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七 (6)
卷七 (6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七)
【注】心下硬痛,結胸也;硬而不痛,心下痞也。惡寒而復汗出,非表不解,乃表陽虛也。故以大黃、黃連、黃芩瀉痞之熱,附子溫表之陽,合內外而治之。其妙在以麻沸湯漬三黃,須臾絞去滓,內別煮附子汁,義在瀉痞之意輕,扶陽之意重也。
甘草瀉心湯,治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
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。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洗,半升),大棗(擘,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注】毋論傷寒、中風,表未解,總不可下,醫反下之,因而成痞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水穀不化,腹中雷鳴者,誤下胃中空虛也。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心煩不得安者,乘虛客邪上逆也。醫見心下痞硬,謂下之不盡,又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但此非結熱之痞,亦非寒結之痞,乃乘胃空虛,客氣上逆,陽陷陰凝之痞也。
方以甘草命名者,取和緩之意。用甘草、大棗之甘溫,補中緩急,治痞之益甚。半夏之辛,破客逆之上從。芩、連瀉陽陷之痞熱,乾薑散陰凝之痞寒。緩急破逆,瀉痞寒熱,備乎其治矣。
生薑瀉心湯,治傷寒汗出解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
中雷鳴下利者。
甘草(炙,二兩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半夏(洗,半升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生薑(切,四兩),大棗(擘,十二枚)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注】傷寒汗出之後,餘邪轉屬陽明,心下痞滿硬痛不大便者,此其人胃素燥熱,因而成實,攻之可也。今其人平素胃虛,兼脅下有水氣,即不誤下,餘熱乘虛入里,結成痞硬不痛,胃虛不能消化水穀,則乾噫食臭也。胃中寒熱不和,則腹中雷鳴下利也。名生薑瀉心湯者,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。
生薑、半夏散脅下之水氣,人參、大棗補中州之土虛,乾薑、甘草以溫裡寒,黃芩、黃連以瀉痞熱。備乎虛水寒熱之治,胃中不和下利之痞,未有不愈者也。
半夏瀉心湯,治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,柴胡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但滿不痛,心下
痞者。
半夏(洗,半升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炙,三兩),大棗(擘,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集註】王又原曰:傷寒五六日,柴胡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成痞。即用小柴胡湯,以乾薑易生薑,以黃連易柴胡。彼以和表裡,此以徹上下。而必推半夏為君者,痞從嘔得來,半夏之辛以破結而止嘔也。
白話文:
【註解】心下部位出現硬痛,這是結胸的現象;如果只是硬而不痛,則是心下痞塞的表現。感到怕冷又不斷出汗,並不是表證沒有解除,而是表陽虛弱。所以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來瀉心下痞塞的熱,用附子來溫補表陽的虛弱,結合內外來治療。其中的奧妙在於用滾燙的開水浸泡三黃,片刻後絞去藥渣,另外煮附子汁,這樣做的目的是瀉痞的力道輕一些,扶助陽氣的力道重一些。
「甘草瀉心湯」,是用來治療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病人腹瀉,一天拉數十次,食物沒有消化完全,腹中發出雷鳴聲,心下痞塞、堅硬且脹滿,感到噁心想吐、心煩意亂,無法安寧。醫生看到心下痞塞,認為病沒有完全好,又再用攻下的方法,結果痞塞更加嚴重。這並不是體內有熱結聚,而是胃中虛弱,導致客氣上逆,所以才會感到堅硬。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洗淨,半升),大棗(擘開,十二枚)
以上六味藥,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【註解】無論是傷寒或中風,在表證還沒解除的時候,都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。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因而導致痞塞的產生。病人腹瀉,一天拉數十次,水和食物都無法消化,腹中發出雷鳴聲,這是因為誤用攻下的方法導致胃中空虛。心下痞塞、堅硬、脹滿,感到噁心想吐、心煩意亂,無法安寧,這是因為趁著虛弱,客邪往上逆行。醫生看到心下痞塞堅硬,認為攻下的藥沒有用盡,又再次用攻下的方法,結果痞塞更加嚴重。這並不是體內有熱結聚引起的痞塞,也不是因為寒邪結聚引起的痞塞,而是趁著胃中空虛,客氣上逆,陽氣陷落,陰氣凝聚形成的痞塞。
這個方子以甘草命名,是取其緩和的用意。用甘草、大棗的甘溫之性,來補中氣、緩和急迫的症狀,治療痞塞更加嚴重的狀況。半夏的辛味,可以破除客逆的上衝之氣。黃芩、黃連可以瀉陽氣陷落引起的痞熱,乾薑可以散陰氣凝聚引起的痞寒。緩和急迫的症狀、破除逆氣、瀉痞寒熱,治療方法已經很齊全了。
「生薑瀉心湯」,是用來治療傷寒發汗後,病邪解除,但是胃氣不和,心下痞塞堅硬,打嗝時會有腐敗食物的味道,脅下有水氣,腹中發出雷鳴聲,並且腹瀉的狀況。
甘草(炙,二兩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半夏(洗淨,半升),黃芩(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生薑(切片,四兩),大棗(擘開,十二枚)
以上八味藥,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【註解】傷寒發汗之後,殘餘的邪氣轉移到陽明經,心下痞滿堅硬疼痛,大便不通暢,這代表這個人平時胃就燥熱,所以才會形成實證,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現在這個人平時胃虛,加上脅下有水氣,即使沒有誤用攻下的方法,殘餘的熱邪也會趁虛進入體內,結成痞硬不痛的症狀,胃虛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才會打嗝時會有腐敗食物的味道。胃中寒熱不和,所以腹中發出雷鳴聲並且腹瀉。這個方子命名為生薑瀉心湯,重點在於散水氣引起的痞塞。
生薑、半夏可以散脅下的水氣,人參、大棗可以補中焦的脾胃虛弱,乾薑、甘草可以溫裡散寒,黃芩、黃連可以瀉痞熱。治療虛、水、寒、熱的藥物都齊全了,胃中不和導致腹瀉的痞塞,沒有不能治癒的。
「半夏瀉心湯」,是用來治療傷寒五六天,出現嘔吐發熱,有柴胡證的症狀,但是卻用其他藥物攻下,導致只有脹滿而不疼痛,心下痞塞的狀況。
半夏(洗淨,半升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人參(三兩),黃連(一兩),甘草(炙,三兩),大棗(擘開,十二枚)
以上七味藥,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除藥渣後再次煎煮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【集註】王又原說:傷寒五六天,出現柴胡證的症狀,卻用其他藥物攻下而導致痞塞。就應該用小柴胡湯,將生薑換成乾薑,將柴胡換成黃連。小柴胡湯的用意是調和表裡,而半夏瀉心湯的用意是貫徹上下。而一定要推舉半夏為君藥的原因是,痞塞是從嘔吐而來,半夏的辛味可以破除結聚並止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