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八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6)

1. 黃疸病第十六

諸黃,猪膏髮煎主之。

白話文:

各種黃疸病,都可以用豬膏煎熬頭髮來治療。

2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十二

火邪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。

心下悸者,半夏麻黃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若因火邪引起驚悸、吐血、下血、胸悶等症狀,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。

若症狀以心下悸動為主,則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。

3. 果實菜穀禁忌第二十五

食躁〔式〕{或}躁方

【按】食躁式躁之「式」字,當是「或」字,應改之。

白話文:

果實菜穀禁忌第二十五:食用燥熱的食物或藥方。

4. 雜療第二十三

〔長服訶黎勒丸方。〕

【按】此方當移在前篇「穀氣之實也」之下。

白話文:

雜療第二十三

訶黎勒丸方應該放在前面「穀氣之實」那一節之後。

5. 痙濕暍第二

病者,身熱足寒,頸項强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〔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摶,其表益虛,卽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〕

【按】「痙病也」之下諸句,與上文義不屬。與後條之「為欲解,脈如故」諸句,文義相屬,宜分於彼。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〔反〕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

【按】「反惡寒」之「反」字,衍文也。玩痙病之條自知,當惡寒也。宜刪之。

〖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摶,其表益虛,卽惡寒甚,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〗〔暴腹脹大者,〕為欲解;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

【按】「暴腹脹大者」五字,衍文也,當刪之。

白話文:

病人發燒,腳卻冰冷,脖子僵硬,怕冷,有時頭熱、臉紅、眼睛紅,單獨頭部搖晃,突然口不能言,背部反弓,這就是痙攣病。 (文中括號內的文字,與前後文脈絡不符,應另行歸類。)

太陽病,發燒不出汗,卻怕冷,叫做「剛痙」。 (文中「反惡寒」的「反」字是多餘的,根據痙攣病的描述,應該是指怕冷,應將此字刪除。)

(文中括號內的文字,與前後文脈絡相符,應歸類於此。 其中「暴腹脹大者」五字也是多餘的,應該刪除。) 如果已經發汗,寒邪濕邪交結,表層更加虛弱,因此更怕冷;發汗後,脈象像蛇一樣,如果想恢復正常,脈象卻仍然如此,反而呈現伏弦脈,就是痙攣。

6. 中風厯節第五

寸口脈〔遲〕{浮}而緩,〔遲〕{浮}則為〔寒〕{風},緩則為虛;榮緩則為亡血,衛緩則為中風;邪氣中經,〔浮者血虛,〕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;邪氣反緩,正氣卽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卽重不勝;邪入於府,卽不識人;邪入於藏,舌卽難言,口吐涎。

【按】「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寒虛相摶,邪在皮膚」,此五句原文在本條之首,當在後條之首。「寸口脈遲而緩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;榮緩則為亡血,衛緩則為中風;邪氣中經」,此六句原文在後條,當在此條之首,文氣始各得相屬,必系錯簡,當移之。其中有「浮者血虛」一句,必是衍文,當刪之。寸口脈遲而緩,遲則為寒,二「遲」字當是「浮」字,「寒」字當是「風」字,始得文義了然,且遲緩二脈不能並見,當改之。

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〔虛〕{風},寒〔虛〕{風}相摶,邪在皮膚,則身癢而癮疹;心氣不足,邪氣入中,則胸滿而短氣。

【按】「浮則為虛,寒虛相摶」二「虛」字,應是「風」字,當改之。

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緩,名曰泄;鹹則傷骨,骨傷則痿,名曰枯。枯泄相摶,名曰斷〔泄〕{絕},榮氣不通,衛不獨行,榮衛俱微,三焦無所御,四屬斷絕,身體羸瘦。獨足腫大,黃汗出,脛冷。假令發熱,便為厯節也。病厯節,不可屈伸,疼痛,烏頭湯主之。

【按】「名曰斷泄」之「泄」字,當是「絕」字,始與下文相屬,當改之。

諸肢節疼痛,身體尫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〔温温〕{嗢嗢}欲吐,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。

【按】温温應是「嗢嗢」,當改之。

白話文:

中風歷節第五

手腕脈搏遲緩浮弱,遲緩浮弱則為寒風,緩則為虛弱;營氣脈搏緩弱則為失血,衛氣脈搏緩弱則為中風;邪氣入侵經脈,絡脈空虛,邪氣不能排出,或左或右;邪氣脈搏緩弱,正氣則急促,正氣牽引邪氣,導致肢體歪斜癱瘓。邪氣在絡脈,則皮膚麻木;邪氣在經脈,則感到沉重難耐;邪氣入侵臟腑,則不認識人;邪氣入侵五臟六腑,則舌頭難以說話,口吐唾液。

手腕脈搏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風,寒風相搏,邪氣在皮膚,則身體發癢起疹子;心氣不足,邪氣入侵體內,則胸悶氣短。

酸味傷筋,筋傷則脈搏緩弱,稱為泄;鹹味傷骨,骨傷則肌肉萎縮,稱為枯。枯泄相搏,稱為絕,營氣不通,衛氣不能獨行,營衛都衰弱,三焦無力抵禦,四肢筋絡斷絕,身體消瘦,單腳腫大,出黃汗,小腿冰冷。如果發熱,便是歷節病。患歷節病,肢體不能屈伸,疼痛,用烏頭湯治療。

肢體關節疼痛,身體消瘦,腳腫得像脫了皮一樣,頭暈氣短,噁心欲吐,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