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七)

血瘀不行,則營不運,故脈微而沉,營不運,則氣不宣,故沉而結也。營氣不周於身,則身黃。消穀善飢者,胃火熾盛也。大便反易者,血之濡也,色黑者,蓄血滲入也。善忘者,血不榮、智不明也。此皆瘀血之徵兆,非至峻之劑,不足以抵其巢穴而當此重任,故立抵當湯。

蛭,蟲之善飲血者,而利於水。虻,蟲之善吮血者、而猛於陸。並取水陸之善取血者以攻之,同氣相求,更佐桃仁之苦甘,推陳致新,大黃之苦寒,盪滌邪熱,故名抵當也。若熱雖盛而未狂,少腹滿而未硬,宜小其制,為丸以緩治之。若外證已解,少腹急結,其人如狂,是轉屬陽明,用調胃承氣加桃仁、桂枝之行血者於其中,以微利之,胃和則愈矣。此桃仁承氣為治之緩也。

梔子豉湯(附:加減諸湯),治陽明病,脈浮而

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、反惡熱,身重煩躁,心中憒憒,怵惕懊憹,目疼鼻乾,不得臥。

梔子(擘,十四枚),香豉(綿裹,四合)

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得二升半;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吐止後服。

若少氣者,加甘草二兩。若嘔者,加生薑三兩。若下後心煩腹滿、起臥不安者,去香豉加厚朴四兩、枳實四枚。若醫以丸藥下之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,去香豉加乾薑二兩。若身熱發黃者,去香豉加甘草一兩、黃柏二兩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太陽以心腹為里,陽明以心腹為表。蓋陽明之裡是胃實,不特發熱惡熱、目痛鼻乾、汗出身重謂之表。一切虛煩虛熱,咽燥口苦舌苔,腹滿煩躁不得臥,消渴而小便不利,凡在胃之外者,悉是陽明之表也。仲景制汗劑,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,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。

所以太陽之表宜汗不宜吐,陽明之表當吐不當汗。太陽當汗而反吐之,便見自汗出不惡寒,飢不能食,朝食暮吐,欲食冷食,不欲近衣等證,此太陽轉屬陽明之表法,當梔子豉湯吐之。陽明當吐而不吐,反行汗下,溫針等法,以致心中憒憒,怵惕懊憹,煩躁舌苔等證,然仍在陽明之表,仍當梔子豉湯主之。梔子苦能湧泄,寒能勝熱,其形象心,又赤色通心,故主治心中上、下一切證。

豆形象腎,又黑色入腎,制而為豉,輕浮上行,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,一吐而心腹得舒,表裡之煩熱悉解矣。所以然者,急除胃外之熱,不致胃家之實,即此梔豉湯為陽明解表之聖劑矣。熱傷氣者少氣,加甘草以益氣。虛熱相摶者多嘔,加生薑以散邪。若下後而心腹滿,起臥不安,是熱已入胃,便不當吐,故去香豉。

屎未燥硬,不宜復下,故只用梔子以除煩,佐枳樸以泄滿,此兩解心腹之妙,又小承氣之輕劑也。若以丸藥下之,身熱不去,知表未解也,心中結痛,知寒留於中也。表熱裡寒,故任梔子之苦以除熱,倍乾薑之辛以逐寒,而表熱自解,裡寒自除。然非吐不能達表,故用此以探吐之。

白話文:

血液循環不順暢,就會導致營養無法運行,所以脈象會微弱而沉;營養無法運行,氣機也會不暢,所以脈象沉而結滯。營養之氣無法周遍全身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。容易感到飢餓,吃得很多,是因為胃火太旺盛。大便反而變得稀溏,是因為體內有瘀血在滋潤腸道;大便顏色發黑,是因為瘀血滲入腸道所致。容易健忘,是因為血液無法滋養大腦,導致思維不清晰。這些都是瘀血的徵兆,如果不用強烈的藥物,不足以攻破瘀血的巢穴,達成治療的目的,所以創立了抵當湯。

水蛭這種蟲子善於吸血,而且能利水;虻蟲這種蟲子善於吸血,而且在陸地上活動猛烈。取用水陸兩種善於吸血的蟲子來攻破瘀血,利用同氣相求的原理。再配合桃仁的苦甘之味,來推動新陳代謝;以及大黃的苦寒之性,來清除邪熱。所以命名為抵當湯。如果熱邪雖然旺盛,但還沒有到發狂的地步;少腹部脹滿,但還沒有堅硬如板,應該減少藥物的劑量,做成藥丸來緩慢治療。如果體表的症狀已經解除,但少腹部卻急迫地結硬,患者也像發狂一樣,這是轉為陽明經的病變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,加入桃仁、桂枝這些活血的藥物,稍微通利大便,胃氣調和就會痊癒。這個桃仁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病的緩和療法。

梔子豉湯(附帶:加減的各種湯方),用來治療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中發苦,腹部脹滿且喘氣,發熱出汗,不畏寒反而畏熱,身體沉重煩躁,心中昏亂,驚恐不安,感到煩悶,眼睛疼痛鼻子乾燥,無法入睡。

藥方組成:梔子(掰開,十四枚),香豉(用棉布包裹,四合)。

以上兩味藥,用水四升,先煮梔子,煮到剩下二升半;再加入香豉,煮到剩下一升半,去除藥渣,分兩次服用。溫熱服用一次,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。

如果出現氣短,就加入甘草二兩。如果嘔吐,就加入生薑三兩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心煩腹滿、坐臥不安,就去掉香豉,加入厚朴四兩、枳實四枚。如果醫生用丸藥來瀉下,但身體發熱沒有消退,且心中感到結痛,就去掉香豉,加入乾薑二兩。如果身體發熱出現黃疸,就去掉香豉,加入甘草一兩、黃柏二兩。

【集註】柯琴說:太陽經以心腹為裡,陽明經以心腹為表。因為陽明經的裡是指胃的實證,不僅僅是發熱畏熱、眼睛痛鼻子乾、出汗身重才叫做表證。一切虛煩虛熱,咽喉乾燥口中發苦、舌苔、腹部脹滿煩躁無法入睡、消渴小便不利,凡是病在胃之外的,都屬於陽明經的表證。張仲景創製發汗藥,是為了打開太陽經表邪的出路;創製催吐藥,是為了引導陽明經表邪的出路。

所以太陽經的表證適合發汗,不適合催吐;陽明經的表證適合催吐,不適合發汗。太陽經應當發汗卻反而催吐,就會出現自汗出不畏寒,飢餓卻不能吃東西,早上吃下去晚上就吐出來,想吃冷的食物,不喜歡穿衣服等症狀,這是太陽經轉為陽明經表證的表現,應當用梔子豉湯來催吐。陽明經應當催吐卻不催吐,反而用發汗、瀉下、溫針等方法,導致心中昏亂,驚恐不安,煩躁舌苔等症狀,但仍然是屬於陽明經的表證,仍然應當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梔子味苦能夠湧泄,性寒能夠清熱,它的形狀像心臟,又是紅色,所以能夠治療心中上、下的一切症狀。

豆的形狀像腎臟,又是黑色入腎,製成豆豉後,輕浮向上,能夠使心腹的濁邪從口中吐出,一吐心腹就會感到舒暢,表裡的煩熱都能夠消除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要迅速清除胃外的邪熱,使胃氣不至於產生實邪,所以這個梔子豉湯是治療陽明經表證的聖藥。熱邪損傷正氣的人會感到氣短,加入甘草來補益正氣。虛熱相互搏擊的人會多嘔吐,加入生薑來散發邪氣。如果服用瀉下藥後出現心煩腹滿,坐臥不安,這是邪熱已經進入胃裡,就不應當再催吐,所以去掉香豉。

大便沒有乾燥堅硬,不適合再次瀉下,所以只用梔子來消除煩躁,佐以枳實、厚朴來洩除脹滿,這是兼顧解除心腹不適的妙法,也是小承氣湯的輕劑。如果用丸藥來瀉下,但身體發熱沒有消退,就知道表證還沒有解除;如果心中感到結痛,就知道寒邪滯留在中焦。表熱裡寒,所以任用梔子的苦味來清除熱邪,加倍乾薑的辛味來驅除寒邪,那麼表熱自然就會消退,裡寒也會去除。然而不是催吐就不能到達體表,所以用這個方法來引導催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