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5)

回本書目錄

(5)

1.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

皂莢圓方

皂莢(刮去皮,用酥炙,八兩)

上一味,末之,蜜丸梧子大,以棗膏和湯,服三九,日三,夜一服。

上氣,面浮腫,肩息,其脈浮大不治,又加利尤甚。

【註】上氣,謂欬逆上氣也。面浮腫,謂面目浮腫也。肩息,謂喘也。其脈浮大不治,又加利尤甚,謂脈證兩虛,已屬不治,又加利,則上喘下利,陰陽兩脫,脈證相反,故曰:尤甚也。

【集註】徐彬曰:此言肺癰之證,元氣憊者,為難治也。謂肺癰由風則風性上行,必先上氣,若兼面浮腫,肩息,氣升不降也。又脈浮大,元氣不能復斂,則補既不可,汗又不可,況內外皆逆氣,非風之比,可盡汗泄乎?故云不治。加利則陽從上脫,陰從下脫,故曰尤甚。

尤怡曰:上氣,面浮腫,肩息,氣但升而不降矣。脈復浮大,則陽有上越之機。脈偏盛者,偏絕也。又加下利,是陰復從下脫矣。陰陽離決,故當不治。肩息,息搖肩也。

欬而上氣,此為肺脹,其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

【註】欬而上氣,此為肺脹,其證肩息而喘,目突如脫之狀。今脈浮大,則可知浮則為風,大則為實,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,外疏皮毛,內降氣逆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欬而上氣,則其氣之有衝而不下,可知矣;其欬之相連而不已,可知矣。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。邪入於肺則氣壅,氣壅則欲不喘不可得,惟喘極,故目如脫,所以肺脹與喘之至也。脈浮,邪也,兼大則邪實。而所以遺害於肺,正未有已,故必以辛熱發之,亦兼以甘寒佐之,使久合之邪,渙然冰釋,豈不快乎?然久蓄之飲,何由得泄,故特加半夏於越婢湯中,一定之法也。

尤怡曰:外邪內飲,填塞肺中,為脹、為喘、為欬而上氣,越婢湯散邪之力多,而蠲飲之力少,故以半夏輔其未逮。不用小青龍者,以脈浮且大,病屬陽熱,故利辛寒,不利辛熱也,目如脫狀者、目暗脹突,如欲脫落之狀,壅氣然也。

越婢加半夏湯方

麻黃(六兩) 石膏(半斤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五枚) 甘草(二兩) 半夏(半斤)

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脾運水穀,主為胃行津液,職卑如婢也。湯名越婢者,取發越脾氣,通行津液之義也。今治肺脹,則麻黃散表邪,石膏清內熱,甘草、大棗養正緩邪,半夏、生薑散逆下氣也。

上氣喘而躁者,屬肺脹,欲作風水,發汗則愈。

【註】上氣欬逆喘而躁急者,屬肺脹也。乃風鬱於外,水逆於中之候也,故曰:欲作風水。當發其汗,故曰:發汗則愈也。

【集註】徐彬曰:有邪者,尚可治也。若上氣但喘而躁,則喘為風之扇,躁為風之煩,其逆上之涎沫,將挾風勢而為風水。今使先泄於肌表,水無風戰,自然順趨而從下,故曰:可汗而愈。

白話文:

皂莢圓方治療上氣:

此方用皂莢(去皮,酥炙)製成蜜丸服用,用於治療上氣(咳嗽逆氣)、面部浮腫、呼吸困難(喘息)的症狀。若病人脈象浮大,且伴有腹瀉,則病情危重,預後不良。此種情況下,脈象虛弱,且出現上喘下瀉,陰陽兩虛的現象,故病情加劇。專家認為,這是肺癰(肺部感染)的嚴重情況,元氣衰竭,難以治療。面部浮腫和呼吸困難是風邪上行,氣機升降失調的表現。脈象浮大則說明元氣不足,無法收斂,不宜使用補益或發汗的方法治療。腹瀉加重病情,因為陽氣從上脫失,陰氣從下脫失,陰陽俱損,故病情尤為嚴重。

越婢加半夏湯治療肺脹:

咳嗽伴有上氣,屬於肺脹,患者會呼吸困難、喘息,眼睛突出,脈象浮大。此方用麻黃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、半夏組成,具有發散表邪、清熱化痰、降氣平喘的作用。專家指出,咳嗽上氣是因為氣機衝逆不能下行,久咳不止,都是肺脹所致。邪氣入侵肺部導致氣機壅塞,造成喘息,甚至眼睛突出。脈象浮大說明邪氣實盛。因此,需要使用辛熱藥物發散邪氣,並輔以甘寒藥物緩解,使邪氣消散。由於肺脹常伴有水飲停滯,故加入半夏以利水消腫。不用小青龍湯的原因是,此症脈象浮大,屬於陽熱之邪,需用辛寒藥物,而不用辛熱藥物。眼睛突出是氣機壅盛的表現。

越婢加半夏湯方劑組成及功效:

此方以麻黃發散表邪,石膏清泄內熱,甘草、大棗調和藥性,半夏、生薑降逆下氣。其中,越婢湯以發越脾氣,通行津液為義。

肺脹伴有上氣、喘息和煩躁:

上氣、咳嗽、喘息、煩躁屬於肺脹,是風邪外束、水氣內逆所致。應當發汗治療。專家解釋,有邪氣存在尚可治療。若僅有喘息和煩躁,則喘息是風邪的表現,煩躁是風邪的症狀,痰液會隨著風邪而導致水腫。先讓汗液排出體外,水邪失去風邪的推動,就能自然向下排出,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