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七 (4)
卷七 (4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七)
此又寒熱並用,為和中解表之劑矣。內外熱熾,肌肉發黃,必須苦甘之劑以調之,柏皮、甘草色黃而潤,助梔子以除內煩而解外熱。形色之病,無假形色以通之。此皆用梔豉加減以御陽明表證之變幻也。夫梔子之性,能屈曲下行,不是上湧之劑,惟豉之腐氣上蒸心肺,能令人吐耳。
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,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。梔子乾薑湯去豉用姜,是取其橫開。梔子厚朴湯,以積樸易豉,是取其下泄。似皆不欲上越之義,雖苦亦能作湧,然非探吐不能吐也。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,則梔子之性自明矣。
瓜蒂散,治胸中痞硬痰飲,一切實邪,及氣衝咽不得息者,用此吐之。
瓜蒂(熬黃,一分),赤小豆(一分),
上二味,各別搗篩,為散已,合治之。取一錢匕,以香豉一合,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,取汁和散,溫,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服,得快吐乃止。
【注】胸中者,清陽之府,諸邪入胸,皆阻陽氣不得宣達,以致胸滿痞硬,熱氣上衝,燥渴心煩,溫溫欲吐,脈數促者,熱鬱結也。胸滿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,手足寒冷,欲吐不能吐,脈遲緊者,寒鬱結也。凡胸中寒熱與氣與飲鬱結為病,諒非汗下之法所能治,必得酸苦湧瀉之品,因而越之,上焦得通,陽氣得復,痞硬可消,胸中可和也。瓜蒂極苦,赤豆味酸,相須相益,能除胸胃中實邪,為吐劑中第一品也。
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,藉穀氣以保胃氣也。服之不吐,少少加服,得快吐而即止者,恐傷胃中元氣也。此方奏功之捷,勝於汗下。所以三法鼎立,今人不知岐伯、仲景之精義,置之不用,可勝惜哉!
小陷胸湯,治心下痞,按之則痛,脈浮
滑者。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),栝蔞實(大者,一個)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栝蔞實,取三升,去滓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【集註】程知曰:此熱結未深者,在心下,不似大結胸之高在心上。按之痛,比手不可近為輕。脈之浮滑又緩於沉緊,但痰飲素盛,挾熱邪而內結,所以脈見浮滑也。以半夏之辛散之,黃連之苦瀉之,栝蔞之苦潤滌之,皆所以除熱散結於胸中也。先煮栝蔞,分溫三服,皆以緩治上之法。
程應旄曰:黃連滌熱,半夏導飲,栝蔞潤燥,合之以開結氣,亦名曰陷胸者,攻雖不峻,而一皆直瀉,其胸裡之實邪,亦從此奪矣。
大陷胸湯丸,主治傷寒發熱,不發汗而反下之,表熱乘虛入於胸中,與不得為汗之
水氣結而不散,令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,其人身無大熱,但頭汗出,或潮熱燥渴,脈沉緊者。如水腫、腸澼,初起形氣俱實者,亦可用。
大黃(六兩),芒硝,苦葶藶子,杏仁(去皮,各半升),甘遂(為末,一錢),
白話文:
這是一個寒熱並用的方劑,用來調和體內、解除表證的藥物。當體內外都熱盛,導致肌肉發黃時,必須使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來調治。柏皮和甘草顏色黃潤,能幫助梔子清除內在的煩躁,同時解除體表熱邪。身體的病症,可以用和它相似的顏色藥物來疏通,這些都是運用梔子和豆豉加減來處理陽明經表證的各種變化。梔子的藥性是向下走的,不是向上湧的藥物,只有豆豉的腐敗之氣才會向上蒸騰到心肺,讓人嘔吐。
觀察瓜蒂散一定會用豆豉汁來調服,這是因為嘔吐是豆豉引起的,不是梔子的作用。梔子乾薑湯不用豆豉而用生薑,是為了取其橫向疏通的藥效。梔子厚朴湯用厚朴代替豆豉,是為了取其向下疏泄的功效。這些似乎都不希望藥性向上走,即使苦味的藥物也可能引起嘔吐,但如果不是用探吐的方法,是不可能吐出來的。病人如果平時容易腹瀉,就不適合服用,這就說明了梔子的藥性。
瓜蒂散用來治療胸中痞悶、痰飲、各種實邪,以及氣往上衝導致呼吸困難的情況,用這個方子可以使之吐出來。
瓜蒂(炒黃,一分),赤小豆(一分),
將以上兩味藥分別搗碎過篩,混合在一起成為散劑。每次取一錢匕的藥粉,用一合豆豉和七合熱水煮成稀粥,去渣取汁,將藥粉混合在粥汁中,溫服。如果沒有吐,就少量多次服用,直到快速吐出為止。
【註解】胸部是清陽之府,各種邪氣侵入胸部,都會阻礙陽氣的宣發,導致胸悶、痞硬,熱氣往上衝,口渴心煩,微微想吐,脈搏快速而急促,這是熱鬱結的表現。胸悶、痞硬,氣往上衝到咽喉導致呼吸困難,手腳冰冷,想吐卻吐不出來,脈搏遲緩而弦緊,這是寒鬱結的表現。凡是胸中寒熱、氣滯、痰飲鬱結成病,都不是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可以治療的,必須使用酸苦的藥物來使邪氣向上湧泄,上焦得到疏通,陽氣才能恢復,痞硬才能消散,胸中才能調和。瓜蒂極苦,赤小豆味酸,兩者相互配合,可以清除胸胃中的實邪,是吐劑中的第一良藥。
使用豆豉粥汁來調服,是為了借助穀物的精氣來保護胃氣。服用後如果沒有吐,就少量多次服用,直到快速吐出就停止,是為了避免損傷胃中元氣。這個方子的效果快速,勝過發汗和瀉下。所以這三種治法並列,現在的人不了解岐伯和仲景的精髓,棄之不用,實在可惜!
小陷胸湯,用來治療心下痞悶,按壓會疼痛,脈搏浮滑。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),栝蔞實(大個的一個)
以上三味藥,用水六升,先煮栝蔞實,取三升,去渣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【集註】程知說:這是熱邪結聚還不深的情況,在心下,不像大結胸病邪在心上那麼高。按壓會疼痛,但比手不能靠近的情況要輕。脈搏浮滑,也比沉緊要緩慢,只是痰飲原本就多,又夾雜熱邪結於內,所以脈象表現為浮滑。用半夏的辛味來疏散,用黃連的苦味來瀉熱,用栝蔞的苦潤來滌痰,都是為了清除胸中的熱邪和結聚。先煮栝蔞,再分三次溫服,都是緩慢治療上焦的方法。
程應旄說:黃連清除熱邪,半夏疏導痰飲,栝蔞潤燥,合在一起可以打開結聚的氣機,也叫陷胸,雖然藥力不強烈,但都是直接瀉下的,可以把胸中的實邪排出。
大陷胸湯丸,主要治療傷寒發熱,沒有發汗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表熱趁虛進入胸中,和不能發散的水氣結聚在一起,使心下到小腹硬滿疼痛,不能按壓,雖然身體沒有很熱,但頭部出汗,或者出現潮熱口渴,脈搏沉緊。如果出現水腫、腸道積滯,剛開始身體狀況還很強壯的,也可以使用這個方子。
大黃(六兩),芒硝,苦葶藶子,杏仁(去皮,各半升),甘遂(磨成粉,一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