虛相搏,此名曰革。

婦人則半產漏下,旋覆花湯主之。

【按】此條詳在《傷寒論·辨脈法篇》,錯簡在此。

「旋覆花湯主之」一句,亦必是錯簡。

半產漏下,則氣已下陷,焉有再用旋覆下氣之理。

旋覆花湯方

旋覆花(三兩) 蔥(十四莖) 新絳(少許)

上三味,以水三各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
婦人陷經漏下,黑不解,膠薑湯主之。

【註】陷經者,謂經血下陷,卽今之漏下崩中病也。

黑不解不成文,膠薑湯方亦缺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陷經漏下,謂經脈下陷,而血漏下不止,乃氣不攝血也。

白話文:

婦女若出現半產漏下的情況,可以服用旋覆花湯治療。

不過這條記載可能出現在錯誤的地方,因為旋覆花湯通常用於下氣,而半產漏下代表氣已經下陷,再用旋覆花湯反而不合適。

旋覆花湯的配方如下:旋覆花三兩、蔥十四莖、新絳少許,用水三升煮成一升,一次喝完。

婦女如果出現經血下陷導致的漏下崩中,並且顏色黑且凝固,可以使用膠薑湯治療。

不過「黑不解」這句話可能也有錯誤,膠薑湯的配方也缺失了。

李彣解釋說,陷經漏下是指經脈下陷,血不斷漏下,這是因為氣無法攝住血的緣故。

黑不解者,瘀血不去,則新血不生,榮氣腐敗也。

然氣血喜温惡寒,用膠薑湯温養氣血,則氣盛血充,推陳致新,而經自調矣。

【按】此條文義,必有缺誤,姑採此註,以見大意。

婦人少腹滿如敦狀,小便微難而不渴,生後者,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,大黃甘遂湯主之。

【註】敦,大也。

少腹,胞之室也。

胞為血海,有滿大之狀,是血蓄也。

若小便微難而不渴者,水亦蓄也。

此病若在生育之後,則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。

主之大黃甘遂湯,是水血並攻之法也。

大黃甘遂湯方

白話文:

血瘀阻塞不通,就會阻礙新血生成,導致氣血腐敗。

然而氣血喜歡溫暖,害怕寒冷,用膠薑湯溫養氣血,就能使氣血充盈,新陳代謝,經脈自然恢復正常。

婦人下腹飽滿如鼓,小便略微困難但不口渴,尤其產後出現這種情況,說明水液和血都積聚在血室。用大黃甘遂湯治療。

下腹是子宮所在之處,子宮如同血海,飽滿如鼓,說明血瘀積聚。

若小便略微困難但不口渴,說明水液也積聚了。

這種病症若發生在生產之後,就是水液和血都積聚在血室。

用大黃甘遂湯治療,是攻散水液和血瘀的方法。

大黃甘遂湯方:......

大黃(四兩) 甘遂(二兩) 阿膠(二兩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,其血當下。

婦人中風七八日,續來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

【註】詳見《傷寒論·少陽篇》內,不復釋。
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了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者,此為熱入血室,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必自愈。

【註】詳見《傷寒論·少陽篇》內,不復釋。

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,脈遲,身涼和,胸脇滿,如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

白話文:

大黃四兩、甘遂二兩、阿膠二兩,用水三升煮成一升,一次喝下,血就會流出來。

婦女中風七、八天,之後出現寒熱交替,發作有規律,月經剛好停止,這是熱邪入侵血室,導致血液凝滯,因此像瘧疾一樣發作,有規律性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婦女傷寒發熱,月經正好來,白天神志清醒,晚上卻胡言亂語,像是看到鬼一樣,這是熱邪入侵血室,治療時要避免傷及胃氣和上焦,這樣就能自然痊癒。

婦女中風,發熱怕冷,月經剛好來,七、八天後熱退,脈搏遲緩,身體涼爽舒適,胸脇滿悶,像是有結塊一樣,還胡言亂語,這是熱邪入侵血室,應該刺期門穴,根據病情調節出血量。

【註】詳見《傷寒論·少陽篇》內,不復釋。

陽明病,下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,濈然汗出卽愈。

【註】詳見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內,不復釋。

婦人經水不利下,抵當湯主之。

【註】婦人經水不利下,言經行不通利快暢下也。

乃婦人恆有之病,不過活瘀導氣,調和衝任,足以愈之。

今曰抵當湯主之,夫抵當重劑,文內並無少腹結痛,大便黑,小便利,發狂善忘,寒熱等證,恐藥重病輕,必有殘缺錯簡,讀者審之。

抵當湯方

水蛭(熬,三十個) 虻蟲(熬,去翅足,三十枚) 桃仁(去皮尖,二十個) 大黃(酒浸,三兩)

白話文:

陽明病患者出現下血、神志不清的症狀,這是熱氣侵入血脈所致,但伴隨頭部出汗,應當針刺期門穴,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施以瀉法,待患者大量出汗後即可痊癒。

婦女經期不順,抵當湯可以治療。

婦女經期不順是指經血運行不暢通、不順利。

這屬於婦女常見的病症,只要活血化瘀、疏通氣機,調和沖任二脈,就能治癒。

現在說抵當湯可以治療,但抵當湯屬於重劑,文中並沒有提及少腹疼痛、大便黑、小便不利、精神失常、健忘、寒熱等症狀,恐怕是藥重病輕,文本可能存在遺漏或錯誤,讀者需仔細斟酌。

抵當湯的藥方如下:

水蛭(熬製,三十個)、虻蟲(熬製,去翅足,三十枚)、桃仁(去皮尖,二十個)、大黃(酒浸,三兩)。

上四味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婦人經水閉不利,藏堅癖不止,中有乾血,下白物,礬石丸主之。

【註】藏,陰內也。

不止,不去也。

經水閉而不通。

瘀,宿血也。

陰中堅塊不去,血乾凝也。

下白物,化血成帶也。

用礬石丸坐藥治之。

此方治下白物,若從濕化者可也,恐未能攻堅癖乾血也。

【集註】尤怡曰:藏堅癖不止者,子藏乾血堅凝,成癖而不去也。

乾血不去,則新血不榮,而經閉不利矣。

由是蓄泄不時,胞宮素濕,所積之血,與濕化而成白物,時時自下,是宜先去其藏之濕。

白話文:

以上四種草藥研磨為粉末,以五升水煮沸後取得三升濃汁,然後去除濾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

對於婦女的月經不通暢,私處有硬塊且持續存在,內部有乾燥的血液,排出白色物質的情況,可以使用礬石丸來治療。

「註」:藏,指的是女性生殖器官的內部。

「不止」,指的是病症沒有得到緩解。

「經水閉而不通」,指的是月經不能正常流通。

「瘀」,指的是長期積存的血液。

「陰中堅塊不去」,指的是女性生殖器官內部的堅硬塊狀物沒有消散,是因為血液乾燥凝固所致。

「下白物」,指的是化為帶狀的血液。

使用礬石丸作為坐浴藥物進行治療。

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排出的白色物質,如果是由濕氣化生的,這種情況是可行的,但可能無法有效攻破堅硬的塊狀物和乾燥的血液。

「集註」:尤怡認為,對於私處有硬塊且持續存在的問題,這是因為女性生殖器官內部的乾燥血液堅硬凝聚,形成塊狀物並沒有消散。

如果不處理乾燥的血液,新鮮血液就不能充盈,導致月經不通暢。

因此,由於積累的血液與濕氣一起化生成白色物質,並且會時常自行排出,所以應該先去除其內部的濕氣。

礬石燥濕水,杏仁潤乾血也。

礬石丸方

礬石(燒,三分) 杏仁(一分)

上二味,末之。

煉蜜和丸,如棗核大,內藏中,劇者,再內之。

婦人六十二種風,及腹中血氣刺痛,澤瀉主之。

【註】六十二種風無可考。

腹中血氣刺痛,用澤瀉通經行血,誠要方也。

澤瀉方

紅藍花(一兩)

上一味,以酒一大升,煎減半,頓服一半,未去再服。

婦人腹中諸疾痛,當歸芍藥散主之。

【註】諸疾腹痛,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。

既曰諸疾痛,則寒、熱、虛、實、氣、食等邪,皆令腹痛,豈能以此一方概治諸疾痛耶?當歸芍藥散主之,必是錯簡。

白話文:

礬石能去除濕氣,杏仁則滋潤乾燥的血液。

礬石丸的製作方法:

將礬石燒成粉末,取三分,杏仁取一分,研磨成細粉,加入煉蜜混合成丸,大小如棗核,吞服,症狀嚴重者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

婦女有六十二種風疾,以及腹部血氣刺痛,可用澤瀉來治療。

澤瀉的用法:

將紅藍花一兩,用酒一大升煎煮,煎至剩一半,一次喝一半,未痊癒者,可以再服用。

婦女腹部各種疾病引起的疼痛,可用當歸芍藥散來治療。

當歸芍藥散方(見妊娠中)

婦人腹中痛,小建中湯主之。

【註】若因木盛土衰,中虛急痛者,用此補虛緩中定痛可也。

小建中湯方(見虛勞中)

問曰:婦人病,飲食如故,煩熱不得臥,而反倚息者,何也?師曰:此名轉胞,不得尿也。

以胞系了戾,故致此病。

但利小便則愈,宜腎氣丸主之。

【註】病不在胃,故飲食如故也。

病在於胞,故不得尿也。

陽氣不化,故煩熱也。

水不得下行,故倚息不得臥也。

名曰轉胞,以胞系乖戾不爽也,故致此病,但當利小便則愈。

白話文:

婦女懷孕期間肚子痛,可以服用小建中湯。若因脾虛導致腹部急痛,可以用當歸芍藥散來補虛緩解疼痛。

小建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虛勞。婦女生病,食慾正常,但感到煩熱,無法平躺,只能靠著休息,這是因為胞宮轉移,導致尿液無法排泄,稱為轉胞。由於胞宮繫帶失調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病症。只要利尿就能治癒,可以服用腎氣丸。

這種病症不在胃部,所以食慾正常。病症出現在胞宮,所以無法排尿。陽氣不化,所以感到煩熱。水分無法向下流動,所以只能靠著休息,無法平躺。這稱為轉胞,因為胞宮繫帶失調,所以才會導致這種病症,只要利尿就能治癒。

主之腎氣丸,以温行下焦陽氣,陽氣化則尿出,諸病自解矣。

胞者乃謂尿胞,非血胞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此方在虛勞中,治腰痛小便不利,小便拘急,此亦用之何也?蓋因腎虛用之也,用此補腎則氣化,氣化則水行而愈矣。

然轉胞之病,豈盡由下焦腎虛氣不化出致耶?或中焦脾虛,不能散精歸於胞,及上焦肺虛,不能下輸布於胞,或胎重壓其胞,或忍尿入房,皆足成此病,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。

腎氣丸方

乾地黃(八兩) 薯蕷(四兩) 山茱萸(四兩) 澤瀉(三兩) 茯苓(三兩) 牡丹皮(三兩) 桂枝 附子(炮,各一兩)

白話文:

腎氣丸主要作用溫暖下焦陽氣,使陽氣運化,則尿液排出,各種疾病自然痊癒。

胞指的是尿胞,不是血胞。

趙良說:此方適用於虛勞患者,治療腰痛、小便不利、小便澀痛等症狀。這是因為腎虛導致的,使用此方補腎,則氣機運化,水液流通,疾病自然痊癒。

然而,轉胞病症不一定是下焦腎虛導致氣化不暢引起的,也可能是中焦脾虛,不能將精氣散布到膀胱,或是上焦肺虛,不能將水液輸布到膀胱,或胎兒過重壓迫膀胱,或忍尿過久,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轉胞病症。因此,要根據病因治療。

腎氣丸的組成:

熟地黃(八兩) 山藥(四兩) 山茱萸(四兩) 澤瀉(三兩) 茯苓(三兩) 丹皮(三兩) 桂枝(一兩) 附子(炮製,一兩)

上八味,末之,煉蜜和丸,梧子大,酒下十五丸,加至二十五丸,日再服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方名腎氣丸者,氣屬陽,補腎中真陽之氣也。

內具六味丸,壯腎水以滋小便之源,附、桂益命門火,以化膀胱之氣,則熏蒸津液,水道以通,而小便自利。

此所以不用五苓散,而用腎氣丸也。

婦人陰寒,温中坐藥,蛇牀子散主之。

【註】陰寒,前陰寒也,治以温中坐藥。

蛇牀子,性温熱能壯陽,故納之以助陽驅陰也。
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此治陰掣痛,少腹惡寒之方也。

胞門陽虛受寒,現證不一,非惟少腹惡寒之一證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八種草藥,研磨成粉末,與煉製的蜂蜜調和成丸狀,每個丸子大小如梧桐籽,服用十五個丸子,可以增加到二十五個丸子,每日分兩次服用。

【集解】李彥認為,命名為「腎氣丸」的原因是,氣屬於陽,這藥方旨在補充腎中的真陽之氣。

方中包含了六味丸,強壯腎水以滋潤尿液來源,附子和肉桂增強命門的火力,以轉化膀胱的氣息,使尿液蒸騰,通暢尿道,讓小便自然流暢。

這是因為不用五苓散,而是選擇了腎氣丸的原因。

對於女性陰部寒冷的情況,使用溫暖的草藥治療,蛇牀子散便是主要藥方。

【註】陰寒是指女性陰部的寒冷,治療方式是使用溫暖的草藥。

蛇牀子具有溫熱性質,能夠壯陽,因此被加入藥方中以助陽驅除陰寒。

【集註】沈明宗表示,這是一個用於治療陰部疼痛和小腹寒冷的方子。

女性胞門處的陽氣不足,受到寒冷侵襲,現象可能各異,並非僅限於小腹寒冷的一種症狀。

但寒從陰戶所受,不從表出,當温其受邪之處,則病得愈,故以蛇牀子一味,大熱温助其陽,納入陰中,俾子宮得暖,邪去而病自愈矣。

蛇牀子散方

蛇牀子仁

上一味末,以白粉少許,和合相得,如棗大,綿裹內之,自然温。

少陰脈滑而數者,陰中卽生瘡,陰中蝕瘡爛者,狼牙湯洗之。

【註】陰中,卽前陰也。

生瘡蝕爛,乃濕熱不潔而生𧏾也。

用狼牙湯洗之,以除濕熱殺𧏾也。

狼牙非狼之牙,乃狼牙草也,如不得,以狼毒代之亦可。

其瘡深,洗不可及,則用後法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少陰屬腎。

白話文:

寒氣的來源是從女性的陰戶,而不是皮膚表面,因此應該要溫暖受寒的地方,這樣病症就會痊癒。所以只使用一種藥材-蛇牀子,它有強大的溫熱效果,能夠幫助提升身體的陽氣,放入陰道中,讓子宮得到溫暖,寒邪被驅散,病症自然就能好轉。

蛇牀子散方:

成分:蛇牀子仁。

做法:將蛇牀子仁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的白色粉末,調和至適度,大小如棗子般,用綿布包裹,放入陰道中,自然會感到溫暖。

若少陰脈脈搏滑且快速,陰部就會產生潰瘍;如果陰部的潰瘍開始腐爛,可以使用「狼牙湯」來清洗,以去除濕熱和殺死病菌。

「陰中」指的是女性的外陰部。

潰瘍腐爛,通常是因為濕熱不潔導致的。使用「狼牙湯」清洗,可以清除濕熱,殺滅病菌。

這裡的「狼牙」並不是狼的牙齒,而是指一種叫做「狼牙草」的植物。如果找不到這種草,也可以用「狼毒」來替代。

如果潰瘍很深,湯水無法達到,則需要使用下一個方法。

李彥認為,少陰屬於腎。

陰中,腎之竅也。

《內經》曰:滑者陰氣有餘。

又云:數則為熱。

故陰中生瘡蝕爛,皆濕熱所致。

狼牙味苦性寒,寒能勝熱,苦能殺蟲,故主洗之。

狼牙湯方

狼牙(四兩)

上一味,以水四升,煮取半升,以綿纏筋如繭,浸湯瀝陰中,日四遍。

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,膏髮煎導之。

【按】「膏髮煎導之」之五字,當是衍文。

「此穀氣之實也」之下,當有「長服訶梨勒丸」之六字,後陰下氣,謂之氣利,用訶梨勒散;前陰下氣,謂之陰吹,用訶梨勒丸。

文義始屬,藥病亦對。

白話文:

陰部,是腎的通道。 《內經》中提到:分泌物滑膩表示陰氣過盛。 又說:分泌頻繁則可能是熱毒。 所以,如果陰部出現創傷腐爛,這都是由於濕熱引起的。

狼牙味道苦,性涼,涼可以制熱,苦可以殺蟲,因此可以使用來清洗。

狼牙湯方:

狼牙(四兩)

只用這種材料,加四升水煮沸,得到的濃縮液量為一半,然後用綿線編織成線狀,浸泡在湯中,每天清洗陰部四次。

胃部的氣體向下排泄,引起陰部的風聲大作,這是糧食氣質過於飽滿的表現,應使用膏髮煎進行調節。

「膏髮煎導之」這五個字可能是誤植。 「此穀氣之實也」之後,應該接著「長服訶梨勒丸」六個字,後面的陰部氣息,稱為氣利,應使用訶梨勒散;前面的陰部氣息,稱為陰吹,應使用訶梨勒丸。

文本的意思已經清晰,藥物與疾病也相對應。

蓋訶梨勒丸,以訶梨勒固下氣之虛,以厚朴、陳皮平穀氣之實,亦相允合。

方錯簡在《雜療篇》內。

下小兒疳蟲蝕齒一方,殺蟲解毒,或另有小兒門,或列在雜方內,今於婦人雜病之末,亦錯簡也。

【註】腎虛不固,則氣下泄。

陰吹而正喧,謂前陰出氣有聲也。

此穀氣之實,謂胃氣實而腎氣虛也。

以訶黎勒丸,固下氣而瀉穀氣也。

膏髮煎方(見黃疸中)

小兒疳蟲蝕齒方

雄黃 葶藶

上二味,未之,取臘月猪脂熔,以槐枝綿裹頭,四五枚,點藥烙之。

白話文:

訶梨勒丸是用訶梨勒來固攝下焦虛弱的氣,用厚朴、陳皮來平調胃氣的實證,兩者互相配合。這個方子原本應該放在《雜療篇》裡,現在卻出現在這裡,是錯簡了。

另外,治療小兒疳蟲蝕齒的方子,應該屬於殺蟲解毒的藥方,或是放在小兒科的藥方中,或是列在雜方裡,現在卻放在婦科雜病的最後面,也是錯簡了。

註解:腎虛不能固攝,就會導致氣往下泄。

陰吹而正喧,是指前陰部位有氣體排出,並且發出聲音。

這裡說的穀氣實,是指胃氣實而腎氣虛。

訶黎勒丸可以固攝下焦的虛氣,同時也能瀉掉胃氣的實證。

膏髮煎方(見黃疸篇)

小兒疳蟲蝕齒方

雄黃 葶藶

以上兩味藥磨成粉末,用臘月豬脂熔化後,用槐枝綿包裹四五枚藥丸,用火點燃藥丸烙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