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7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七)

旋覆代赭石湯,治汗、吐、下解之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。
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代赭石(一兩),半夏(洗,半升),生薑(切,五兩),甘草(炙,三兩),大棗(擘,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【集註】羅謙甫曰:汗、吐、下解後,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。胃氣既虧,三焦因之失職,清無所歸而不升,濁無所納而不降,是以邪氣留滯,伏飲為逆,故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。方中以人參、甘草養正補虛,薑、棗和脾養胃,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。更以代赭石之重,使之斂浮鎮逆,旋覆花之辛,用以宣氣滌飲,佐人參以歸氣於下,佐半夏以蠲飲於上。

濁降痞硬可消,清升噫氣自除,觀仲景治少陰水氣上凌,用真武湯鎮之;治下焦滑脫不守,用赤石脂禹餘糧固之。此胃虛氣失升降,復用此法理之,則胸中轉否為泰,其為歸元固下之法,各極其妙如此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,治傷寒表不解,瘀熱在裡發黃者。

麻黃(二兩),赤小豆(一升),杏仁(去皮尖,四十枚),生薑(切,一兩),大棗(擘,十二枚),甘草(炙,一兩),生梓白皮(一升),連軺(二兩),

以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,再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半日則盡。

【注】濕熱發黃無表裡證,熱盛者清之,小便不利者利之,裡實者下之,表實者汗之,皆無非為病求去路也。用麻黃湯以開其表,使黃從外而散。去桂枝者避其濕熱也,佐薑棗者和其營衛也,加連軺、梓皮以瀉其熱,赤小豆以利其濕,同成表實發黃之效也。連軺即連翹根,無梓皮以茵陳代之,成無己曰:煎以潦水者,取其味薄不助濕熱也。

梔子柏皮湯,治傷寒身黃髮熱,無表裡證者。

梔子(擘,十五枚),甘草(一兩),黃柏(一兩),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【注】傷寒身黃髮熱者,若有無汗之表,以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汗之;若有成實之裡,以茵陳蒿湯下之。今外無可汗表證,內無可下里證,惟有黃熱,宜以梔子柏皮湯清之可也。此方之甘草當是茵陳,傳寫之誤也。

茵陳蒿湯,陽明病發熱,但頭汗出,身無汗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此為瘀熱在裡,

身必發黃,腹微滿者,本方主之。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擘,十四枚),大黃(二兩)

上三味,以水二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太陽、陽明俱有發黃證,但頭汗出而身無汗,則熱不外越。小便不利,則熱不下泄,故瘀熱在裡。然里有不同,肌肉是太陽之裡,當汗而發之,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涼散法。心胸是太陽陽明之裡,當寒以勝之,用梔子柏皮湯,乃清火法。腸胃是陽明之裡,當瀉之於內,故立本方,是逐穢法。

白話文:

旋覆代赭石湯: 這個方子是治療在發汗、嘔吐、或腹瀉之後,出現心下(胃部)痞塞、發硬,而且打嗝不斷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旋覆花(12克),人參(6克),代赭石(3克),半夏(洗過,約90毫升),生薑(切片,15克),甘草(炙烤過,9克),大棗(掰開,12枚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加水約2000毫升,煮到剩下約1200毫升,濾掉藥渣後,再煎煮到剩約600毫升。分三次溫服,每次服用200毫升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: 這個方子是治療傷寒病,表證(感冒症狀)沒有解除,導致體內有瘀熱而出現黃疸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6克),赤小豆(約180毫升),杏仁(去皮尖,40枚),生薑(切片,3克),大棗(掰開,12枚),甘草(炙烤過,3克),生梓白皮(約180毫升),連軺(6克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八味藥材加水約2000毫升,先煮麻黃,煮滾後撈去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約600毫升。分三次溫服,半天內服完。

梔子柏皮湯: 這個方子是治療傷寒病,身體發黃發熱,但沒有表證或裡證(沒有感冒症狀或腹瀉便秘等症狀)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梔子(掰開,15枚),甘草(3克),黃柏(3克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約800毫升,煮到剩下約300毫升,濾掉藥渣後,分兩次溫服。

茵陳蒿湯: 這個方子是治療陽明病,發熱,只有頭部出汗,身上不出汗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,身體一定會發黃,腹部稍微脹滿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茵陳蒿(18克),梔子(掰開,14枚),大黃(6克)。

服用方法:將以上三味藥材加水約4000毫升,先煮茵陳蒿,煮到剩下約2400毫升時,放入其他兩味藥材,煮到剩下約600毫升,濾掉藥渣後,分三次溫服。服用後小便應當順暢,呈現像皂角汁的顏色,且帶有紅色,隔夜後腹部脹滿應減輕,黃疸會從小便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