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刪補名醫方論》~ 卷六 (12)
卷六 (12)
1. 刪補名醫方論(六)
十棗湯,治太陽中風表解,漐漐汗出而不惡寒,里有水氣,小便不利,嘔逆短氣,心
下至脅痞滿硬痛者。此治水之急方也。
大棗(擘,十枚),甘遂,大戟,芫花(熬,各等分),
上三味,各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,強人一錢,羸人服半錢,平旦溫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,明日再服,加半錢。得快下後,糜粥自養。
【集註】柯琴曰:仲景治水之方,種種不同,此其最峻者也。凡水氣為患,或喘或咳,或悸或噎,或吐或利,病在一處而止。此則水邪留結於中,心腹脅下痞滿硬痛,三焦升降之氣阻隔難通。此時表邪已罷,非汗散之法所宜,里飲實盛,又非淡滲之品所能勝,非選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,則中氣不支,束手待斃矣。
甘遂、芫花、大戟三味,皆辛苦氣寒而稟性最毒,並舉而用之,氣味相濟相須,故可夾攻水邪之巢穴,決其瀆而大下之,一舉而患可平也。然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;以毒藥香邪,必傷及脾胃,使元沖和甘緩之品為主宰,則邪氣盡而大命亦隨之矣。然此藥最毒,參朮所不能君,甘草又與之相反,故選十棗之大而肥者以君之,一以顧其脾胃,一以緩其峻毒。得快利後,糜粥自養,一以使穀氣內充,一以使邪不復作。
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,盡美又盡善也。昧者惑於甘能中滿之說,而不敢用,豈知承製之理乎?
白話文:
十棗湯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太陽中風(類似感冒)已經好轉,但還是會微微出汗、不覺得怕冷,而且體內有水氣積聚,導致小便不順暢、想吐、呼吸急促、胸口到肋骨下方感覺脹滿、硬痛的人。這個方子是治療水腫的急救藥方。
藥材:大棗(剝開,十枚)、甘遂、大戟、芫花(炒過,各等分)
使用方法:將甘遂、大戟、芫花分別搗成粉末。先用水一升半煮大棗(要選肥厚的)十枚,煮到剩八合(約160毫升),濾掉棗渣,再放入藥粉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(約3克),體弱的人服用半錢(約1.5克),在早上空腹時溫熱服用。如果服用後排泄量不多,病沒有好轉,第二天再服用一次,但藥量可以增加半錢。等到排泄順暢後,就吃稀粥來調養身體。
註解
柯琴說:張仲景治療水腫的藥方有很多種,這個方子是最猛烈的。凡是水氣引起的疾病,例如喘氣、咳嗽、心悸、噎住、嘔吐或腹瀉,通常都只會影響身體的某個部位。但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水邪停留在體內,導致胸腹部、肋骨下方感覺脹滿、硬痛,阻礙三焦之氣升降。這時候表面的病邪已經解除,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;而體內的水飲又很嚴重,也不是靠利尿的藥就能夠解決。必須選擇藥性強烈的瀉水藥來攻破它,否則身體會支撐不住。
甘遂、芫花、大戟這三種藥材,味道都是辛苦而性寒,而且藥性很毒。將這三種藥合用,可以互相協助,一起攻破水邪盤踞的地方,把它們排除體外,這樣病症就可以痊癒。但是,水邪會積聚的地方,通常也是身體比較虛弱的地方;用毒藥來攻邪,必定會傷到脾胃。所以,要用甘味、平和的藥材來輔助,才能達到祛除邪氣又顧及身體的作用。而這個藥方藥性太強,連人參、白朮都不能作為主藥,甘草又與這個方子的藥性相反,所以選擇又大又肥的十枚大棗來作為主藥,一方面可以保護脾胃,另一方面可以緩和藥的強烈藥性。等到排泄順暢後,再用稀粥來調養身體,一方面可以補充身體的能量,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病邪復發。
這個方子是張仲景用毒藥來攻治疾病的方法,是很完善又很周全的。不懂的人可能會被「甘味會導致脹滿」的說法所迷惑,而不敢使用這個方子,哪裡知道這其中的制約原理呢?