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4)
(4)
1.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
射干麻黃湯方
射干(三兩) 麻黃(四兩) 生薑(四兩) 細辛 紫菀 款冬花(各三兩) 五味子(半升) 大棗(七枚) 半夏(半升)
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兩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【集解】程林曰:欬而上氣,如水雞聲連連不絕者,是湯主之。《內經》曰: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瀉之。射干、紫菀之苦,所以泄逆氣也。以辛瀉之,麻黃、生薑、細辛、半夏、款冬花之辛,所以瀉風邪也。以酸收之,以酸補之,五味子之酸,以補不足。虛則補其母,大棗之甘,所以補其母也。
大逆上氣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氣者,麥門冬湯主之。
【按】大逆上氣之「大」字,當是「火」字,文義病藥始屬,必是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欬而上氣,咽喉有水雞聲而連連者,是寒飲上逆也。今欬而上氣,咽喉無水雞聲而不利者,是火氣上逆也。不利者,謂咽喉若有物相礙,不爽利也。主之以麥門冬湯,止其火逆,下其上氣也。
麥門冬湯方
麥門冬(七升) 半夏(一升) 人參(三兩) 甘草(二兩) 粳米(三合) 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温服一升,日三,夜一服。
【集解】周揚俊曰:喻昌云:此胃中津液枯燥,虛火上炎之證,麥冬湯乃治本之良法也。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,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,不惟無益,而反害之。凡病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卽死,胃氣者,肺之母氣也。《本草》有知母之名者,謂肺藉其清涼,知清涼為肺之母也。有貝母之名者,謂肺藉其豁痰實,豁痰為肺之母也;然屢施於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之證,而屢不應,名不稱矣。孰知仲景有此妙法,於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大補中氣,大生津液隊中,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,其利咽下氣,非半夏之功,實善用半夏之功,擅古今未有之奇矣。
欬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得眠,皂莢圓主之。
【註】欬逆上氣,喉中有水雞聲者,是寒飲衝肺,射干麻黃湯證也。欬逆上氣,咽喉不利者,是火氣衝肺,麥門冬湯證也。今欬逆上氣,惟時時唾濁,痰涎多也。但坐不得臥,氣逆甚也。此痰氣為病,非寒飲亦非火氣。主之以皂莢丸者,宣導其痰,通達其氣也;佐棗膏之甘,以藥性剽悍緩其勢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濁唾壅塞於肺,則不得臥,故時時唾濁也。皂莢味辛鹹,辛能散,鹹能軟,宣壅導滯,利竅消風,莫過於此。故欬逆上氣,時時唾濁,坐不得臥者宜之。然藥性剽悍,佐棗膏之甘,以緩其藥勢。
魏荔彤曰:欬逆上氣,時時吐濁,但坐不得眠,則較重於喉中水雞聲者矣。聲滯者,挾外感之因;唾濁則內傷之故;但坐不得臥,而肺癰之證將成矣。是上焦有熱,痰血包裹,結聚成患,不可不急為宣通其結聚,而後可津液徐生,枯乾獲潤也,皂莢丸主之,皂莢驅風理痹,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。欬逆上氣,時時唾濁,胸膈惡臭之痰血已結,可不急為滌蕩,使之湔洗不留乎?如今用皂莢澡浴以除垢膩,卽此理也。用丸俾徐徐潤化,自上而下,而上部方清。若用湯直瀉無餘,不能治上部之膠凝矣,古人立法誠善哉。此為預治肺癰將成者主治也。
白話文:
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
射干麻黃湯方
此方藥材包含:射干、麻黃、生薑、細辛、紫菀、款冬花、五味子、大棗、半夏。 以一定比例的水煎煮,先煮麻黃至沸騰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規定量,分溫三次服用。
此方適用於咳嗽伴隨上氣,聲音像水雞叫聲一樣連續不斷的症狀。射干、紫菀味苦,可以瀉去逆氣;麻黃、生薑、細辛、半夏、款冬花味辛,可以瀉去風邪;五味子味酸,可以補益不足;大棗味甘,可以補益肺氣(肺之母氣)。
大逆上氣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氣者,麥門冬湯主之。
原文中「大逆上氣」的「大」字,應是「火」字的誤寫。
麥門冬湯方
此方藥材包含:麥門冬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。以一定比例的水煎煮至規定量,溫服,一日三次,夜間服一次。
此方適用於胃中津液乾燥,虛火上炎的症狀。 麥門冬湯能治本,直接解決根本問題。 使用此方,能補益中氣,生津液,半夏雖辛溫,卻能有效幫助利咽下氣。
咳嗽逆上氣,時時唾濁,只能坐著不能睡覺的,皂莢丸主之。
此方適用於咳嗽逆上氣,經常吐出濁痰,只能坐著不能躺著睡覺的症狀。此症非寒飲上逆,也非火氣上逆,而是痰氣阻滯。皂莢丸可以宣通痰氣,大棗膏可以緩解藥性。
此症狀,濁痰阻塞肺部,所以無法躺臥,經常吐出濁痰。皂莢味辛鹹,可以宣通壅滯,利竅消風。藥性較為峻烈,因此佐以大棗膏緩和藥性。
此症比單純喉中水雞聲的症狀更嚴重。水雞聲是外感,唾濁則是內傷,只能坐著不能躺著,則肺癰將成。上焦有熱,痰血阻塞,必須迅速宣通,才能使津液再生,乾燥得到滋潤。皂莢丸能驅風理痹,清除瘀血,如同用皂莢水清洗污垢一樣。用丸劑緩慢潤化,由上而下,上焦才能清除乾淨。如果用湯劑直接瀉下,則無法治療上焦的凝滯。此方是預防肺癰的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