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(4)
(4)
1. 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
【集註】程林曰:產後血虛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,今證中未至背反張,而發熱面赤頭痛,亦風痙之漸也。
竹葉湯方
竹葉(一把) 葛根(三兩) 防風(一兩)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(各一兩) 附子(炮,一枚) 大棗(十五枚) 生薑(三兩)
上十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二升半,分温三服,温覆使汗出。頸項强,用大附子一枚,破之如豆大,前藥揚去沫。嘔者,加大半夏半升洗。
婦人乳中虛,煩亂,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
【按】此條文義,證藥未詳。
竹皮大丸方
生竹茹(二分) 石膏(二分) 桂枝(一分) 甘草(七分) 白薇(一分)
上五味,末之,棗肉和丸,彈子大,以飲服一丸,日二夜二服。有熱者,倍白薇。喘者,加柏實一分。
【集解】《濟陰綱目》云:中虛不可用石膏,煩亂不可用桂枝,此方以甘草七分,配眾藥六分,又以棗肉為丸,仍以一丸飲下,可想其立方之微,用藥之難,審虛實之不易也。仍飲服者,尤慮夫虛虛之禍耳!用是方者,亦當深省。
產後下利及虛極,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。
【按】此條文義、證藥不合,不釋。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
白頭翁 甘草 阿膠(各二兩) 秦皮 黃連 柏皮(各三兩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內膠,令消盡,分温三服。
白話文:
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
產後婦女血虛,容易出汗,且容易中風而導致痙攣。現在這個病症還沒到背部反弓的程度,卻已經出現發熱、臉紅、頭痛的症狀,這也是風痙的初期表現。
竹葉湯:
使用竹葉、葛根、防風、桔梗、桂枝、人參、甘草、炮附子、大棗、生薑等藥材煎煮服用,服用後溫暖覆蓋,促使汗出。如果頸項僵硬,可以再加一枚炮製後切成豆粒大小的大附子,並將藥液中的浮沫去除。如果患者嘔吐,可以再加半升洗淨的半夏。
對於產後乳汁不足,心煩意亂,嘔吐的婦女,可用竹皮大丸治療。
(註:此條的病症和藥方說明不夠詳細。)
竹皮大丸:
使用生竹茹、石膏、桂枝、甘草、白薇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服用。如有發熱,可加倍白薇用量;如有喘息,可加柏實。
(註:《濟陰綱目》認為此方用藥有問題,中虛者不宜用石膏,心煩意亂者不宜用桂枝。此方用藥量極少,且服用方法特殊,辨證用藥難度很高,需謹慎使用。)
對於產後腹瀉且體力極度虛弱的婦女,可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療。
(註:此條的病症和藥方說明不夠詳細,無法解釋。)
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:
使用白頭翁、甘草、阿膠、秦皮、黃連、柏皮等藥材煎煮服用,煎煮過程中加入阿膠使其溶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