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9)
(9)
1.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
【集註】尤怡曰:凝痰結氣,阻塞咽嗌之間,《千金》所謂咽中帖帖如有炙肉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者是也。
半夏厚朴湯方
半夏(一升) 厚朴(三兩) 茯苓(四兩) 生薑(五兩) 干蘇葉(二兩)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温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婦人藏躁,喜悲傷欲哭,象如神靈所作,數欠伸,甘麥大棗湯主之。
【按】甘草小麥大棗湯,方義未詳,必是譌錯。
【註】藏,心藏也,心靜則神藏。若為七情所傷,則心不得靜,而神躁擾不寧也。故喜悲傷欲哭,是神不能主情也。象如神靈所憑,是心不能神明也,卽今之失志癲狂病也。數欠伸,喝欠也,喝欠頓悶,肝之病也,母能令子實,故證及也。
甘草小麥大棗湯方
甘草(三兩) 小麥(一升) 大棗(十枚)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亦補脾氣。
婦人吐涎沫,醫反下之,心下卽痞,當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龍湯主之。涎沫止,乃治痞,瀉心湯主之。
【註】吐涎沫,形寒飲冷也,不温散而反下之,則寒飲虛結成痞硬也。當先治其吐涎沫,以小青龍湯治外寒內飲,俟涎沫止,以半夏瀉心湯,乃治痞也。
【集註】尤怡曰:吐涎沫,上焦有寒飲也,不與温散而反下之,則寒內入而成痞。然雖痞而猶吐涎沫,是寒飲未已,不可治痞,當先治飲,而後治痞,亦如傷寒例,表解乃可攻痞也。
小青龍湯方(見肺癰中)
瀉心湯方(見驚悸中)
問曰:婦人年五十,所病下利,數十日不止,暮卽發熱,少腹裏急,腹滿,手掌煩熱,唇口乾燥,何也?師曰:此病屬帶下。何以故?曾經半產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其證唇口乾燥,故知之。當以温經湯主之。
【按】所病下利之「利」字,當是「血」字,文義相屬,必是傳寫之譌。
【註】婦人年已五十,衝任皆虛,天癸當竭,地道不通矣。今下血數十日不止,宿瘀下也。五心煩熱,陰血虛也;唇口乾燥,任衝血傷,不上榮也;少腹急滿,胞中有寒,瘀不行也。此皆曾經半產崩中,新血難生,瘀血未盡,風寒客於胞中,為帶下,為崩中,為經水愆期,為胞寒不孕。均用温經湯主之者,以此方生新去瘀,暖子宮補衝任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婦人年五十,則已過七七之期,任脈虛,太衝脈衰,天癸竭,地道不通時也。所病下利,據本文帶下觀之,當是崩淋下血之病。蓋血屬陰,陰虛故發熱,暮亦屬陰也。任主胞胎,衝為血海,二脈皆起於胞宮,而出於會陰,正當少腹部分,衝脈俠臍上行,故衝任脈虛,則少腹裏急,有乾血亦令腹滿。《內經》云:任脈為病,女子帶下瘕聚是也。手背為陽,掌心為陰,乃手三陰過脈之處,陰虛,故掌中煩熱也。陽明脈俠口環唇,與衝脈會於氣街,皆屬於帶脈。《難經》云:血主濡之。以衝脈血阻不行,則陽明津液衰少,不能濡潤,故唇口乾燥。斷以病屬帶下,以曾經半產,少腹瘀血不去,則津液不布,新血不生,此則唇口乾燥之所由生也。
白話文:
婦人各種疾病的脈象、證狀及治療方法(第二十二)
凝痰結氣阻塞咽喉,如同《千金要方》所描述的咽喉處有物,感覺像炙烤的肉,吞不下也吐不出,可用半夏厚朴湯治療。
半夏厚朴湯:半夏一升,厚朴三兩,茯苓四兩,生薑五兩,乾蘇葉二兩。用水七升,煎煮至四升,溫服,分四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間一次。
婦人如果心神不寧,喜歡悲傷哭泣,像被神靈附體一樣,經常打哈欠伸懶腰,可以用甘麥大棗湯治療。
甘草小麥大棗湯的功效不明,可能是記載錯誤。
「藏」指心藏,心神安定則神氣內斂。如果七情所傷,則心神不安,因此喜歡悲傷哭泣,是心神不能控制情緒;表現得像被神靈附體一樣,是心神失常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失志癲狂。經常打哈欠伸懶腰,是肝臟疾病,因肝臟影響脾胃,所以也會有此症狀。
甘草小麥大棗湯:甘草三兩,小麥一升,大棗十枚。用水六升,煎煮至三升,溫服,分三次服用,同時也能補益脾氣。
婦人如果吐口水,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結果心下痞塊,應該先治療吐口水,用小青龍湯;口水止住後,再治療痞塊,用瀉心湯。
吐口水,是身體寒冷有寒飲的表現,不先溫散反而用下瀉的方法,則寒飲虛弱凝結成痞塊。應該先用小青龍湯治療外寒內飲,待口水止住後,再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痞塊。
吐口水,是上焦有寒飲的表現,不用溫散的方法反而用下瀉的方法,則寒邪內入而形成痞塊。即使有痞塊,但仍然吐口水,表示寒飲未除,不能先治痞塊,應該先治寒飲,然後再治痞塊,這就像治療傷寒一樣,表證解除了才能治療裡證。
小青龍湯(詳見肺癰篇)
瀉心湯(詳見驚悸篇)
問:婦人五十歲,下痢數十日不止,傍晚發熱,小腹絞痛,腹部脹滿,手掌煩熱,口唇乾燥,這是什麼病?答:這是帶下病。為什麼?因為曾經小產,瘀血停留在小腹。怎麼知道的?因為口唇乾燥。可以用溫經湯治療。
「下利」中的「利」字,應為「血」字,兩者意思相近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
婦人五十歲,衝任二脈虛弱,天癸將盡,經血不通。現在下血數十日不止,是宿瘀下血。五心煩熱,是陰血虛;口唇乾燥,是任衝二脈血傷,不能上榮於面;小腹絞痛脹滿,是胞宮有寒,瘀血不通。這些都是因為曾經小產,新血難生,瘀血未盡,風寒入侵胞宮,導致帶下、崩漏、月經不調、胞宮寒冷不孕等症狀。均用溫經湯治療,因為此方能生新血去瘀血,溫暖子宮,補益衝任二脈。
婦人五十歲,已經過了七七之期,任脈虛弱,太衝脈衰弱,天癸將盡,經血不通。下痢,根據文中帶下病來看,應是崩漏下血。血屬陰,陰虛故發熱,傍晚也屬陰。任脈主胞胎,衝脈為血海,兩脈都起於胞宮,而出於會陰,正好在小腹部,衝脈沿著臍上行,所以衝任二脈虛弱,則小腹絞痛,有瘀血也會導致腹部脹滿。《內經》說:任脈有病,女子會有帶下、血塊等症狀。手背屬陽,手掌屬陰,是手三陰經脈經過的地方,陰虛,所以手掌煩熱。陽明經脈循行於口唇,與衝脈在氣街相會,都屬於帶脈。《難經》說:血能濡養臟腑。衝脈血阻不通,則陽明經津液減少,不能濡養,所以口唇乾燥。判斷這是帶下病,因為曾經小產,少腹瘀血不去,則津液不能佈散,新血不能生成,這就是口唇乾燥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