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)
(1)
1. 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
問曰:新產婦人有三病: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,何謂也?師曰: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。
亡血復汗,寒多,故令鬱冒。
亡津液,胃燥,故大便難。
【註】新產之婦,畏其無汗,若無汗則榮衛不和。
而有發熱無汗,似乎傷寒表病者,但舌無白苔可辨也。
故喜其有汗,而又恐汗出過多,表陽不固,風邪易入,而為項强腰背反張之痙病也。
新產之婦,畏血不行,若不行則血瘀於裏。
而有發熱腹痛,似乎傷寒裏病者,但以舌無黃苔可辨也。
故喜其血下,而又恐血下過多,陰亡失守,虛陽上厥,而為昏冒不省,合目汗出之血暈也。
白話文:
新產婦人三病之解
問曰:新生產的婦女,常見有三種病症:一是病痙,二是病鬱冒,三是大便難,這三種病症分別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?
師曰:新產婦體虛血少,容易出汗,也容易受風寒侵襲,所以容易病痙。
產後失血又大量出汗,導致體內寒氣較重,所以容易病鬱冒。
產後津液流失,胃部乾燥,所以容易大便難。
**【註】**新產婦怕沒有汗出,因為沒有汗出就代表氣血運行不暢。
如果產婦發燒卻不流汗,看起來像是傷寒表證,但舌頭沒有白苔,就可以辨別不是傷寒。
因此,我們希望產婦能出汗,但又擔心出汗太多,導致陽氣不足,風邪容易入侵,引發脖子僵硬、腰背反弓的痙攣症狀。
新產婦也怕血氣不通暢,因為血氣不通暢就會瘀積在體內。
如果產婦發燒腹痛,看起來像是傷寒裏證,但舌頭沒有黃苔,就可以辨別不是傷寒。
因此,我們希望產婦能順利排血,但又擔心排血過多,導致陰虛陽浮,虛陽上衝,引發昏迷不醒、合眼出汗的血暈症狀。
新產雖喜其出汗,喜其血行,又恐不免過傷陰液,致令胃干腸燥,而有潮熱譫語,大便硬難,似乎陽明胃家實者。
故仲景於產後首出三病,不只為防未然之病,而更為辨已然之疑也。
昏冒而曰鬱冒者,謂陰陽虛鬱,不相交通而致冒也。
【集註】尤怡曰:痙,筋病也,血虛汗出,筋脈失養,風入而益其勁也。
鬱冒,神病也,亡陰血虛,陽氣遂厥,而陰復鬱之,則頭眩而目瞀。
大便難者,液病也,胃藏津液,滲灌諸陽,亡津液胃燥,則大腸失其潤而便難也。
三者不同,其為亡血傷津則一也。
產婦鬱冒,其脈微弱,不能食,大便反堅,但頭汗出。
白話文:
產婦生產後雖然身體會出汗,血液循環也較為順暢,但也要注意不要過度損傷陰液,否則容易導致胃部乾燥、腸道燥熱,出現發熱、神志不清、便秘等症狀,就像陽明胃經實證一樣。
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產後三病,不僅是預防疾病,更是為了辨別產婦可能出現的疑難症狀。
昏迷而稱為鬱冒,指的是陰陽虛弱,氣血不通暢而導致的昏迷。
痙攣是筋脈疾病,產婦血虛汗多,筋脈失養,容易受風邪侵襲,導致筋脈收縮痙攣。
鬱冒是精神疾病,陰血虧虛,陽氣衰弱,陰氣鬱結,導致頭昏眼花。
便秘是津液不足的病症,胃中貯藏著津液,滋潤全身陽氣,津液不足胃部乾燥,腸道缺乏潤滑而導致便秘。
雖然三種病症不同,但都是因為失血傷津所致。
產婦鬱冒,脈象微弱,食慾不佳,反而出現便秘,只有頭部出汗。
所以然者,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。
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
以血虛下厥,孤陽上出,故頭汗出。
所以產婦喜汗出者,亡陰血虛,陽氣獨盛,故當汗出,陰陽乃復。
大便堅,嘔不能食,小柴胡湯主之。
病解能食,七八日更發熱者,此為胃實,大承氣湯主之。
【註】此承上條互詳其義,以明其治也。
產婦昏冒,脈微弱者,是氣血俱虛應得之診也。
不能食者,是胃氣未和應得之候也。
大便反堅者,是腸胃枯乾應得之病也。
究之鬱冒所以然者,由血虛則陰虛,陰虛則陽氣上厥而必冒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血虛就會昏厥,昏厥就必定會冒汗。
冒汗的人想要緩解,就必須大量出汗。
因為血虛導致昏厥,陽氣獨自上浮,所以頭部會出汗。
產婦容易出汗的原因是,失血虛陰,陽氣過盛,所以應該出汗,陰陽才能恢復平衡。
大便乾燥、嘔吐不能進食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疾病緩解後可以進食,但七到八天后又發熱,這是胃實證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這些內容與前面一條內容互相關聯,可以相互參照理解,並以此明確治療方法。
產婦昏迷冒汗,脈象微弱,這是氣血俱虛的表現。
不能進食,這是胃氣不和的徵兆。
大便反常地乾燥,這是腸胃乾燥的病症。
深入研究可知,昏迷冒汗的原因,是血虛導致陰虛,陰虛則陽氣上浮而昏厥冒汗。
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者,是陽氣鬱得以外泄而解也,故產婦喜汗出也。
由此推之,血瘀致冒,解必當血下,是陰氣鬱得以內輸而解也。
最忌者,但頭汗出,則為陰亡下厥,孤陽上出也。
大便堅,嘔不能食,用小柴胡湯,必其人舌有苔身無汗,形氣不衰者始可,故病得解,自能食也。
若有汗當減柴胡,無熱當減黃芩,嘔則當倍薑、半,虛則當倍人參,又在臨證之變通也。
大便堅,七八日更發熱,用大承氣湯,亦必其人形氣俱實,胃强能食者始可也。
若氣弱液乾,因虛致燥,難堪攻下者,則又當內用元明粉以軟堅燥,外用諸導法以潤廣腸,緩緩圖之也。
白話文:
感冒要好,一定要大量出汗,這是陽氣鬱結在體內,需要向外排泄才能痊癒,所以產婦容易出汗。
以此類推,血瘀引起的感冒,要好必須要讓血流暢,這是因為陰氣鬱結在體內,需要向內輸通才能痊癒。
最忌諱的,就是只有頭部出汗,因為這是陰氣耗損、陽氣虛浮,孤陽上衝的表現。
大便乾燥,嘔吐不能進食,可以用小柴胡湯,但必須是舌苔有苔、身體不發汗、精神狀況還不錯的人才可以用,這樣病才能好,也能自己進食。
如果有汗,就要減少柴胡的用量,沒有熱症狀就要減少黃芩的用量,嘔吐就要加倍生薑、半夏的用量,虛弱就要加倍人參的用量,這就是臨床上根據不同情況而調整的變化。
大便乾燥,七到八天后又發熱,可以用大承氣湯,但必須是體力充沛、胃口好、能進食的人才可以用。
如果氣虛體弱、津液乾燥,因為虛弱導致便秘,不能攻下,那就應該內服元明粉軟化堅硬的糞便、消除燥熱,外用導引方法潤滑腸道,慢慢調理。
【集註】尤怡曰:鬱冒雖有客邪,而其本則為裏虛,故其脈微弱也。
嘔不能食,大便反堅,但頭汗出,津液上行不下逮之象。
所以然者,亡陰血虛,孤陽上厥,而津液從之也。
厥者必冒,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者,陰陽乍離,故厥而冒,及陰陽復通,汗乃大出而解也。
產婦新虛,不宜多汗,而此反喜汗出者,血去陰虛,陽受邪氣而獨盛,汗出則邪去,陽弱而後與陰相和,所謂損陽而就陰是也。
小柴胡湯(見嘔吐中)
大承氣湯(見痙病中)
產婦腹中㽲痛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,并治腹中寒疝,虛勞不足。
白話文:
鬱冒雖然有外來的邪氣,但根本原因是身體虛弱,所以脈象微弱。患者出現嘔吐不能進食、大便乾燥,卻頭部出汗、津液上行不下降的現象。這是因為身體失去陰血,虛弱無力,陽氣獨盛上衝,津液隨之而上。上衝必會導致鬱冒,而鬱冒欲要解除,必須大量出汗。這是因為陰陽分離導致鬱冒,當陰陽重新恢復平衡,就會大量出汗而痊癒。產婦生產後虛弱,不宜過度出汗,但這種情況卻喜歡出汗,這是因為血氣虧損,陰虛陽盛,出汗能驅除邪氣,使陽氣減弱,陰陽恢復平衡,達到損陽補陰的效果。
治療鬱冒可以用小柴胡湯(詳見嘔吐部分),也可以用大承氣湯(詳見痙病部分)。產婦腹部疼痛可以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療,同時還能治癒腹部寒疝和虛勞不足。
【註】產後暴然腹中急痛,產後虛寒痛也。
主之當歸生薑羊肉湯者,補虛散寒止痛也。
并治虛勞不足,寒疝腹痛者,亦以其虛而寒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產後血虛有寒,則腹中急痛。
《內經》曰:味厚者為陰。
當歸、羊肉味厚者也,用以補產後之陰,佐生薑以散腹中之寒,則㽲痛自止。
夫辛能散寒,補能去弱,三味辛温補劑也,故并主虛勞寒疝。
魏荔彤曰:妊娠之㽲痛,胞阻於血寒也。
產後腹中㽲痛者,裏虛而血寒也。
一阻一虛,而治法異矣。
當歸生薑羊肉湯方(見寒疝中)
白話文:
生產完後突然肚子劇烈疼痛,這是產後虛寒導致的疼痛。
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服用當歸生薑羊肉湯,它可以補虛散寒止痛。
它還可以治療虛勞體弱、寒疝腹痛,因為這些疾病都是由於虛寒引起的。
程林說:產後血虛有寒,就會導致肚子劇烈疼痛。
《內經》說:味道厚重的藥物屬陰。
當歸和羊肉味道厚重,可以補產後虛弱的陰氣,配合生薑散寒,就能止痛。
辛味藥物可以散寒,補藥可以補虛,這三味藥物都是辛溫補劑,所以也能治療虛勞寒疝。
魏荔彤說:懷孕期間的肚子疼痛,是胎兒被血寒阻滯所致。
生產完後肚子疼痛,是因為體內虛弱,又有血寒。
懷孕和產後的疼痛,病因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。
當歸生薑羊肉湯的方劑,可以在寒疝的治療方法中找到。
產後腹痛,煩滿不得臥,枳實芍藥散主之。
【註】產後腹痛,不煩不滿,裏虛也;今腹痛,煩滿不得臥,裏實也。
氣結血凝而痛,故用枳實破氣結,芍藥調腹痛。
枳實炒令黑者,蓋因產婦氣不實也。
并主癰膿,亦因血為氣凝,久而腐化者也。
佐以麥粥,恐傷產婦之胃也。
【集註】尤怡曰:產後腹痛而至煩滿不得臥,知血鬱而成熱,且下病而礙上也,與虛寒㽲痛不同矣。
枳實芍藥散方
枳實(燒令黑,勿太過) 芍藥(等分)
上二味,杵為散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并主癰膿,以麥粥下之。
白話文:
產婦生產後肚子疼痛,心煩意亂,躺不下去,可以用枳實芍藥散來治療。產後腹痛,如果沒有心煩意亂,也沒有肚子脹滿的感覺,說明是體內虛弱;而現在這種腹痛,心煩意亂,肚子脹滿,躺不下去,則說明是體內實證。這是因為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,所以用枳實破除氣結,用芍藥緩解腹痛。枳實要炒到黑色,是因為產婦體內氣虛的緣故。枳實芍藥散還可以治療癰腫膿瘡,也是因為血氣凝滯,時間久了就腐化所致。服用時佐以麥粥,避免傷害產婦的胃。
師曰:產婦腹痛,法當以枳實芍藥散。
假令不愈者,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,宜下瘀血湯主之。
亦主經水不利。
【註】產婦腹痛,屬氣結血凝者,枳實芍藥散以調之。
假令服後不愈,此為熱灼血乾著於臍下而痛,非枳實、芍藥之所能治也,宜下瘀血,主之下瘀血湯,攻熱下瘀血也。
並主經水不通,亦因熱灼血乾故也。
下瘀血湯方
大黃(三兩) 桃仁(二十枚) 䗪蟲(熬,去足,二十枚)
上三味,末之,煉蜜和為四丸,以酒一升,煎一丸,取八合,頓服之,新血下如豚肝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䗪蟲主開血閉,大黃主攻瘀血,桃仁主破死血。
白話文:
先生說:產婦肚子痛,應該用枳實芍藥散治療。
如果藥效不佳,可能是因為肚子裡有瘀血積在肚臍下方,這時就應該用下瘀血湯來治療。
下瘀血湯也可以治療經血不順。
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。
不大便,煩躁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躁者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卽愈,宜大承氣湯主之。
熱在裏,結在膀胱也。
【按】「熱在裏結在膀胱也」之八字,當在本條上文惡露不盡之下,未有大承氣湯下膀胱血之理,必是傳寫之譌。
「再倍」二字,當是衍文。
【註】無太陽證,無表證也;少腹堅痛,有裏證也。
因其產後七八日,有蓄血裏證,而無太陽表證,則可知非傷寒太陽隨經瘀熱在裏之病,乃產後惡露未盡,熱結膀胱之病,當主以下瘀血可也。
白話文:
產後七八日,無太陽證,少腹堅痛,此惡露不盡。
產後七到八天,沒有外感發熱的症狀,但是小腹堅硬疼痛,這是因為惡露沒有排乾淨。
不大便,煩躁發熱,切脈微實,再倍發熱,日晡時煩躁者不食,食則譫語,至夜卽愈,宜大承氣湯主之。
病人便秘,心煩意燥,發熱,脈象輕微有力。發熱情況加重,下午時分煩躁不安,不願意吃東西,吃東西就會神志不清說胡話,到晚上症狀就會減輕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熱在裏,結在膀胱也。
熱邪在體內,積聚在膀胱。
【按】「熱在裏結在膀胱也」之八字,當在本條上文惡露不盡之下,未有大承氣湯下膀胱血之理,必是傳寫之譌。
「熱在裏結在膀胱也」這八個字應該放在上文「惡露不盡」之後,因為大承氣湯並沒有下膀胱血的功效,這段文字應該是抄寫錯誤。
「再倍」二字,當是衍文。
「再倍」這兩個字應該是多出來的。
【註】無太陽證,無表證也;少腹堅痛,有裏證也。
「無太陽證」就是沒有外感發熱的症狀;「少腹堅痛」屬於內在的病症。
因其產後七八日,有蓄血裏證,而無太陽表證,則可知非傷寒太陽隨經瘀熱在裏之病,乃產後惡露未盡,熱結膀胱之病,當主以下瘀血可也。
因為病人產後七到八天,出現了血瘀在體內的症狀,卻沒有外感發熱的表現,所以可以確定這不是傷寒太陽病導致的瘀熱在體內,而是產後惡露沒有排乾淨,熱邪積聚在膀胱所致。治療方向應該以化瘀為主。
若不大便,不食、譫語、煩躁、發熱,日晡更甚,至夜卽愈,此為胃實之病,非惡露不盡之病。
以其日晡更甚,至夜卽愈,則可知病不在血分而在胃也,故以大承氣湯下之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此一節具兩證在內:一是太陽蓄血證,一是陽明裏實證。
因古人文法錯綜,故難辨也。
無太陽證,謂無表證也。
少腹堅痛者,以肝藏血,少腹為肝經部分,故血必結於此,則堅痛亦在此,此惡露不盡,是為熱在裏,結在膀胱,此太陽蓄血證也,宜下去瘀血。
若不大便,煩躁,脈實,譫語者,陽明裏實也,再倍發熱者,熱在裏,蒸蒸發於外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沒有排便,還伴隨不食、胡言亂語、煩躁、發熱,而且下午病情加重,到晚上就減輕,這就屬於胃實證,而不是惡露不盡的症狀。
因為病情在下午加重,晚上減輕,說明問題不在血分而在胃,所以要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古人寫作方式複雜,所以難以理解這段文字。
沒有太陽證,也就是沒有表證。
如果病人有少腹堅痛的症狀,是因為肝藏血,少腹是肝經的部位,所以血會積聚在這裡,就會造成堅痛,這是惡露不盡的症狀,屬於熱在裏,結在膀胱的太陽蓄血證,應該要服用藥物去除瘀血。
如果病人沒有排便、煩躁、脈象實,還胡言亂語,這就是陽明裏實證。如果病情加重,發熱更加厲害,說明熱在裏,蒸蒸發散到體外。
陽明旺於申、酉、戌,日晡是陽明向旺時,故煩躁不能食,病在陽而不在陰,故至夜則愈,此陽明府病也,宜大承氣湯以下胃實。
【按】《傷寒論》曰:陽明病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,以胃中虛冷故也。
又云:發熱者,尤當先解表,乃可攻之。
況在產後,豈可妄議攻下哉?必認證果真,方可用此。
產後風續之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,雖久,陽旦證續在耳,可與陽旦湯。
【註】產後續感風邪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熱汗出,表未解也,雖有心下悶、乾嘔之裏,但有桂枝證在,可與陽旦湯解表可也。
白話文:
下午申時、酉時、戌時是陽明經氣旺盛的時候,日晡時分正是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,因此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,沒有食慾,因為病症在陽明經,不在陰經,所以到了晚上就會好轉,這就是陽明經病的典型表現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胃火。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,陽明病患者無法進食,如果攻其熱症,必然會出現嘔吐,這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。
書中也提到,發熱的病人,應該先解表,才能攻其熱症。
更何況產婦產後身體虛弱,更不能輕易使用攻下之法,一定要確診無誤,才能使用此方。
產後如果風寒入侵,持續數十日未癒,頭部微痛,怕冷,時常發熱,心口悶悶的,乾嘔,出汗,即使時間很久了,陽旦證的症狀仍然存在,可以用陽旦湯治療。
產後持續感受風寒,數十日未癒,頭部微痛,怕冷,時常發熱出汗,說明表症尚未解,雖然出現心口悶悶的、乾嘔等內症,但是仍然具有桂枝證的表現,可以服用陽旦湯解表。
陽旦湯,卽桂枝加黃芩。
陽旦證,卽桂枝證也。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上下三條,乃產後感冒證也。
世謂產後氣血兩虛,不論外感內傷,皆以補虛為主,而仲景拈傷寒中之風傷衛發熱,仍以表裏陰陽去邪為訓。
故云:產後中風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汗出,乃太陽表未解也,但心下悶乾嘔,是外邪入於胸中之裏。
太陽表裏有邪,謂之陽旦證,故以桂枝加黃芩而為陽旦湯。
以風邪在表,故用桂枝解肌,邪入胸膈之間,當以清涼解其內熱,故加黃芩,正謂不犯其虛,是益其餘,不補正而正自補,不驅邪而邪自散,斯為產後感冒入神之妙方也。
白話文:
陽旦湯,卽桂枝加黃芩。
陽旦湯,就是桂枝湯加黃芩。
陽旦證,卽桂枝證也。
陽旦證,就是桂枝證。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上下三條,乃產後感冒證也。
沈明宗說:上面三段文字,都是描述產後感冒的症狀。
世謂產後氣血兩虛,不論外感內傷,皆以補虛為主,而仲景拈傷寒中之風傷衛發熱,仍以表裏陰陽去邪為訓。
人們普遍認為產後氣血虛弱,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,都以補虛為主。但是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,對於風邪侵襲衛氣導致發熱的症狀,依然是以表裏陰陽的原則來驅除邪氣。
故云:產後中風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汗出,乃太陽表未解也,但心下悶乾嘔,是外邪入於胸中之裏。
所以說:產婦中風,持續數十天不癒,頭部輕微疼痛,畏寒,時而發熱,出汗,這是太陽經表證未解。但同時感到胸悶想嘔吐,說明外邪已經入侵胸中,進入裡層。
太陽表裏有邪,謂之陽旦證,故以桂枝加黃芩而為陽旦湯。
太陽經表裡都有邪氣,稱為陽旦證,所以用桂枝湯加黃芩,組成陽旦湯。
以風邪在表,故用桂枝解肌,邪入胸膈之間,當以清涼解其內熱,故加黃芩,正謂不犯其虛,是益其餘,不補正而正自補,不驅邪而邪自散,斯為產後感冒入神之妙方也。
因為風邪在表,所以用桂枝來解表散寒;邪氣入侵胸膈之間,則用清涼的黃芩來解內熱。這正是「不犯其虛,是益其餘」的原則。不直接補虛,虛證自然會得到恢復;不直接驅邪,邪氣自然會消散。這便是治療產後感冒的妙方,可謂入神之妙。
奈後人不察其理,反謂芍藥酸寒,能伐生生之氣,桂枝辛熱,恐傷其血,棄而不用,以致病劇不解,只因未窺仲景門牆耳!故《千金方》以此加飴糖、當歸,為當歸建中湯,治產後諸虛或外感病。
推仲景之意,嘗以此湯加減出入,治產後諸病,屢獲神效,故表出之。
尤怡曰:夫審證用藥,不拘日數,表裏既分,汗下斯判。
上條裏熱成實,雖產後七八日,與大承氣而不傷於峻;此條表不解,雖數十日之久,與陽旦湯而不慮其散,非通於權變者,未足語此也。
陽旦湯方
卽桂枝內加黃芩(桂枝方見下利中)
產後中風,發熱面正赤,喘而頭痛,竹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後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,反而認為芍藥性寒,會損害生機,桂枝辛熱,擔心會傷血,因此棄之不用,導致病情嚴重難以治癒,這都是因為沒有深入了解仲景的醫學思想。所以《千金方》在此方中加入飴糖、當歸,稱為當歸建中湯,用來治療產後各種虛弱或外感病。
推測仲景的用意,常常用此方加減服用,治療產後各種疾病,屢屢取得奇效,因此將此方記錄下來。
尤怡說:用藥必須根據病情,不拘泥於藥物的劑量和天數,只要分清楚表裏,汗下就可判斷。
上面一條是裏熱實證,即使產後七八天,服用大承氣湯也不會傷及身體;這一條是表不解之症,即使病了數十天,服用陽旦湯也不會過於散寒,不懂得權衡變化的人,是不足以理解這一點的。
陽旦湯方
就是桂枝湯中加入黃芩(桂枝湯的方劑在《傷寒論》的下利中篇)。
產後中風,發熱面紅,呼吸急促頭痛,用竹葉湯治療。
【按】「產後中風」之下,當有「病痙者」之三字,始與方合。
若無此三字,則人參、附子施之於中風發熱可乎?而又以竹葉命名者,何所謂也?且方內有「頸項强用大附子」之文,本篇有證無方,則可知必有脫簡。
【註】產後汗多,表虛而中風邪病痙者,主之竹葉湯,發散太陽、陽明兩經風邪。
用竹葉為君者,以發熱,面正赤,有熱也;用人參為臣者,以產後而喘,不足也;頸項强急,風邪之甚,故佐附子;嘔者氣逆,故加半夏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產後血虛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,今證中未至背反張,而發熱面赤頭痛,亦風痙之漸也。
白話文:
產後中風,必須出現「病痙者」三個字才能用這個方子。沒有這三個字,就無法確定是否可以用人參和附子來治療中風發熱。另外,為何這個方子要以「竹葉」命名呢?而且方子裡有「頸項強用大附子」的記載,但本篇只有病症沒有藥方,可以推測應該是遺漏了部分內容。
產後容易汗多,體表虛弱,容易感受風邪而導致病痙,這時可以用竹葉湯來治療,它可以發散太陽、陽明兩經的風邪。
竹葉是君藥,因為產婦發熱、面紅,說明體內有熱;人參是臣藥,因為產後容易喘息,身體虛弱;頸項強直是風邪侵襲的表現,所以佐以附子;嘔吐是氣逆的表現,所以加入半夏。
程林認為產後血虛容易出汗,而且容易中風,所以出現病痙。雖然症狀還沒有發展到背部反弓張開的程度,但發熱、面赤、頭痛,也是風痙的初期表現。
竹葉湯方
竹葉(一把) 葛根(三兩) 防風(一兩)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(各一兩) 附子(炮,一枚) 大棗(十五枚) 生薑(三兩)
上十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,温覆使汗出。
頸項强,用大附子一枚,破之如豆大,前藥揚去沫。
嘔者,加大半夏半升洗。
婦人乳中虛,煩亂,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
【按】此條文義,證藥未詳。
竹皮大丸方
生竹茹(二分) 石膏(二分) 桂枝(一分) 甘草(七分) 白薇(一分)
上五味,末之,棗肉和丸,彈子大,以飲服一丸,日二夜二服。
白話文:
竹葉湯方是用一把竹葉、三兩葛根、一兩防風、一兩桔梗、一兩桂枝、一兩人參、一兩甘草、一枚炮附子、十五枚大棗、三兩生薑,加水一斗煮取二升半,分三次溫服,蓋被使汗出。如果頸項僵硬,可以用一枚破成豆大的大附子,加入藥方中,並去除藥汁表面的泡沫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半升洗過的半夏。婦女乳房虛弱,煩躁、嘔逆,可以用竹皮大丸來安中益氣。
竹皮大丸方是用二分生竹茹、二分石膏、一分桂枝、七分甘草、一分白薇,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和成彈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一丸,每日服用兩次,夜間也服用兩次。
有熱者,倍白薇。
喘者,加柏實一分。
【集解】《濟陰綱目》云:中虛不可用石膏,煩亂不可用桂枝,此方以甘草七分,配眾藥六分,又以棗肉為丸,仍以一丸飲下,可想其立方之微,用藥之難,審虛實之不易也。
仍飲服者,尤慮夫虛虛之禍耳!用是方者,亦當深省。
產後下利及虛極,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
【按】此條文義、證藥不合,不釋。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
白頭翁 甘草 阿膠(各二兩) 秦皮 黃連 柏皮(各三兩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內膠,令消盡,分温三服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發熱,就多加一些白薇;如果病人喘不過氣,就加一分柏實。
《濟陰綱目》記載:中氣虛弱的人不能用石膏,心煩意亂的人不能用桂枝,這方子以甘草七分,配合其他藥物六分,再用棗肉做成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,可以想見其方劑的精妙,用藥的困難,以及辨別虛實的不易。
持續服用這個方子,尤其要警惕虛虛之禍!使用這個方子的人,也要深刻反思。
產後腹瀉以及虛弱極度的人,可以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療。
這段文字的內容與證據和藥物搭配不符,無法解釋。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的配方:
白頭翁、甘草、阿膠(各二兩)、秦皮、黃連、柏皮(各三兩)
以上六味藥,用水七升,煎煮至二升半,加入阿膠,使其融化,分三次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