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刪補名醫方論(七)
更衣丸,治津液不足,腸胃乾燥,大便不通。
硃砂(研如飛面,五錢),蘆薈(研細,生用,七錢),
滴好酒少許,和丸。每服一錢二分,好酒下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胃為後天之本,不及固病,太過亦病。然太過復有陽盛陰虛之別焉。兩陽合明而胃家實,仲景制三承氣湯以下之;三陽燥結而津液亡,前賢又制更衣丸以潤之。古人入廁必更衣,故以此命名也。硃砂以汞為體,性寒重墜下達;蘆薈以液為質,味苦膏潤下滋。
兼以大寒大苦之性味,能潤燥結,從上導下而胃關開矣。合以為丸,兩者相須,得效最宏,奏功甚捷,誠匪夷所思矣。
麻仁丸(又名脾約丸),治腸胃燥熱,大便秘結,小便數多。
麻子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枳實(半斤),大黃(去皮,一斤),厚朴(去皮,一斤),杏仁(去皮煎熬,碾脂,一升)
上六味為末,煉蜜為丸,桐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;漸加,以利為度。
【集註】成無己曰:約者,約結之約,又約束也。經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今胃強脾弱,約束津液,不得四布,但輸膀胱,小便數而大便硬,故曰脾約。麻仁甘平而潤,杏仁甘溫而潤。經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
本草曰:潤可去燥。是以麻仁為君,杏仁為臣。枳實破結,厚朴瀉滿,故以為佐。芍藥調中,大黃通下,故以為使。
朱震亨曰:既云脾約,血枯火燔津竭,理宜滋陰降火,津液自生,何秘之有?此方惟熱甚而稟實者可用,熱微而虛者,愈致燥涸之苦矣。
桃仁承氣湯,治血結胸中,手不可近,或中焦蓄血,寒熱胸滿,漱水不欲咽,善忘,昏
迷如狂者。此方治敗血留經,通月事。
桃仁(去皮尖,五十個),桂枝(三兩),大黃(四兩),芒硝(二兩),甘草(二兩),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;內芒硝,更上火微沸;下火先食,溫服五合;日三服,當微利。
抵當湯並丸,治傷寒蓄血,並治癥瘕,追蟲攻毒甚佳。
水蛭(熬,三十個),虻蟲(熬,去頭足,三十個),大黃(三兩),桃仁(去皮尖,三十個)
上四味為散,以水五升,煮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不下再服,利為度。
水蛭(熬,二十個),虻蟲(熬,去翅,二十五個),桃仁(去皮尖,二十個),大黃(三兩),
上四味杵,分為四丸,以水一升,煮一九,取七合服。晬時當下血,若不下更服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膀胱為水府,血本無所容蓄者也。少腹者,膀胱之室也,熱結硬滿,當小便不利,而反利者,是病不在膀胱內而在少腹內也。可知其隨經之營血,因瘀熱而結於少腹之裡,而非膀胱之裡也。故小便雖利,而硬滿急結,蓄血仍瘀於少腹也。熱淫於內,神魂不安,故發狂。
白話文:
更衣丸,治療體內津液不足、腸胃乾燥、大便不通暢的情況。
配方:硃砂(研磨成極細粉末,約15克),蘆薈(研磨成細粉,新鮮使用,約21克)。
做法:加入少許好酒,混合後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3.75克,用好酒送服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胃是後天之本,功能不足固然會生病,功能過盛也會生病。但過盛又分為陽氣過盛和陰液不足兩種情況。當陽氣過盛而胃實熱時,張仲景使用三承氣湯來攻下;當三陽經燥熱結滯而津液耗盡時,前人則使用更衣丸來滋潤。古人上廁所後必定會更換衣服,所以用「更衣」來命名此藥。硃砂以汞為主要成分,性質寒涼且有重力,能向下導引;蘆薈以液體為主要成分,味道苦澀且有潤滑作用,能滋潤乾燥。
此藥結合了大寒大苦的藥性,能滋潤乾燥的腸結,從上到下疏通腸胃,使排便順暢。兩者配合製成藥丸,相輔相成,效果顯著且迅速,實在令人驚奇。
麻仁丸(又名脾約丸),治療腸胃燥熱、大便秘結、小便頻繁的情況。
配方:麻子(約360毫升),芍藥(約250克),枳實(約250克),大黃(去皮,約500克),厚朴(去皮,約500克),杏仁(去皮煎煮後碾碎成脂,約180毫升)。
做法:以上六味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,可逐漸增加劑量,以排便順暢為度。
【註解】成無己說:「約」是約束的意思。醫書說:飲食入胃,精氣運行,向上輸送到脾,脾氣散發精微物質,再向上歸於肺,由肺來調暢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使水精布散全身,五經都能正常運行。現在胃的功能過強而脾的功能虛弱,約束了津液,使其不能正常分布全身,而只能輸送到膀胱,導致小便頻繁而大便乾硬,所以叫做「脾約」。麻仁味甘性平,有潤滑作用;杏仁味甘性溫,也有潤滑作用。醫書說:脾氣喜歡舒緩,所以要吃甘味食物來使其舒緩。
本草記載:潤滑可以去除乾燥。因此以麻仁為君藥,杏仁為臣藥。枳實破除結滯,厚朴瀉除脹滿,所以作為佐藥。芍藥調和中焦,大黃通導大便,所以作為使藥。
朱震亨說:既然說是「脾約」,代表體內血虛,火氣旺盛,津液枯竭,理應滋陰降火,使津液自然生成,怎麼會有便秘的問題?此方只適用於熱邪極盛且體質強健的人,若熱邪輕微且體質虛弱的人,服用此藥反而會更加乾燥。
桃仁承氣湯,治療胸中血瘀結聚,導致手不能靠近觸摸,或者中焦有蓄血,出現寒熱、胸悶、漱口水不想吞嚥、健忘、精神恍惚等症狀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瘀血阻滯經脈,使月經不通的情況。
配方:桃仁(去皮尖,約50個),桂枝(約90克),大黃(約120克),芒硝(約60克),甘草(約60克)。
做法: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約1680毫升的水,煮至剩約600毫升,去除藥渣;加入芒硝,再次加熱至微沸;先吃飯後溫服約150毫升,一天服用三次,應會微微腹瀉。
抵當湯和抵當丸,治療傷寒引起的蓄血症狀,也可用於治療腹中腫塊,對於驅蟲攻毒效果也很好。
抵當湯
配方:水蛭(熬製,約30個),虻蟲(熬製,去除頭足,約30個),大黃(約90克),桃仁(去皮尖,約30個)。
做法:以上四味藥材磨成散劑,加入約1200毫升的水,煮至剩約720毫升,去除藥渣,溫服約240毫升。如果沒有腹瀉,再次服用,以腹瀉為度。
抵當丸
配方:水蛭(熬製,約20個),虻蟲(熬製,去除翅膀,約25個),桃仁(去皮尖,約20個),大黃(約90克)。
做法:以上四味藥材搗碎混合,分成四丸,加入約240毫升的水,煮至剩約168毫升,服用約168毫升。服用後約一個時辰應該會排出瘀血,如果沒有,再次服用。
【註解】柯琴說:膀胱是儲藏水液的地方,本來不應該有血蓄積。小腹是膀胱的所在,如果熱結硬滿,應該小便不通,但反而小便正常,說明病不在膀胱內,而在小腹內。可見是隨著經脈運行的血,因為瘀熱而結在小腹內,而不是膀胱內部。所以,即使小便正常,但腹部仍然硬滿急結,蓄血仍然瘀在小腹。熱邪在體內肆虐,使人心神不安,所以會出現精神狂亂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