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

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刪補名醫方論(七)

大承氣湯,治陽明病,潮熱,手足濈然汗出,諺語汗出多,胃燥獨語,如見鬼狀,喘

冒不能臥,腹滿痛,脈滑實。又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。又少陰病初得之,口燥咽乾者。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痛,口燥舌乾者。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。

大黃(酒洗,四兩),厚朴(半斤),枳實(炙,五枚),芒硝(三合)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內大黃,煮取二升,去滓;內芒硝,再上火微煮一二沸,分溫再服。得下即停後服。

小承氣湯

大黃(四兩),厚朴(炙,去皮,二兩),枳實(三枚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三服。初服湯當大便,不爾再服,以利為度。得便即止服。

【集註】柯琴曰:諸病皆因於氣,穢物之不去,由於氣之不順也。故攻積之劑,必用氣分之藥,因以承氣名湯。方分大、小者,有二義焉:厚朴倍大黃,是氣藥為君,名大承氣;大黃倍厚朴,是氣藥為臣,名小承氣。味多性猛,制大其服,欲令大泄下也,因名曰大,味寡性緩,制小其服,欲微和胃氣也,因名曰小。

且煎法更有妙義,大承氣用水一斗,煮積樸,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再煮取二升,內芒硝,何哉?蓋生者氣銳而先行,熟者氣純而和緩,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,大黃繼通地道,而後積、樸除其痞滿。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,不分次第,同一大黃,而煎法不同,此可見仲景微和之意也。

喻昌曰:《金匱》治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必齡齒,可與大承氣湯,乃死中求生之法也。《靈樞》謂熱而痙者死,腰折、瘛瘲、齒齡也。茲所云臥不著席,即腰折之變文。腳攣急,即瘛瘲之變文。且斷齒加以胸滿口禁,上、中、下三焦熱邪充斥,死不旋踵矣。

在傷寒證腹滿可下,胸滿則不可下,然投是湯者,須知所謂胸滿,謂其邪尚在表,故不可下。此證入里之熱,極深極重,匪可比倫,況陽熱深極,陰血立至消亡,即小小下之,尚不足以勝其陽救其陰。故取此湯以承領其一線之陰氣,陰氣不盡為陽熱所劫,因而得生者多矣。「可與」二字甚活,臨證酌而用之,初非定法也。

既有下之重傷其陰之大戒,復有下之急救其陰之活法,學者欲為深造,端在此矣。

謂胃承氣湯,治表解有汗,裡熱不除,胃因不和,而不作解者。

大黃(酒洗,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,芒硝(半斤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二味,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,微煮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

【注】三承氣湯之立名,而曰大者,制大其服,欲急下其邪也;小者,制小其服,欲緩下其邪也。曰調胃者,則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,非若大、小專攻下也。經曰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;火淫於內,治以苦寒。君大黃之苦寒,臣芒硝之鹹寒,二味並舉,攻熱瀉火之力備矣。更佐甘草之緩,調停於大黃、芒硝之間,又少少溫服之,使其力不峻,則不能速下而和也。

白話文:

大承氣湯,用來治療陽明病,症狀有:發熱如潮汐般定時出現,手腳濕熱且不斷出汗,民間俗稱「汗多」,胃腸燥熱以致胡言亂語,好像看到鬼一樣,呼吸急促,難以躺臥,腹部脹滿疼痛,脈象滑而有力。另外,眼睛視物模糊不清,眼珠轉動不協調。還有,少陰病初期出現口乾咽燥的症狀;或是腹瀉如水,水色純青,心下部位疼痛,口乾舌燥。又或者,病程六七天,腹脹卻沒有大便排出。

藥方組成:大黃(用酒洗過,四兩)、厚朴(半斤)、枳實(炙過,五枚)、芒硝(三合)。

煎煮方法:將以上四味藥,用水一斗(量詞),先煮厚朴和枳實,煮到剩五升時,放入大黃,再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;接著放入芒硝,再次用小火稍微煮一兩次沸騰,分兩次溫服。若服藥後排便即可停止服用,不必繼續。

小承氣湯

藥方組成:大黃(四兩)、厚朴(炙過,去皮,二兩)、枳實(三枚)。

煎煮方法:將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煮到剩一升二合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第一次服藥後應當會排便,若無排便再服一次,以排便為止。排便後即停止服用。

【集註】柯琴說:各種疾病都源於氣,體內污穢無法排出,是因為氣機不順暢。所以攻下積滯的藥方,必須使用調理氣分的藥物,因此取名「承氣」。方劑分為大、小承氣湯,有兩種含義:厚朴用量是相對大黃的兩倍,以氣藥為主,所以稱為大承氣湯;大黃用量是相對厚朴的兩倍,以氣藥為輔,所以稱為小承氣湯。藥味多、藥性猛烈的,加大用量,目的是要讓藥力大瀉,所以稱為「大」;藥味少、藥性緩和的,減少用量,目的是要稍微調和胃氣,所以稱為「小」。

而且煎藥的方法更有奧妙:大承氣湯用水一斗,先煮厚朴和枳實,取汁五升,去除藥渣,放入大黃,再次煎煮取汁二升,放入芒硝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生藥藥性銳利而先行,熟藥藥性純和而緩和,張仲景想要讓芒硝先軟化燥屎,大黃接著疏通腸道,然後厚朴和枳實才能消除腹部痞滿。而小承氣湯是三味藥一起煎煮,不分先後次序。同樣是大黃,煎藥方法不同,這可見張仲景微妙調和的用意。

喻昌說:《金匱要略》治療痙病,患者胸部脹滿,口噤不能張開,躺臥難安,腳抽筋嚴重,一定咬牙切齒,可以用大承氣湯,這是從死亡中求取生機的方法。《靈樞》說:「熱而引起痙攣會死,會出現腰部折斷、抽搐、咬牙等症狀。」這裡說的「臥不著席」,就是腰部折斷的另一種說法,「腳攣急」就是抽搐的另一種說法。再加上咬牙切齒以及胸部脹滿、口噤不能張開,說明上、中、下三焦都充斥著熱邪,很快就會死亡。

在傷寒病中,腹部脹滿可以攻下,胸部脹滿則不可攻下,然而使用這個湯藥,必須知道這裡說的胸滿,是邪氣還在體表,所以不能攻下。而這個證候是邪氣已經進入體內深處,熱勢極其嚴重,不能相提並論,何況陽熱已經深入極致,陰血會立即消亡,即使稍微攻下,也無法勝過陽熱,救回陰液。所以用這個湯藥是為了承接一線微弱的陰氣,讓陰氣不被陽熱完全耗盡,因而得以存活的人很多。「可與」兩個字用得非常靈活,臨床運用時要斟酌使用,並非固定不變的方法。

既有攻下會嚴重損傷陰液的大戒,又有攻下可以緊急救回陰液的活法,學者如果想要深入研究,關鍵就在這裡了。

調胃承氣湯,用來治療外表病症已解,但仍有汗,體內熱邪未除,胃氣不調和,以致病症無法痊癒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大黃(用酒洗過,四兩)、甘草(炙過,二兩)、芒硝(半斤)。

煎煮方法:將以上三味藥,用水三升,先煮大黃和甘草,煮到剩一升,去除藥渣,放入芒硝,稍微煮到沸騰,少量多次溫服。

【注】三個承氣湯的命名,稱「大」的,是因為藥量大,目的是要快速攻下邪氣;稱「小」的,是因為藥量小,目的是要緩慢攻下邪氣。稱「調胃」的,則有調理和順胃氣的意義,並不像大、小承氣湯那樣專注於攻下。醫書說:熱邪侵犯體內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;火邪侵犯體內,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。以大黃的苦寒之性為主,以芒硝的鹹寒之性為輔,兩味藥並用,攻熱瀉火的力量就足夠了。再佐以甘草的緩和之性,調停在大黃、芒硝之間,而且少量多次溫服,使其藥力不至於太過峻猛,既能快速攻下又能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