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1)
(1)
1.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四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卽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
【按】此條是《傷寒論》厥陰經正病,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,必是錯簡。
寸口脈浮而遲,浮卽為虛,遲卽為勞,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榮氣竭。
【按】此條當在《虛勞篇》中,錯簡在此。
【註】寸口,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。
浮而有力為風,浮而無力為虛,按之兼遲,卽為虛勞之診,故主衛外榮內虛竭也。
跗陽脈浮而數,浮卽為氣,數卽消穀而大堅,氣盛則溲數,溲數卽堅,堅數相摶,卽為消渴。
【按】「而大堅」句不成文,「大」字之下當有「便」字,必是傳寫之遺。
白話文:
厥陰經病症表現為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痛發熱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就吐蟲,腹瀉不止。
這段文字應該是《傷寒論》中關於厥陰經正病的描述,與雜病消渴的意義不同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
寸口脈浮而遲,浮代表虛,遲代表勞。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榮氣耗竭。
這段文字應該屬於《虛勞篇》,也可能是抄寫錯誤。
寸口脈指的是左右三部脈象。
浮而有力代表風邪,浮而無力代表虛證。按之兼遲,就是虛勞的診斷,所以主衛外榮內虛竭。
跗陽脈浮而數,浮代表氣,數代表消谷而大便堅實。氣盛則小便頻繁,小便頻繁則大便堅實,堅實頻繁相互交纏,就是消渴。
「而大堅」這句話文意不通,應該是「大便堅實」,可能是傳抄時的遺漏。
【註】跗陽,胃脈也。
胃脈浮盛,按之而數,為胃氣熱,故善消穀也。
火盛消穀,則大便必堅,氣盛消水,則小便必數,故溲數卽堅也,堅數相摶,卽為消穀消渴之病。
跗陽脈數,胃中有熱,卽消穀引食,大便必堅,小便卽數。
【註】此復申上條大便堅、小便數之義也。
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
【註】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水消於上,故名上消也;食穀多而大便堅者,食消於中,故名中消也;飲水多而小便反多者,水消於下,故名下消也。
上、中二消屬熱,惟下消寒熱兼之,以腎為水火之藏也。
白話文:
跗陽脈是胃經的脈象。胃經脈浮盛,按壓時跳動頻繁,代表胃氣熱盛,因此容易消化食物。但火氣旺盛導致消化食物過快,就會出現大便乾燥;氣盛導致水分代謝過快,則容易頻尿。大便乾燥和小便頻數相互影響,就會導致消化食物和口渴的症狀,也就是消穀消渴病。跗陽脈跳動頻繁,代表胃中有熱,就會導致食慾旺盛卻大便乾燥,同時伴隨小便頻數。男子患有消渴症,小便反而過多,飲水一斗,小便也排出約一斗,這種情況可以服用腎氣丸治療。飲水過多但小便量少,稱為上消;飲食過多但大便乾燥,稱為中消;飲水過多,小便反而過多,稱為下消。上消和中消屬於熱症,而下消則寒熱兼有,因為腎臟主水火。
飲一溲一,其中無熱消耗可知矣。
故與腎氣丸從陰中温養其陽,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,腎氣上蒸則能化生津液,何消渴之有耶!
【集註】程林曰:小便多則消渴,經曰:飲一溲二者不治。
今飲一溲一,故與腎氣丸治之。
腎中之動氣,卽水中之命火,下焦腎中之火,蒸其水之精氣,達於上焦,若肺金清肅,如雲升而雨降,則水精四布,五經并行,自無消渴之患。
今其人必攝養失宜,腎水衰竭,龍雷之火不安於下,但炎於上而刑肺金,肺熱葉焦,則消渴引飲,其飲入於胃,遊溢滲出,下無火化,直入膀胱,則飲一斗,尿亦一斗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喝一斗水就尿一斗水,表示身體沒有發熱消耗,可以知道病症不在於燥熱。
因此要服用腎氣丸,從陰中溫養陽氣,讓腎陰能夠攝住水分,不再直接往下流失,同時腎氣向上蒸騰,就能化生津液,自然就不會口渴了。
古代醫書記載,小便過多就是消渴症,而喝一斗水尿出兩斗水的人是無法治癒的。
現在這位患者喝一斗水尿出一斗水,因此用腎氣丸來治療。
腎臟中的動氣,就如同水中生命之火,下焦腎臟中的火氣,蒸騰水精氣,達到上焦,如果肺金清肅,如同雲氣上升降雨,那麼水精就會四處流布,五臟經絡都能運行順暢,自然不會有消渴症。
現在這個人一定是飲食調養不當,腎水衰竭,導致腎火不安於下,只向上蔓延,傷害了肺金,肺熱焦灼,因此就會口渴,喝進去的液體進入胃部,流溢滲出,下焦沒有火氣化解,直接進入膀胱,所以喝一斗水,就會尿出一斗水。
故用桂附腎氣丸,助真火蒸化,上升津液,何消渴之有哉!
沈明宗曰:「男子」二字,是指房勞傷腎,火旺水虧而成消渴者。
腎氣丸方(見婦人雜病中)
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發汗,五苓散主之。
【註】脈浮,病生於外也;脈浮微熱,熱在表也;小便不利,水停中也;水停則不化津液,故消渴也。
發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劑,惟五苓散能之,故以五苓散主之也。
於此推之,曰脈浮,可知上條脈沉也;曰微熱,可知上條無熱也。
且可知凡脈沉無熱之消渴,皆當用腎氣丸方也。
五苓散方(見痰飲中)
白話文:
因此使用桂附腎氣丸,能夠助強內在真火,蒸騰化開,上升津液,何況還有什麼口渴之問題呢!
沈明宗說:「男子」二字,指的是因房事過度傷害腎臟,導致內火旺盛而水分不足,進而引發口渴的情況。
腎氣丸方(參見婦人雜病中)
如果脈象呈現浮現,小便不利,微熱且伴有口渴,應當採取利尿和發汗的方法,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【注釋】脈象浮現,表示病症源自外部;脈象浮現伴微熱,代表熱症在表層;小便不利,表示體內水分積聚;水分積聚就無法轉化為津液,因此會引發口渴。
五苓散具有發表、利尿、止渴、生津的功效,只有五苓散能達到這樣的療效,因此選擇五苓散來進行治療。
從這一點推論,脈象浮現,可以知道上一條脈象沈降;脈象微熱,則可以知道上一條脈象並無熱象。
並且可以得知,凡是脈象沈降且無熱的口渴情況,都應該使用腎氣丸方進行治療。
五苓散方(參見痰飲中)
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湯主之。
【註】此與上條文同義異。
文同者,脈浮小便不利,發熱、微熱、渴欲飲水、消渴也。
而義異者,一以五苓散利水發汗,一以猪苓湯利水滋乾也。
審其所以義異之意,必在有汗、無汗之間也。
何以知之?一以發汗為主,其因無汗可知;一以滋乾為主,其因有汗可知。
故文同而義異,病同而治別也。
仲景之書,言外寓意處甚多,在學者以意會之自識也。
猪苓湯方
猪苓(去皮)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(各一兩)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內膠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浮而發熱,口渴想喝水,但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猪苓湯來治療。這個症狀跟前一條文描述的病症相同,但治療方法不同。兩者都屬於水腫,但五苓散是利水發汗,而猪苓湯是利水滋潤。主要區別在於有沒有汗,五苓散主要用於沒有汗的病人,猪苓湯則用於有汗的病人。
仲景的書中有很多言外之意,需要我們用心體會和理解。
猪苓湯的藥方如下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,各一兩。將這些藥材用水四升先煮四味,煮到剩下二升,去掉藥渣,再加入阿膠烊化,溫服七合,一天喝三次。
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【註】消渴則渴欲飲水,水入卽消,而仍口乾舌燥者,是熱邪盛也,故以白虎加人參湯,清熱生津也。
白虎加人參湯方(見中喝中)
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【註】渴欲飲水,水入卽吐,名水逆者,是裏熱微而水邪盛也,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內有積水,故水入則拒格而上吐,名水逆也。
五苓散利水,故主之。
渴欲飲水不止者,文蛤散主之。
【註】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證也;渴欲飲水,水入則消,口乾舌燥者,白虎人參湯證也。
白話文:
口渴想喝水,喝了之後馬上覺得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喝了水就吐出來,叫做水逆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一直口渴想喝水,可以用文蛤散治療。
渴欲飲水而不吐水,非水邪盛也;不口乾舌燥,非熱邪盛也。
惟引飲不止,故以文蛤一味,不寒不温,不清不利,專意於生津止渴也。
或云:文蛤卽今吳人所食花蛤,性寒味鹹,利水勝熱,然屢試而不效。
嘗考五倍子亦名文蛤,按法制之名百藥煎,大能生津止渴,故嘗用之,屢試屢驗也。
文蛤散方
文蛤(五兩)
上一味,杵為散,以沸湯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
小便不利者,有水氣,其人苦渴,栝蔞瞿麥丸主之。
【註】小便不利,水蓄於膀胱也,其人苦渴,水不化生津液也。
以薯蕷、花粉之潤燥生津,而苦渴自止;以茯苓、瞿麥之滲泄利水,而小便自利;更加炮附宣通陽氣。
白話文:
想要喝水卻又吐不出水,並不代表水邪過盛;嘴巴不乾、舌頭不燥,也不代表熱邪過盛。
只因為不停地想喝水,所以用文蛤這種不寒不熱、既不清除也不利尿的藥物,專門用來生津止渴。
有些人說:文蛤就是現在吳地人所吃的花蛤,性寒味鹹,利水勝熱,但實際上試過多次都沒有效果。
我曾經研究過,五倍子也叫做文蛤,按古法製成百藥煎,非常有效地能生津止渴,所以我嘗試用它,每次試驗都成功了。
文蛤散的藥方
文蛤(五兩)
以上藥材,研磨成粉,用沸水五合(約100毫升),調和服用,每次一湯匙。
小便不順暢的人,身體有水氣,他們會感到口渴,可以用栝蔞瞿麥丸來治療。
註: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水積在膀胱裡,導致口渴,是因為水不能轉化成津液。
用薯蕷、花粉來潤燥生津,口渴自然會消失;用茯苓、瞿麥來利尿滲濕,小便自然就會順暢;再加入炮附來宣通陽氣。
上蒸津液,下行水氣,亦腎氣丸之變制也。
然其人必脈沉無熱,始合法也。
栝蔞瞿麥丸方
栝蔞根(卽花粉,二兩) 茯苓(三兩) 薯蕷(三兩) 附子(炮,一枚) 瞿麥(一兩)
上五味,末之,煉蜜丸梧子大,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
不知,增至七八丸。
以小便利,腹中温為知。
【集解】李彣曰:此方與五苓散同為利水津之劑。
此用薯蕷卽五苓用白朮之義也。
但五苓兼外有微熱,故用桂枝走表;此內惟水氣,故用附子温下也。
尤怡曰:此下焦陽弱氣冷,而水氣不行之證,故以附子益陽氣,茯苓、瞿麥行水氣,觀方後云:腹中温為知,可以推矣。
白話文:
此方用於上蒸津液,下行水氣,是腎氣丸的變式。但適合脈沉無熱的人服用。方劑為栝蔞瞿麥丸,由栝蔞根(即花粉)、茯苓、薯蕷、附子(炮製)、瞿麥五味藥組成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若療效不佳,可增加至七八丸。以小便通暢、腹中溫暖為藥效判斷依據。此方與五苓散同屬利水津的藥劑,但五苓散兼有外感微熱,故用桂枝走表;而此方僅針對內在水氣,故用附子溫下。此方適用於下焦陽氣虛弱、氣冷,水氣無法運行的情況,以附子補益陽氣,茯苓、瞿麥利水氣,服用後腹中溫暖即可知療效。
其人苦渴,則是水氣偏結於下,而燥火獨聚於上。
夫上浮之焰,非滋不熄;下積之陰,非暖不消;而寒潤辛温,並行不悖,此方為良法也。
求變通者,於此三復焉。
小便不利,蒲灰散主之。
滑石白魚散,茯苓戎鹽湯並主之。
【註】無表裏他證,小便不利而渴者,消渴水邪病也;小便不利不渴者,小便癃閉病也。
主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者,蒲灰、亂髮,血分藥也。
滑石、白魚,利水藥也。
然必是水鬱於血分,故并主是方也。
觀東垣以通關丸,治熱鬱血分之小便不利,則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。
白話文:
患者感到口渴,是因為水氣停滯在下焦,而燥熱之氣獨留在上焦。 上浮的燥熱之火,需要滋潤才能熄滅;下積的寒濕之氣,需要溫暖才能消散。 所以寒涼滋潤和辛溫燥熱的藥物同時使用,並不矛盾,這就是有效的治療方法。 想要改變治療方案的,可以反复思考這三點。 對於小便不利的情況,可以用蒲灰散來治療。 對於小便不利,可以用滑石白魚散或茯苓戎鹽湯來治療。 註解: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只是小便不利而感到口渴,這就是消渴水邪病;如果小便不利但沒有口渴,那就是小便癃閉病。 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的藥物中,蒲灰、亂髮屬於血分藥。 滑石、白魚屬於利水藥。 因為這些病症都是水氣鬱結在血分造成的,所以這些藥物都能夠治療。 從東垣先生用通關丸治療熱鬱血分導致的小便不利,就能知道這種病症在血分多半不感到口渴。
主茯苓戎鹽湯者,茯苓淡滲,白朮燥濕,戎鹽潤下,亦必是水濕鬱於下也。
鹽為渴者之大戒,觀用戎鹽則不渴可知也。
【集註】魏荔彤曰:小便不利者,所因有不同,治法亦不一,仲師併列三方,以俟主治者擇其善而從之。
蒲灰散方
蒲灰(七分) 滑石(三分)
上二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滑石白魚散方
滑石(二分) 亂髮(燒,三分) 白魚(二分)
上三味,杵為散,飲服半錢匕,日三服。
茯苓戎鹽湯方
茯苓(半斤) 白朮(二兩) 戎鹽(彈丸大一枚)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白話文:
茯苓戎鹽湯主要用來治療水濕停留在下焦的情況。茯苓性味甘淡,能利水滲濕;白朮性味甘苦,能燥濕健脾;戎鹽(即海鹽)性鹹,能潤腸通便。由此可見,此方是針對水濕鬱積下焦、小便不利的情況而設的。
鹽是治療口渴的禁忌,但茯苓戎鹽湯中使用戎鹽卻不會導致口渴,可見此方並非單純治療口渴的方子。
這三種治療小便不利的方法,各有不同的適用症狀,醫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。
蒲灰散是由蒲灰和滑石組成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小匙,每日三次。
滑石白魚散則由滑石、燒過的頭髮和白魚组成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小匙,每日三次。
茯苓戎鹽湯則用半斤茯苓、二兩白朮和一枚彈丸大小的海鹽,用水五升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淋之為病,小便如粟狀,小腹弦急,痛引臍中。
【註】小便不利及淋病,皆或有少腹弦急,痛引臍中之證。
然小便不利者,水道濇少而不痛,淋則溲數,水道濇少而痛,有不同也。
小便尿出狀如粟米者,卽今之所謂石淋也。
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。
【註】淋家,濕熱蓄於膀胱之病也。
若發其汗,濕從汗去,熱則獨留,水府告匱,熱迫陰血從小便出,卽今之所謂血淋也。
【集註】高世栻曰: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虛,故不可發汗,若發汗更奪其津液,則膀胱氣竭,胞中併虛,故必便血。
便血,尿血也。
白話文:
排尿困難,尿液像小米粒一樣,小腹緊繃疼痛,痛感連接到肚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