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6)
(6)
1.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
肺脹,欬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
【註】此承上條互詳脈證,以明其治也。肺脹,欬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,是外傷風寒,內有水氣,主以小青龍湯,發汗則愈。加石膏者,因多一煩躁證也。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此互上條,肺脹治法也。風寒之邪,入於營衛,挾飲上逆,則欬而上氣也。煩躁而喘,肺氣壅逆,謂之肺脹,卽肺癰未成之初也。
尤怡曰:此亦外邪內飲相搏之證,而兼煩躁,則挾有熱邪,麻桂藥中必用石膏,如大青龍之例也。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,而心下寒飲,則非温藥不能開而去之,故不用越婢加半夏,而用小青龍加石膏,温寒並進,水熱俱捐,於法尤為密矣。
小青龍加石膏湯方
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(各三兩) 五味子 半夏(各半升) 石膏(二兩)
上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强人服一升,羸者減之,二三服,小兒服四合。
【集解】李彣曰:心下有水,麻黃、桂枝發汗以泄水於外,半夏、乾薑、細辛温中以散水於內,芍藥、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肝,甘草益脾土以制水,加石膏以去煩躁,兼能解肌出汗也。
欬而脈浮者,厚朴麻黃湯主之。脈沉者,澤漆湯主之。
【註】欬,謂欬而不上氣也。脈浮者,風寒病外也。主之厚朴、麻黃者,以散外邪為主也。脈沉者,痰飲病裏也。主之澤漆湯,以逐內飲為主也。
【集解】尤怡曰:此不詳見證,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,而異其治。按厚朴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,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,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,小麥甘平,五味斂安正氣者也。澤漆湯以澤漆為主,而以白前、黃芩、半夏佐之,則下趨之力較猛,雖生薑、桂枝之辛,亦只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,不能發表也。仲景之意,蓋以欬皆肺邪,而脈浮者,氣多居表,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;脈沉者氣多居裏,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,亦因勢利導之法也。
厚朴麻黃湯方
厚朴(五兩) 麻黃(四兩) 石膏(如雞子大) 杏仁(半升) 半夏(半升) 乾薑(二兩) 細辛(二兩) 小麥(一升) 五味子(半升)
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麥熟,去滓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澤漆湯方
半夏(半升) 紫參(一作紫菀,五兩) 澤漆(以東流水五斗,煮取一斗五升,三升) 生薑(五兩) 白前(五兩)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(各三兩)
上九味,㕮咀,內澤漆汁中,煮取五升,温服五合,至夜盡。
【集解】李彣曰:欬者,水寒射肺也。脈浮者,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。麻黃去風散肺逆,與半夏、細辛、乾薑、五味子、石膏同用,卽前小青龍加石膏,為解表行水之劑也。然土能制水,而地道壅塞,則水亦不行,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,使脾氣健運,而水自下泄矣。杏仁下氣去逆,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,以火能生土助脾,而共成決水之功也。又云:脈沉為水,以澤漆為君者,因其功專於消痰行水也,水性陰寒,桂枝行陽氣以導之。然所以停水者,以脾土衰不能制水,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,故用人參、紫參、白前、甘草補脾順肺,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。黃芩苦以泄之,半夏、生薑辛以散之也。
白話文:
肺脹,咳嗽伴有上氣,煩躁且喘息,脈象浮的患者,心下有積水,宜服用小青龍湯加石膏。
此條承接上條,詳述脈象和證狀,以闡明其治療方法。肺脹、咳嗽伴有上氣、煩躁且喘息、脈象浮,這是外受風寒,內有水氣的表現,主要用小青龍湯發汗治療即可痊癒。加入石膏是因為患者多了一個煩躁的症狀。
沈明宗說:這條與上一條互相參照,是治療肺脹的方法。風寒邪氣侵入營衛,夾帶水飲逆流上衝,就會出現咳嗽伴有上氣的症狀。煩躁且喘息,是肺氣壅塞逆亂,稱為肺脹,這是肺癰尚未形成的初期。
尤怡說:這也是外邪和內飲互相搏鬥的證狀,並且伴有煩躁,則夾雜有熱邪,麻黃桂枝類藥物中必須使用石膏,如同大青龍湯的例子一樣。又,此條所見證狀與上一條頗為相似,但心下是寒飲,則非溫熱藥物不能疏通去除,所以不用越婢加半夏湯,而用小青龍湯加石膏,溫熱寒涼並用,既能去除水飲,又能去除熱邪,在治療方法上尤為精妙。
小青龍湯加石膏湯藥方:
麻黃、芍藥、桂枝、細辛、甘草、乾薑(各三兩)、五味子、半夏(各半升)、石膏(二兩)
以上九味藥,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掉上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至三升,體格強健者服用一升,體弱者酌減,每日服用二至三次,小兒服用四合。
李彣說:心下有水,麻黃、桂枝發汗以排出體外水分;半夏、乾薑、細辛溫中散寒,以內散水氣;芍藥、五味子收斂逆氣,以平復肝氣;甘草益脾土以制水;加入石膏以去除煩躁,還能兼解肌發汗。
咳嗽且脈象浮的患者,宜用厚朴麻黃湯;脈象沉的患者,宜用澤漆湯。
咳嗽,是指咳嗽但不伴有上氣。脈象浮,是風寒病邪在表面的表現。使用厚朴麻黃湯,主要是為了散發外邪。脈象沉,是痰飲病邪在裡面的表現。使用澤漆湯,主要是為了排出內在的水飲。
尤怡說:此條沒有詳細說明證狀,而只是根據脈象的浮沉來辨別,而治療方法也因此不同。按厚朴麻黃湯和小青龍加石膏湯大致相同,都是以散邪祛飲為主,厚朴辛溫也能助表,小麥甘平,五味子斂收安定正氣。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藥,輔以白前、黃芩、半夏,其下行之力較為猛烈,雖然有生薑、桂枝的辛溫之性,也只是為了下氣降逆,不能發汗解表。張仲景的意思,大概是咳嗽都是肺邪所致,而脈象浮者,氣多停留在體表,所以驅使它從體表排出比較容易;脈象沉者,氣多停留在體內,所以驅使它從下排出比較容易,也是順勢利導的方法。
厚朴麻黃湯藥方:
厚朴(五兩)、麻黃(四兩)、石膏(如雞蛋大小)、杏仁(半升)、半夏(半升)、乾薑(二兩)、細辛(二兩)、小麥(一升)、五味子(半升)
以上九味藥,用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麥至熟,濾去渣滓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澤漆湯藥方:
半夏(半升)、紫參(或作紫菀,五兩)、澤漆(用東流水五斗,煎煮至一斗五升,取三升)、生薑(五兩)、白前(五兩)、甘草、黃芩、人參、桂枝(各三兩)
以上九味藥,切碎,放入澤漆汁中,煎煮至五升,溫服五合,至夜盡服完。
李彣說:咳嗽,是水寒侵犯肺部。脈象浮,是水停留在體內,又夾雜風邪鼓動所致。麻黃祛風散肺逆,與半夏、細辛、乾薑、五味子、石膏同用,就是前面所述的小青龍加石膏湯,是解表行水的藥方。但土能制水,如果土氣壅塞,則水也不能排出,所以用厚朴疏通脾土之氣,使脾氣健運,則水就能從下排出。杏仁下氣去逆,小麥入心經能通心火,以心火生土助脾,共同完成利水的作用。又說:脈象沉是水飲停滯,以澤漆為主藥,是因為它的功效專於消痰行水;水性陰寒,用桂枝行陽氣以導引之。但水停滯的原因,是因為脾土虛弱不能制水,肺氣逆亂不能通調水道,所以用人參、紫參、白前、甘草補脾順肺,共同組成制水利水的藥方。黃芩苦寒以泄水,半夏、生薑辛溫以散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