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【註】氣色見於面部,而知病之死生者,以五氣入鼻,藏於五藏,其精外榮於面也。色者,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也。氣者,五色之光華也。氣色相得者,有氣有色,平人之色也。卽經云:青如翠羽,赤如雞冠,黃如蟹黃,白如豚膏,黑如烏羽者,生也。氣色相失者,色或淺深,氣或顯晦,病人之色也。卽經云:浮澤為外,沉濁為內,察其浮沉,以知淺深,察其夭澤,以觀成敗,察其散搏,以知新故,視色上下,以知病處,色粗以明,沉夭為甚,不明不澤,其病不甚也。有色無氣者,色枯不澤,死人之色也。卽經云:青如藍葉,黃如黃土,赤如衃血,白如枯骨,黑如炱者,死也。鼻者,明堂也。明堂光澤,則無病矣。而曰見青色為腹中痛,鼻苦冷甚者死;黑色為水為勞,黃色為上寒下熱,小便難;面目鮮明,內有留飲;色白為亡血;色赤為熱為風,若見於冬,為非其時者,死。目直視,正圓不合,如魚眼者,痙,不治。此氣色主病之大略也,其詳皆載《內經》。
師曰:病人語聲寂然,喜驚呼者,骨節間病;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;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,頭中病(一作痛)。
【按】頭中病之「頭」字,當是「腹」字。經中從無頭中病之文,且文義不屬,必是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病人語聲寂然,謂寂然不語也;若惡人語是心病也。喜驚呼者,謂不惡人語,且喜驚呼,是知其病不在心而在外也,故曰:骨節間病也。病人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謂聲不響亮而不了徹也,此有礙於息氣,故知為心膈間病也。病人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,謂唧唧噥噥小而悠長也,因不敢使氣急促動中,故知腹中病也。
師曰:息搖肩者,心中堅;息引胸中上氣者,欬;息張口短氣者,肺痿唾沫。
【註】息者,一呼一吸也。搖肩,謂抬肩也。心中堅,謂胸中壅滿也。呼吸之息,動形抬肩,胸中壅氣上逆者,喘病也。呼吸引胸中之氣上逆,喉中作癢梗氣者,欬病也。呼吸張口。不能續息,似喘而不抬肩者,短氣病也。蓋肺氣壅滿,邪有餘之喘也,肺氣不續息,正不足之短氣也。然不足之喘,亦有不續息者;有餘之短氣,亦有胸中壅滿者,肺氣上逆者,必欬也。欬時唾痰,嗽也。若欬唾涎沫不已者,非欬病也,乃肺痿也。
師曰:吸而微數,其病在中焦。實也,當下之卽愈;虛者不治。在上焦者,其吸促;在下焦者,其吸遠。此皆難治。呼吸動搖振振者,不治。
【按】吸促之「促」字,當是「遠」字;吸遠之「遠」字,當是「促」字,方合病義,必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此承上文,言喘分三焦,有可治、不可治之辨也。喘,肺病也,肺主氣,司呼吸,故以呼吸氣促,謂之喘也,若呼吸氣均促,是病在呼吸,阻升降之氣也,故知喘在中焦也。呼之氣促,吸之氣長,病在呼,呼出心與肺,故知喘在上焦也;呼之氣長,吸之氣短,病在吸,吸入腎與肝,故知喘在下焦也。喘之實者,謂邪氣盛,則實也,中實,則必腹滿便硬,當下之,可治也。喘之虛者,謂正氣奪則虛也,中虛,則必腹軟便滋,不堪下,難治也。若喘而呼吸動搖,振振不能擎身者,則為形氣不相保,勿論虛實不治也。曰吸而微數,數卽促也,促卽短也,遠卽長也。吸不言呼,略辭也,猶言呼吸均短,呼短吸長,吸短呼長也。
白話文:
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氣色反映在臉上,可以看出疾病的生死。五種氣息進入鼻腔,藏於五臟,其精氣外現於面部。顏色有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種,氣息是五種顏色的光澤。氣色相符,氣息充沛,顏色正常,是健康人的樣子,就像經書上說的:青色像翠鳥羽毛,紅色像雞冠,黃色像蟹黃,白色像豬油,黑色像烏鴉羽毛,都是健康的表現。氣色不相符,顏色或深或淺,氣息或明顯或晦暗,這是病人的樣子,就像經書上說的:浮現而潤澤的是外在的病,沉陷而混濁的是內在的病。觀察它的浮沉,就能知道淺深;觀察它的潤澤,就能判斷病情的好壞;觀察它的散漫或凝聚,就能知道病情的久暫;觀察顏色的上下位置,就能知道病灶所在;顏色粗糙而明亮,沉陷而乾燥則病情嚴重;顏色不明亮不潤澤,則病情不嚴重。有顏色而無氣息,顏色枯燥無光,這是死人的樣子,就像經書上說的:青色像藍色的葉子,黃色像黃土,紅色像凝固的血,白色像枯骨,黑色像煤灰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鼻子是明堂,明堂光澤,就沒有疾病。但如果見到青色則表示腹痛,鼻子又非常冰冷,就會死亡;黑色表示水腫或勞累;黃色表示上焦寒、下焦熱,小便困難;面目光彩鮮明,內有積液;顏色發白表示失血;顏色發紅表示熱證或風證,如果在冬天見到這種情況,則是不正常的,會死亡。眼睛直視前方,眼球不圓潤,像魚眼一樣,是痙攣,無法治療。這些是氣色判斷疾病的大概內容,詳細的內容都記載在《內經》中。
老師說:病人說話聲音低沉寂靜,喜歡驚叫的,是骨節疾病;說話聲音低沉沙啞,聲音傳不出去的,是心膈疾病;說話聲音細微而長久的,是腹部疾病。
(按語:原文「頭中病」中的「頭」字,應當是「腹」字。經書中從來沒有「頭中病」的記載,而且文義也不通順,一定是抄寫時的錯誤。)
(註解:病人說話聲音低沉寂靜,是指默默不語;如果惡言相向,則是心病。喜歡驚叫,是指不惡言相向,卻喜歡驚叫,說明病情不在心臟而在外,所以說是骨節疾病。病人說話聲音低沉沙啞,聲音傳不出去,是指聲音不響亮也不通暢,這是氣息受阻,所以知道是心膈疾病。病人說話聲音細微而長久,是指聲音細小而綿長,因為不敢讓氣息急促,所以知道是腹部疾病。)
老師說:呼吸時肩膀聳動的,是心臟阻塞;呼吸時胸中氣體上逆的,是咳嗽;呼吸時張口短氣的,是肺痿,伴有唾沫。
(註解:呼吸,指一呼一吸。肩膀聳動,是指抬肩。心臟阻塞,是指胸中壅塞。呼吸時,身體動作抬肩,胸中壅塞的氣體上逆,是喘病。呼吸引起胸中氣體上逆,喉嚨發癢梗阻,是咳嗽。呼吸時張口,不能持續呼吸,像喘息但肩膀沒有聳動,是短氣。這是肺氣壅塞,邪氣過盛的喘病;肺氣不能持續呼吸,是正氣不足的短氣。但是正氣不足的喘息,也會有呼吸不連續的情況;邪氣過盛的短氣,也會有胸中壅塞的情況。肺氣上逆,一定會咳嗽。咳嗽時吐出痰液,是咳痰。如果咳嗽時不停地吐出唾液,就不是咳嗽,而是肺痿。)
老師說:吸氣微弱而頻數的,病情在中焦,實證的話,應該瀉下就能痊癒;虛證則無法治療。在上焦的,吸氣急促;在下焦的,吸氣緩慢。這些都難以治療。呼吸動搖,身體顫抖的,無法治療。
(按語:原文「吸促」中的「促」字,應當是「遠」字;「吸遠」中的「遠」字,應當是「促」字,這樣才符合病情,一定是抄寫時的錯誤。)
(註解:這段文字承接上文,說明喘息分佈於三焦,有可治和不可治的區別。喘息是肺病,肺主氣,主管呼吸,所以用呼吸急促來形容喘息。如果呼吸均勻而急促,則是病在呼吸,阻礙了氣的升降,所以知道喘息在中焦。呼氣急促,吸氣緩慢,病在呼氣,呼氣涉及心和肺,所以知道喘息在上焦;呼氣緩慢,吸氣急促,病在吸氣,吸氣涉及腎和肝,所以知道喘息在下焦。喘息的實證,是指邪氣盛,是實證,中焦實證,則必定腹脹便秘,瀉下就能治療。喘息的虛證,是指正氣不足,是虛證,中焦虛證,則必定腹部柔軟,大便稀溏,不能瀉下,難以治療。如果喘息時呼吸動搖,身體顫抖,不能支撐身體,則表明形氣不能相依,不論虛實都無法治療。吸氣微弱而頻數,頻數就是急促,急促就是短,緩慢就是長。吸氣不提呼氣,是省略的說法,也就是說呼吸都短促,呼氣短吸氣長,吸氣短呼氣長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