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
問曰: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,何謂也?師曰:病,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者,急當救裏;後身體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也。

【註】詳見《傷寒論·太陰篇》內,不復釋。

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,當先治其卒病,後乃治其痼疾也。

【註】痼疾,舊病也。卒病,新疾也。當以舊病為本、為緩,新疾為標、為急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故先治卒病,後治痼疾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痼疾病已沉痼,非旦夕可取效者;卒病謂卒然而來,新感之病,可取效於旦夕者,乘其所入未深,急去其邪,不使稽留而為患也。且痼疾之人,正氣素虛,邪尤易傳,設多瞻顧,致令兩邪相合,為患不淺,故仲景立言於此,使後學者知所先後也。

沈明宗曰:此有舊疾,復感新邪,當分先後治也。痼者,邪氣堅固難拔;卒者,邪氣驟來而易去也。若病者素有痼疾,而忽加卒病,務當先治卒病,不使邪氣相併,轉增舊疾。但久病乃非朝夕可除,須當緩圖,所以後乃治其痼疾也。

師曰:五藏病各有得者愈;五藏病各有所惡,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。病者素不應食,而反暴思之,必發熱也。

【註】此明五藏各有所得而愈,言以情志相勝也,卽如怒傷肝,得悲而愈,此悲勝怒也。亦有得之時日而愈者,經曰:病在肝,愈於夏,是喜得子氣,制其勝我者也;夏不愈,勝於秋,是惡其勝我者,得旺氣也;秋不死,持於冬,是我喜得母氣以生我也;起於春,是喜自得其位而氣旺也,餘藏倣此。病者云云,謂平素不愛食之物,及當病之時,而反暴思食,是病邪藏氣之變,故雖思食,而食之必發熱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《內經》云:肝色青,宜食甘;心色赤,宜食酸;肺色白,宜食苦;脾色黃,宜食酸;腎色黑,宜食辛。此五藏得飲食而愈者。肝病愈於丙丁,起於甲乙;心病愈於戊己,起於丙丁;脾病愈於庚辛,起於戊己;肺病愈於壬癸,起於庚辛;腎病愈於甲乙,起於壬癸。此五藏自得其位而愈者。五藏所惡,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,各隨其所惡而不喜者為病也。若病人素不食而暴食之,則入於陰,長氣於陽,必發熱也。

夫諸病在藏,欲攻之,當隨其所得而攻之,如渴者,與猪苓湯。餘皆倣此。

【按】如渴者之下,當有「小便不利」四字,必傳寫之遺也。

【註】藏者裏也。凡諸病在裏有可攻之證,雖欲攻之,當隨其所得之輕重而攻之,不可卒意而攻之也。如渴者、小便不利,先與猪苓湯利其小便,俟小便利乃可攻也。餘皆倣此,謂他證或有未可遽攻者,皆倣此也。

白話文:

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
問:疾病有的需要先治裡,有的需要先治表,這是什麼道理呢?

答:病人因為疾病而服瀉藥,接著又腹瀉不止,身體疼痛的,就要先治裡;如果身體疼痛,但排便自然恢復正常了,就要先治表。

舊疾加重,又得了新的疾病,應當先治新病,後再治舊病。

舊病已久,不容易在短期內治癒;新病是突然發生的,可以很快治癒。應將舊病視為根本、緩慢處理,新病視為表象、緊急處理。緊急時治表象,緩慢時治根本,所以要先治新病,再治舊病。

五臟的疾病,各有其可以痊癒的條件;五臟的疾病,也各有其所厭惡的因素,各依其所厭惡的因素而致病。病人平時不愛吃某種食物,而生病時卻突然很想吃,必定會發熱。

五臟各有其可以使疾病痊癒的因素,是利用情志來互相克制。例如,怒傷肝,用悲傷來治療就能痊癒,這是因為悲勝怒。也有依照季節而痊癒的,例如:肝病在夏天痊癒,這是因為喜得夏季的陽氣來抑制它。夏天不痊癒,秋天就痊癒了,這是因為厭惡了克制它的因素,而得到旺盛的秋季之氣。秋天不死,冬天就能痊癒,是因為喜得冬天之氣來滋養自己。春天痊癒,是因為喜得春天陽氣而旺盛。其他臟腑也以此類推。病人平素不愛吃的食物,生病時卻突然很想吃,這是因為病邪影響了臟腑之氣所致,所以即使很想吃,吃了也會發熱。

凡是疾病在臟腑裡,想要攻治它,就要順著它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攻治,例如口渴的病人,就給予豬苓湯。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

凡是疾病在內臟,有可以攻治的徵象,雖然想要攻治它,也應該根據其輕重緩急來攻治,不可操之過急。例如口渴且小便不利者,先用豬苓湯利其小便,待小便通暢後才能攻治。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,是指其他症狀若不能立即攻治,也應遵循此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